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
2014-01-24赵春丽
赵春丽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河南 西华 4666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
赵春丽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河南 西华 466600)
【摘要】目的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疼痛护理、特殊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3例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其中有49例患者均达到出院标准,有2例患者因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有2例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该采取全方位的综合护理,将生理护理与心理护理结合起来,增强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因患者冠状动脉的供血中断,导致心肌因缺血而坏死,该病的病死率较高,治疗比较困难。为了促进患者心肌更快康复,需要为患者提供多方面的综合护理[1]。本文对急性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改进疾病护理,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共53例,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为44~75岁,平均为(59.5±15.5)岁;所有患者均依照相关标准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有18例患者前壁心肌发生梗死,有16例患者下壁心肌发生梗死,有11例患者前间壁心肌发生梗死,有8例患者前壁并下壁心肌发生梗死。
1.2 治疗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给予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输氧、镇静、溶栓等治疗,缓解患者心肌缺血、缺血症状。
1.3 护理方法
1.3.1 常规护理
让患者取半卧位或平卧位进行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的耗氧量;严密观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和心电图变化;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监测,控制患者输液的速度和流量;指导患者饮食,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且低盐低脂的饮食,同时戒烟戒酒;保证其大便的通畅,积极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2]。
1.3.2 特殊护理
吸氧护理为患者提供吸氧护理,补充心肌氧气供应,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症状。为患者提供48 h持续的高流量氧气供应,在48 h后适当调低氧流量。后期,若患者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则转为间断吸氧护理;溶栓护理为补充患者血容量,尽快建立相应的静脉通道。给予患者溶栓药物进行溶栓治疗,保持冠状血管供血的通畅,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在一次给药后降低给药速度,减轻心脏负担。在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检查患者在用药后有无出现出血症状,如出血性斑疹、血尿等,对发生出血并发症的患者应尽快停止溶栓治疗,并及时通知医师进行治疗。定时对患者的心肌酶进行化验,询问患者胸痛症状有否减轻。
1.3.3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速,且病死率高,患者在发病时会产生极大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加上心脏缺血、缺氧,患者会焦躁不安。这时,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让患者平静下来,并向患者详细讲授心肌梗死疾病方面的知识,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护理环境。
1.3.4 疼痛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都会出现胸痛的症状,为了减轻患者的胸痛程度,可以给予患者哌替啶或吗啡进行止痛,并同时给予患者硝酸甘油或异山梨酯类药物,舒缓疼痛。
1.3.5 药物护理
患者在服用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出现低血压,尤其是敏感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等症状,因此加强对这方面患者的护理,为其定时检测血压。而服用异山梨醇酯类药物则可能出现头痛的不良反应,这时可让患者适当进食以减轻头痛。
1.3.6 康复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不仅在发病期需要进行护理,而且在恢复期患者也需要注意自我护理,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在生活方式方面,指导患者在出院后也要注意保持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指导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尽量戒烟戒酒,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心脏功能,但应避免激烈的运动锻炼和体力劳动,可以采取散步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增加心脏供血和供氧能力;劝导患者在日后生活中也要注意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激动或悲伤,保持乐观的心态。另外,在出院后也要注意继续遵医嘱服药进行后期治疗,巩固在医院治疗的效果,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并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3]。
2 结 果
本组研究中的53例患者在经过一系列治疗和护理之后,有49例患者达到出院标准,康复出院,有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心律失常继续接受治疗,有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为3.77%。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者心前区持久剧烈的疼痛,检验和检查结果显示心肌酶活性明显增高以及心电图出现进行性变化,患者常因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死亡,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事件常见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过劳过度劳动或剧烈运动使患者心脏负担加重,使原本狭窄的冠状动脉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氧给心肌,而造成心肌长时间的缺氧缺血诱发心肌梗死;二是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后患者体内的血脂浓度会大幅升高,血黏度上升,流通性降低,造成冠状动脉的阻塞,诱发心肌梗死;三是便秘,便秘时需要屏气用力,使得血管中的氧气量下降,使心肌处于缺氧状态下,诱发心肌梗死。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护理主要是对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状态的护理,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症状,同时要加强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有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心律失常,使对疾病治疗的困难增加。因而,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应该对其酸碱平衡和电解质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纠正电解质,保持酸碱平衡[4]。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该通过采取有效全面的护理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心肌状况。
参考文献
[1] 练玉梅.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效果对比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5):737.
[2] 植秀珍,陈锦坚,刘超群.急救护理路径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现代医院2013,13(3):72.
[3] 黄灵珍,陈翠艳.行为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10):1931.
[4] 李富红.优质护理服务在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4):775.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5-03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