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包块误诊1例分析
2014-01-24陈荣明
陈荣明
(贵州省思南县大河坝镇卫生院,565102)
・误诊鉴戒录・
腹股沟包块误诊1例分析
陈荣明
(贵州省思南县大河坝镇卫生院,565102)
曼氏迭宫绦虫致皮下包块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十分罕见,多由于游泳时误吞剑水蚤及贴敷生蛙、蛇动物治病或食用未熟的蛙等野生动物引起。本病在我国的病例报道极少,加之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在临床上只满足对导致包块的常见病诊断,而忽视了询问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史。往往在术中取出虫体后,才想到追问病史,因此误诊率极高。为防止误诊,作为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首先必须要有全面的多学科医学知识,其次要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并仔细行体格检查。
寄生虫病;曼氏迭宫绦虫;腹股沟包块;腹股沟股疝;误诊
曼氏迭宫绦虫是一种寄生虫,可在人体多个部位和脏器移行生长寄生,因寄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和临床特点也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如寄生在颅脑会出现头痛、呕吐,易被误诊为脑瘤;寄生在乳房易被误诊为乳腺肿瘤等。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在思想上淡化了对曼氏迭宫绦虫致病的认识,接诊患者后往往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导致没有询问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史,因而误诊。笔者于2012年8月收治1例曼氏迭宫绦虫致腹股沟包块误诊为腹股沟股疝病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6岁“因右侧腹股沟包块1年余”入院。1年前患者洗澡时无意间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有一个约1 cm×1 cm大小的无痛性包块,可滑动,但基底部固定,因无明显不适,未引起患者重视。后包块缓慢增大,曾在几家民营医疗机构就诊,均诊断为“腹股沟疝”。半年来,包块仍持续缓慢增大,并出现间断性胀痛不适。遂来我院手术治疗,入院后查体:包块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3 cm×4 cm大小,近椭圆形,质地中等,无红肿,不可推动,平卧时包块消失不明显,咳嗽时手指冲击感不明显,诊断为:“腹股沟股疝”。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在局麻下行疝手术修补,术中依次切开皮下组织后,可见一白色蠕动的条状虫体,约0.6 mm×150 mm大小,头端稍膨大,并开叉,虫体扁平,体节不明显,有一纵形凹槽,经反复查阅相关书籍及图片对照,认定为曼氏迭宫绦虫。
2 讨论
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称裂头蚴,寄生于人体的是中绦期裂头蚴。在曼氏迭宫绦虫的生活史中需要3个宿主。猫和犬是主要终宿主,剑水蚤是第一中间宿主,蛙是第二中间宿主。蛇、鸟类和猪等可为转续宿主。人可成为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甚至终宿主。其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小肠内。成虫的卵自虫体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钩球蚴,被剑水蚤吞食后发育成原尾蚴。蝌蚪吞食剑水蚤后被感染,随着蝌蚪逐渐发育成蛙,原尾蚴也发育成为裂头蚴。当感染的蛙被蛇、鸟类或猪吞食进入体内,人食用未熟的青蛙、蛇、鸟类时裂头蚴进入人体,因裂头蚴具有很强的收缩和移动能力,在人体的多个部位移行并寄生,常在眼睑、躯干四肢、脑内及内脏等处。本例患者寄生在腹股沟皮下,为皮下裂头蚴病。
导致本例患者误诊的原因:①缺乏寄生虫致体表包块的认识,而致入院前询问病史不详细,未询问患者生活及饮食习惯史;②包块出现1年多,年龄为46岁的中年女性,与腹股沟股疝相似;③包块出现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与腹股沟股疝相同;④包块的大小及有间断性胀痛不适,与腹股沟股疝相似;⑤查体平卧时包块消失不明显,咳嗽时手指冲击感不明显,与腹股沟股疝相似。本例患者在取出虫体后的1 d时间里,经反复查阅相关书籍及图片对照,初步认定为曼氏迭宫绦虫,追问患者饮食习惯史得知患者常食青蛙、蛇和野鸡等动物,因此确诊。本例患者由于追问病史不详细,采集病史不全面,接诊医生忽略了寄生虫致体表包块的可能,或根本没有去考虑,加之寄生虫性包块在临床上非常罕见,而被临床医生忽略,仅凭症状、体征相似而主观臆断,结果导致误诊,当术中看见活虫体才意识到寄生虫病。
从本病例得出一条重要而又宝贵的经验:作为临床医生,对于疾病的正确诊断必须具有全面而丰富的多学科医学知识,同时将其有机联系;要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认真地进行体格检查,然后综合分析,才能对某一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由于饮食习惯的原因,在我国许多地方有吃青蛙、蛇和野山羊的习惯,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民有吃蛙、蛇、狗肉及野鸡、野羊肉等动物的习惯,人若吃未熟的动物,寄生虫可随之进入人体,在人体多个部位移行生长并寄生,造成各种危害。对于该病的治疗:成虫感染可用吡喹酮、甲苯咪唑;裂头蚴主要靠手术摘出,也可采用40%的酒精奴佛卡因2~4 mL局部注射,以杀死虫体。
1672-7185(2014)05-0039-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5.020
2013-11-22)
R5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