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发展之我见
——国际标准化
2014-01-24刘泉江
刘泉江
(贵州省湄潭县兴隆镇水涯子村卫生室,564102)
・概述・
浅谈中医药发展之我见
——国际标准化
刘泉江
(贵州省湄潭县兴隆镇水涯子村卫生室,564102)
本文就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发展进行论述。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浅谈
2012年12月,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在贵阳召开贵州省中医药标准实施推广技术培训会,各位专家阐述了中医药在国际的发展情况及常见病诊疗指南的国际标准化,为弘扬中华医学精髓,加强国际医学合作,引进国际医学发展,推动传统医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与利用,真是可喜可贺。
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也是祖先们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杰作,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医药也同样出现了生机,很多中成药通过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质量论证,药物质量不断提高,有部分中成药、中草药也进入了欧美市场,但在循证医学数据化时代的今天,同样面临的是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历史转折关头。虽然中医药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和重视,而且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发展中医药的政策逐渐得到落实,但是,如何去发展中医药?就凭中医药管理局、几所院校、几个专家能完成吗?
研究工作如何创出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模式与循证医学接轨走出国门,让国际人士认可,让中华医药之瑰宝立足于世界之上,拥有自己的空间,存亡与发展,命运与责任,是华夏子孙共同研究的时尚课题。
笔者曾就“中医药之医历,医学学历与考试资格”进行过探讨[1],现将中药的配伍、中药之浮夸与迷信、中医药的运用与人才,作一阐述。
1 中药的配伍
中医治疗疾病的武器是中药。这正如徐大春所说:“用药如用兵”,一点不夸张。中医药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今天又面临新的挑战。前几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训一批中医师走出国门,恰好一些商人利用这一机会渗透在其中,这不仅对我国中医药走出国门没有带来好的声誉,反而给中医药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国内,一些非中医专职人员也在开处方,目的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医治疾病。个别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认为,中医药见效慢、效益低,都改行医外科了,如何谈中药的配伍应用?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没有继承与发扬,在我们这一代手里都没有运用好,本国人都不相信,何况国外之士,怎样才能立足?我也是华夏子孙,也是一名乡村医生,我认为,大家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基础课题研究。
众所周知,中药材本身化学成分比较复杂,配伍运用时,在考虑患者症(证)用药的基础上,同时也要考虑药物之间的化学成分在配伍时是协调作用、还是互相催化,所以,用药组方要精简。从医圣仲师的《伤寒杂病论》中不难得出“六经辨证以用药”的观点。笔者的想法与部分专家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抓主证”,也是现在研究的热题——国际标准化。
重温仲师《伤寒杂病论》,从整篇条文中不难看出,张氏将本书分为六个论点(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在各个病证中有省兼证,也有省舌象、脉象的,如太阳篇、少阳篇,亦是如此;在用药方面,以君(主)、臣(辅)、佐、使为组方原则,药味精简,如太阳篇之麻黄汤,方以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四药组成。为今天传统中医药国际化奠定了基石,同时也为我国古代文化(中医药)向标准化迈进起到表率作用。
中药的配伍禁忌。临床运用中,均以相须、相使为用,以减少或消除一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增强疗效;在相畏、相杀、相恶的药物中,一般不配伍运用,或禁配伍运用。历代医家在药物配伍运用中也并非绝对,如《张氏医通》冷哮丸,方中便有半夏与生川乌的配伍。只要谈到十八反、十九畏就望而生惧了,不敢去尝试。在古训中,生乌头与生半夏反在什么地方?十九畏中,硫磺与朴硝畏在什么地方?前者众所周知,增强毒性;后者配伍之间是功效减弱还是什么(他们在配伍时到底化学成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现在可以进行动物毒理试验及化学成分监测。在相畏的药物中,如《本草备要》,干地黄恶贝母,生地黄、熟地黄为什么不畏呢?《重楼玉》养阴清肺汤不是有生地黄与贝母的配伍吗?《医方集解》百合固金汤中有生地黄、熟地黄与贝母的配伍。从药理上讲,生地黄凉血生津;熟地黄滋阴养血;贝母包括川贝母、炉贝母、平贝母、浙贝母,均有清热止咳润肺的作用,地黄类药物能否与贝母配伍(两药相伍后药理作用是增强还是消弱,或产生毒副作用),在历代没有关于此二药的禁忌,但至今有不少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如熟地黄与莱菔子,两药相伍后常发生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两药从功能主冶上看,互有相似之处,但相伍后其功效减弱,如生巴豆与生大黄,前者属峻下,后者属缓下,二药相伍后,前者的不良反应减弱,并克制了巴豆导致的腹痛,二者从药理上来看,前者性热,后者性寒。总之,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不能墨守陈规,要用现代的眼光,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去研究药物成分,让中医药名正言顺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2 中药的浮夸与迷信
2.1 中药原始的浮夸与迷信 中医药在古人尝试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正确的模式与数据,凭前人的经验,在尝试著述的过程中,出现人云亦云的“过”的现象。如唐代的《新修本草》中,石硫磺条曰:“化金、银、铜、铁”。硫(S)与金属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化五金”是指与五种金属物发生化学反应,并非能将五种金属化成水,不能理解为误吞金属(针类、铜钱类、锡类)都能化成水。威灵仙条中有化鱼刺的条文,笔者曾做过试验,用威灵仙50 g煎水,把鱼刺放进煎好的药物中,结果鱼刺没有化。又如《本草备要》石硫磺条:“食之轻身,服之能飞,长生不老,女转男”等,条文中的“食”与“服”意思相同,后者是为了不在用字上的重复,诸如此类等等,屡见不鲜。石硫磺真的能化五金、能飞、长生不老吗?长食久食,能飞、转生、长生不老,在很多著述中有不同之处。在数据化时代的今天,很多古典书籍为了保持原貌,在研究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谓之“识得庐山真面目”。
2.2 中药现代网络时代的浮夸与迷信 中医药是一门自然的独特学科,广告要严审,不要浮夸与迷信广告。在广告法实施的今天,同时也是经济腾飞的时代,一些商家高薪聘用明星做一些浮夸的广告,一些老百姓又迷信广告,如高血压本身就存在着“三高”“三低”“三不”现象(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三不:不规律服药、不爱服药、不难受不服药)。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亿人。一些昧着良心的商家,利用各种虚假广告进行宣传,严重干扰了患者用药[2],这使得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上又蒙了一层阴影,对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3 中医药的运用与人才
谈到运用,首先要谈中医药人才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中医药经历数千年的磨炼与沧桑,在祖先们的艰苦努力下,一直流传至今,也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祖传。在当今好政策、好光景的年代,中医药人才为何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呢?没有人才何谈运用与发展?要让中医药在国际上拥有自己的地位与空间,如何培养中医药人才,还应“三管齐下”[1]。培养一个中医药人才比西医人才难,理论上要3~5年,成为一个硕士或博士要5~7年,从理、法、方、药到辨证论治应用于临床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有名望的时候已是年过半百,再过10年便是花甲,一个中医药人才要想有名望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现在学医的人,特别是学中医的人越来越少。从刚解放时的中医人数与西医人数之比,到现在的西医人数与中医人数之比,数据实在令人吃惊。为何中医能在数千年立足于不败之地呢?因为有扎实的根基——历史的唯物辨证观与临床方法论。目前,有很多学中医的人将目光转向西医,输一个液就是好几十块或上百块,手术医师更是了得,搞得中医不是中医、西医不是西医的现象较为普遍。我国历来提倡的中西医结合也是一件好事,学中医的志士们首先要学好中医再去研究西医,让西医药的数据模式转为中医药的数据模式。政府要大力投入,并支持、鼓励学生报考中医药院校,在生活经费上进行补助;对于中医药人才,要给予扶持帮助,按计划定期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经验;每发表一篇论文要给予作者论文质量评估,同时也要付稿酬,现在很多出版商为赚钱,发表文章只收版面费而不付稿酬,还有一些没有审批的出版商,进行盗版印刷或非法出版一些刊物,政府要加大力度进行管理。一些国际性的科研项目应下基层,让有能力的单位及个人也行动起来,大家来完成中医药国际化标准这一大课题,让中医药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这是大家的义务与责任。
综上,笔者运用非常粗浅的言辞,恳请卫生主管部门与各界人士一道,团结中医药有志之士,共商中医药发展之策。
[1] 刘泉江.谈中医药之医历、医学学历与考试资格[J].北京光明中医杂志,2006,21(10):22-23.
[2] 赵丽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1):30.
1672-7185(2014)05-0029-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5.015
2013-12-09)
R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