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肩腰背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针刀疗法

2014-01-24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刀口小针刀针刀

・讲座・

颈肩腰背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针刀疗法

本文介绍颈肩腰背痛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小针刀疗法。

颈肩腰背痛;中医治疗;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20世纪70—80年代朱汉章医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在西医学外科手术疗法和中医针刺疗法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治疗软组织和骨关节损伤的方法。像针刺疗法一样,小针刀疗法不用切开皮肤,能在没有切口的情况下松解软组织,是针刺疗法和手术疗法的有机结合和发展。

小针刀疗法具有方法简便、痛苦小、见效快、花钱少,变不治为可治、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治为速愈等特点,因此,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欢迎,广泛应用于颈肩腰背痛疾病的治疗。

1 治疗机制

外力损伤人体,必然产生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轻者部分肌纤维断裂、骨移位、骨错缝或筋出槽,重者发生软组织断裂,骨和软组织的力学平衡状态发生改变,肌肉、筋膜、肌腱、腱鞘、滑囊、神经、动脉、静脉血管、淋巴管等组织器官都可遭到破坏,或受到挤压、牵拉和松弛,引起大量细胞破裂、坏死、渗出,致痛物质释放。

人体通过神经反射和体液调节系统的作用产生修复过程,一是被破坏的机体组织要修补,在修补恢复过程中,极易产生瘢痕和粘连;二是紊乱的生理功能要恢复平衡。

小针刀通过切割瘢痕、分离粘连、解除痉挛等,使受伤的机体组织恢复到动态平衡。

2 适应证与禁忌证

2.1 适应证

2.1.1 顽固性痛点或痛性结节、条索 因外力损伤、累积损伤和病理损伤所引起的软组织粘连,以及由此产生的痛性结节、条索或久治不愈遗留的顽固性痛点,小针刀可剥离、疏通肌肉和韧带间的各种粘连,使微循环恢复,解除血管神经束嵌压,使肌肉和韧带得到修复,恢复自由活动,使疾病得到根除。

2.1.2 滑囊炎 各种急、慢性损伤后滑囊闭锁、囊内压增高,产生胀痛。胀大的滑囊压迫周围神经亦产生疼痛。小针刀将滑囊切开数孔,起到减压疏通、消肿止痛的作用。

2.1.3 腱鞘炎 腱鞘炎是由于劳损摩擦引起的无菌性炎症,腱鞘膨胀水肿、韧带挛缩而引起疼痛,用小针刀刺开腱鞘、松解压迫、减低张力而解除疼痛,尤其是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征、跖管综合征等,疗效更为显著。

2.1.4 痛性肌病 对于非脑源性肌紧张、肌痉挛引起的疼痛,应用小针刀切断部分痉挛的肌纤维,以缓解疼痛,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2.1.5 骨化性肌炎 骨化性肌炎大多数是损伤引起的,由于肌群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负重过度或牵拉状态,人体为了加强这一肌肉强度,使大量的钙质聚集于此处,由于钙质过多而积压该处的微循环通道,使肌肉变性,以至于最后骨化。小针刀按肌肉纤维的纵轴方向疏通,使得周围液体、营养不断地渗到已变性的肌肉中去,人体在调节自身内环境平衡中,肌肉逐渐得到修复。钙质也可以渐渐吸收,肌肉慢慢恢复到原来弹性。

2.1.6 骨性无菌坏死 对于肱骨头或股骨头无菌坏死早期,可用针刀穿透骨髓腔和关节腔,达到髓内和关节腔内减压的目的。

2.1.7 骨刺 对于因肌肉韧带损伤、紧张、挛缩,在其附着点引起的(因拉力)骨刺,可应用针刀铲削磨平,同时松解病变的肌肉、韧带,可消除骨刺。应当指出,颈、胸、腰部(因张力)骨刺不宜采用针刀治疗。

2.1.8 骨干骨折畸形愈合 对于畸形愈合的骨干骨折,可应用针刀将骨痂凿开,手法折断后重新固定、复位。

2.2 禁忌证 ①施术局部有感染征象或肌肉坏死者。②施术局部有难以避开的重要血管、神经和脏器。③全身发热、感染患者。④严重心脏病的发作期。⑤有出血倾向及凝血功能障碍者。⑥定性、定位诊断不明确者。⑦体质虚弱、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晚期肿瘤患者,慎用小针刀。

3 小针刀与其他疗法的伍用

3.1 小针刀治疗与阻滞治疗的伍用 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组合方法。不管是神经阻滞还是痛点阻滞,其临床疗效已早被公认。但对于病程长、已形成软组织粘连、瘢痕等病变的慢性疼痛,其疗效不尽如人意。用阻滞疗法伍用小针刀疗法,可以在针刀松解粘连、切割瘢痕的基础上,利用镇痛液止痛消炎,改善局部的血循环,降低局部致痛因子的浓度,恢复原有的功能。应当指出的是:治疗前应明确针刀治疗的目的,以此确定阻滞前还是阻滞后应用针刀,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3.2 小针刀与阻滞、手法治疗的伍用 有些因肌痉挛、肌紧张或韧带挛缩引起的疼痛,单纯用阻滞疗法其疗效不易巩固,单纯用手法治疗易造成医源性损伤,患者不易接受,疗效也不理想。若小针刀疗法与阻滞、手法治疗伍用,可在无痛肌松情况下恢复关节、肢体的正常位置和功能。

3.3 小针刀与药物疗法伍用 药物止痛是疼痛在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药物不但可以解除病痛,还能减少疼痛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但药物的应用,尤其是长期用药有可能带来一些严重的副作用,甚至产生耐受、成瘾;而小针刀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应用也会造成局限的组织损伤,术后也存在组织反应、修复阶段的疼痛。小针刀疗法与药物疗法伍用,既可减少止痛药的剂量和副作用,又可使患者避免或减轻组织修复期的痛苦,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3.4 小针刀与火罐疗法的伍用 由于损伤引起相应区域的血管收缩和肌肉紧张,疼痛加剧。因局部缺血而导致组织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形成致痛物质(P物质),该物质又作用于感觉神经,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用火罐疗法伍用小针刀疗法,可以在针刀松解粘连、瘢痕的基础上,利用火罐负压抽吸作用,使病变局部去淤生新,新陈代谢加快,致痛因子的浓度降低,血流通畅,供氧和组织代谢加速,消炎止痛,使病从表出,伤从内愈。

另外,小针刀还可以与其他多种治疗方法伍用,如理疗、牵引、中药等。总之,要使小针刀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功效,既要理解、熟悉针刀的使用及适用范围,又要熟知针刀的局限性,选择合理的疗法组合,相互弥补不足,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4 小针刀的型号及消毒

4.1 针刀的模式和型号 目前,所用的小针刀是用特种医用无毒不锈合金钢制作而成。针体为圆形,比毫针略粗(直径1 mm左右),质硬又具有较大的弹性,针端刀口虽扁平但锋利,顶端是一个扁平葫芦形刀柄,既能掌握刀口运行的位置,又能掌握其方向。刀口线与刀柄平面处于同一平面内,像一把微型小螺丝刀。根据临床用途不同,小针刀分为Ⅰ、Ⅱ、Ⅲ型。Ⅰ型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病变,全长150 mm(针柄长20 mm、针身长120 mm、针头长10 mm),刀口宽0.8 mm。根据针体长度又分为Ⅰ-1、Ⅰ-2、Ⅰ-3、Ⅰ-4四个号别。Ⅰ-1号最长,针身为150 mm;Ⅰ-4号最短,针身为40 mm。Ⅱ型、Ⅲ型主要用于治疗骨性病变。

小针刀具有一定的质量要求,针体细硬而有弹性,刀口小而锋利,弹性大,韧性好,硬度适宜,不易弯曲或折断。要达到剥离粘连、疏通阻滞,而又不致造成较大组织创伤的目的。

4.2 消毒维护 使用小针刀前应仔细检查,发现裂纹、生锈均不宜使用。如卷刀,可用油石磨锋利,消毒后再用。使用小针刀后应清洗干净,用纱布分别包裹后高压消毒,置于干燥处待用。消毒备用期限不可>1周。无高压消毒条件时,用器械消毒液浸泡30 min后,捞出拭干使用。现在有一次性针刀,方便无菌。

5 操作方法

小针刀在疼痛治疗中,操作方法主要有进针四步规程、用刀八种方法,简称四步八法。

5.1 针刀进入 针刀进入是小针刀治疗的第一步。施术者熟悉病变部位的解剖特点,掌握针刀进入的技巧,是保证安全有效的首要条件,针刀进入分四个步骤。

5.1.1 定点 根据病变部位、病变层次以及周围解剖关系找准进针点。术者对病变部位要有一立体的解剖结构概念,这是保证疗效的基础。

5.1.2 定向 针刀刀口线与大血管、神经及肌纤维走向平行。若血管、神经和肌纤维走向不一致,则优先考虑刀口线与血管、神经走向一致,这样可有效地避免神经、血管和重要脏器的损伤。

5.1.3 加压分离 定点、定向后,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其余三指托住针体,稍加压力不使皮肤刺破,使进针点形成一长形凹陷,刀口线与重要的血管、神经及肌纤维走向平行。这样,血管、神经被分离在刀刃两侧。

5.1.4 刺入 在定点、定向、加压分离的基础上,快速刺入皮肤,尽量减少刺入时的痛苦。刺入皮肤后,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到位手法。在复杂而有重要结构的进针处,应缓慢地试探进针到位,以免损伤这些结构。如梨状肌下孔处,有坐骨神经干和与之伴行的血管。针刀刺入皮肤后,缓慢试探进针,一方面可通过神经血管的“自身保护作用”躲开针刀,另一方面,如进针过程中出现剧痛、麻木,说明可能触及血管和神经,此时应调整针刀角度后再进针,以免损伤重要结构。在层次少、结构简单的进针处,可快速一次进针到位,以减少进针时的痛感,如冈下肌、肱骨外上髁处,有骨板或骨干作天然屏障,肌腹或肌腱间又无重要结构,无损伤之虑。

5.2 针刀运行 针刀运行是小针刀疗法实施的主要内容。

5.2.1 纵行剥离法 适用于粘连、瘢痕发生在肌腱附着处周围的病变。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进皮,刀口达骨面时沿肌纤维走向纵行疏剥。若附着部位较宽,可分几条线纵行剥离,不可横行剥离,以免将肌腱附着点撬起。

5.2.2 横行剥离法 适用于粘连发生在肌纤维非附着部的病变。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进刀,刀口达骨面时与肌纤维走向垂直铲剥。将粘连的肌肉或韧带从骨面上铲起,感觉刀下松动时出刀。

5.2.3 通透剥离法 适用于范围较大、病变组织较厚的粘连、瘢痕。在病变范围内取数点进刀,进刀点选在肌间隙或其他软组织间隙处,达骨面时将软组织从骨面上铲起,并将病变处的粘连、瘢痕切透疏通。

5.2.4 切开(碎)疏通法 适用于瘢痕、粘连发生在软组织之间,范围较小,但病变坚硬或钙化、骨化的部位,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进刀,针刀达病变处将其切口疏通或切碎,以便逐渐吸收。

5.2.5 纤维切割法 适用于肌纤维紧张或挛缩引起的病变。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垂直进刀,切断少量紧张或挛缩的肌纤维。主用于四肢、腰背较大的肌腹。应用时注意切断肌纤维的数量一般不超过其所在肌肉的1/3。

5.2.6 铲削磨平法 适用于长在骨干边缘或关节的骨刺治疗。刀口线与骨刺轴竖线垂直进刀,达骨面后,将骨刺肩部或锐利的边缘铲去磨平。

5.2.7 瘢痕刮除法 适用于发生在腱鞘壁或肌肉附着点处的瘢痕治疗。刀口线与腱鞘或肌纤维走向平行进刀,沿其纵轴切割数刀,反复疏通至刀下有柔韧感,再将其从附着点处刮除。

5.2.8 皮质穿透法 适用于骨无菌性坏死的治疗,进刀方向以不损伤病变处软组织中神经、血管为原则,定点选择在距离病变骨质最短的径线上。针刀达病变部位后用力穿透皮质数处,同时穿透关节腔,起到髓内、腔内同时减压的作用。

6 注意事项

①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对有血友病的出血倾向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发热、感染或骨结核患者及严重器质性内脏疾病患者,要避免施术。②防止晕针,尤其对精神紧张和体弱者,可术前用镇静剂。③严防血管、神经及内脏(如肝、肾、脊髓等)等损伤,因此,切记不可进针太深。④防止折刀、卷刃,用前应检查,并定期更换。⑤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⑥晕针的处理:晕针的主要原因,一是患者怕针,精神紧张;二是由于饥饿或体弱。晕针的表现:头晕、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处理方法:操作者需耐心做好医患沟通,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当发生晕针时,立即让患者平卧,保暖,一般2~3 min后症状消失。极少数患者经上述处理无效时,可指压人中和双内关穴,吸氧以及其他对症处理。

(本文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一书)

1672-7185(2014)05-0014-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5.008

2013-09-25)

R274

A

猜你喜欢

刀口小针刀针刀
厉害了,我的小针刀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小针刀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没有“刀口”的神经内镜技术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影响冷冲压模具跳屑因素分析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