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外痈的理论研究

2014-01-24尹宝亮许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6期
关键词:急性疼痛

尹宝亮 许斌

·经验交流·

关于外痈的理论研究

尹宝亮 许斌

外痈属于祖国医学范畴, 是普外科常见皮肤病, 属于皮肤浅表脓肿, 急性化脓性淋巴炎,蜂窝组织炎等。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该病的阐述, 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 深化祖国医学对外痈的认识,从而更有效的服务于临床。

外痈;颈痈;腋痈;脐痈;腿痈;病因病机

外痈是以局部红、肿、烧灼疼痛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病证, 痈的病名首见于《内经》,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发病迅速, 易浓、易溃、易敛, 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一般不会损伤筋骨, 很少形成陷证。因其发病部位不同, 命名也不同, 按部位可分颈痈、腋痈、脐痈、臀痈、悬痈、腿痈、腹痈等[1]。

外痈是由于外感风、热、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毒,或外伤后再感毒邪, 或恣食肥甘而内有脏腑蕴毒, 湿毒上壅,以致湿热火毒交蒸, 凝聚肌肤或因肝气郁结, 脾胃升降失调,内郁湿热火毒, 致使营卫不和, 经络阻塞, 气血运行不畅蕴蒸肌肤而成, 热毒内壅而发。也可因平素体质虚弱, 劳伤精气, 肾气亏虚或过食肥甘厚味, 脾胃运化先调, 湿热火毒内蕴, 加之感受风温湿热之毒, 凝滞于肌表以致经络阻塞, 营卫不知, 气血癖滞而成。 外痈有阴阳之分:阳症起病急, 痈肿高于皮肤、灼热、剧痛、根盘收束, 形寒发热, 口渴、便秘、尿红赤、舌红、苔黄腻、脓液黄稠, 色泽鲜明, 带腥味道, 表示气血充足, 疮口易干生肌长内, 病程短 愈后良好。阴证预后缓慢。治疗不当, 可致毒邪内攻, 酿成变证。热毒壅盛期本着以消为主的治疗法则, 使用消散的药物, 达到消痈散结,不致其酿脓。《疡科纲要》说:“治疡之要, 未成者, 必求其消, 治之于早, 虽然大症, 而可以消散于无形……”外痈初期,毒邪初入, 根脚未固, 当以祛邪为主。对于痈肿而未溃脓者,能促使其消散;有脓者, 能促使其溃破。发病后若能及时使用,就能控制病情发展, 达到“截断病势”之目的。

颈痈 生于颈旁, 与风热痰毒相似。《疡科心得集》[1]论述颈痈的病因病机为, 多因风温痰热而发。盖风温外袭,必鼓动其肝木, 而相火亦因之俱动。相火上逆, 脾中痰热随之,颈为少阳络脉循行之地, 其循经之邪至此而结, 故发痈也。申斗垣曰:颈左发为痈, 右发为疽, 皆由脏腑热毒, 风气伏结风府之间, 故毒发于颈之上下, 但内近咽喉, 饮食气道呼吸所关。其见证也, 寒热往来, 喉咙疼痛, 饮食妨碍, 亦恶候也。(《启玄》)。《爱月庐医案》[2]认为颈痈因体素阴虚血少,流行之用, 时逢金旺, 木失畅达之机。因感风热, 遂化火而化痰;阻痹少阳, 致伤营而伤卫。逗留肌肉之间, 酿成颈痈之候。西医认为颈痈是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局部皮色不变, 肿胀、灼热、疼痛, 肿块边界清楚。

若不消散, 即欲成脓, 此时结块处皮色转红, 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状, 按之中软而有波动感, 溃后脓出黄白稠厚, 肿退痛减。颈痈常与痄腮相鉴别, 痄腮多发于腮部俩侧,色白漫肿, 酸胀疼痛较轻, 一般不化脓, 具有传染性。

腋痈又名夹痈, 米疽。其特点腋下暴肿灼热, 疼痛而皮色不变, 漫肿无头, 发热恶寒, 上肢活动不利。约2周成脓,溃后容易形成脓袋。《外科正宗》[3]认为腋痈俗称夹痈, 此肝、脾二经为患。肝经血滞、脾经气凝共结为肿。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 日久方疼, 乃生寒热, 此患难消, 终必作脓。未破者柴胡清肝汤, 已破者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香附、陈皮, 软肿胀痛者针之、膏贴。但此症首尾温补, 忌用寒凉也。 西医认为腋痈指发生在腋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因上肢皮肤破损染毒, 或有疮疡等化脓病灶, 毒邪炽盛循经流窜所致:或因肝脾血热兼忿怒气郁, 导致气血凝滞, 经脉壅阻而成若疼痛日增, 寒热不退, 势在酿脓皮色转红, 按之波动明显, 溃后脓出稠厚, 肿消痛止, 容易收敛;若溃后脓流不尽, 肿势不退, 多因溃口太小, 或因溃口位置偏高, 引起袋脓, 以致引流不畅而影响愈合, 此时不必内服药物, 保障引流通畅, 脓尽肿消后, 以生肌散、紫草油敷之, 以利疮口愈合。腋痈常与腋疽相鉴别, 腋疽初起肿块推之可动, 疼痛不明显, 约需3个月化脓, 溃后脓水稀薄, 夹有败絮样物质, 收口较慢。

脐痈生脐正中神阙穴, 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心经火毒, 流入大肠、小肠所致。或因食冷物油腻之物, 积聚于气海之间,聚结成痈。《外科大成》[4]曰:此证由心经火毒, 流入大肠、小肠所致。生于脐中, 属任脉经神阙穴, 此穴禁针。肿大如瓜,高突若铃, 无红无热, 最宜隔蒜灸之。初宜服仙方活命饮加升麻消之;便结实者, 内疏黄连汤通利之;将欲成脓, 内外治法, 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溃后得稠脓者顺, 时出污水臭秽者逆。亦有脐中不痛、不肿、甚痒, 时津黄水, 此属肠胃湿热积久, 宜服黄连平胃散, 外用三妙散干撒渗湿即愈。当忌酒、面、生冷、果菜, 不致再发。若水出不止者, 亦属逆。《证治准绳》[5]曰: 脐痈也, 由心经积热流于大小肠二经所致。宜何首乌散、活命饮加升麻, 及紫金丹、三生散选用, 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 按:脐为神阙穴, 禁针之所。早消散之, 免使见脓为上。西医认为脐痈指脐炎, 是一种急性蜂窝组织炎,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侵染脐部所致。脐带脱落后, 伤口延迟不愈, 且有溢液, 即为受染的最初症状。以后脐的四周皮肤红肿, 深及皮下。病域的大小与病菌的种类有关, 或限于脐部, 或蔓延至大部分腹壁, 更有继发腹膜炎者。有时发炎较轻, 也可成为脓肿或丹毒, 因此病程长短不一。预防宜注意脐带无菌处理。

腿痈, 为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 其病因有多种, 或因元气虚弱或因瘀血凝结或因足厥阴肝经风热之毒, 其所主之经不同, 而所治之法亦异。发于内侧者, 属肝脾二经发于外侧者, 属胆胃二经。《疡医大全》里 陈远公曰:有腿上忽肿一块,其色如常不疼, 人以为痈疽也, 谁知气虚之故乎!夫痈成于肿, 未有肿而不变为痈者, 予谓气虚非痈, 人谁识之。嗟乎!气所以行血者也, 气行则血行, 总有邪气, 断难成肿, 彼邪气之盛, 每成于气血之衰, 其肿为痈, 每每作痛, 色必变红赤也。今即不疼, 色又不变, 是有肿之名, 无肿之实, 全是气虚血无以养, 非邪盛而气不能鼓也。治法补气以扶正, 不必化毒以祛邪, 用补中益气汤:人参五钱, 白术一两, 生黄芪一两, 当归五钱, 柴胡一钱, 升麻五分, 陈皮一钱, 生甘草二钱, 半夏二钱, 茯苓三钱。水煎服。十剂肿消, 此方益气圣药, 非消毒之剂, 何以用之消肿耶?盖真气夺则虚, 邪气盛则实, 真气既虚, 邪气益盛, 不用补气, 气何以行, 肿何以化耶!此方补气即所以消肿也, 况益以化痰去湿之品, 故更易收功耳。(《冰鉴》)

总而言之, 外痈的治疗, 初期宜解毒散结, 中期提脓祛腐, 内外合治。后期脓尽宜生肌收口, 不必内服药物。在治疗的同时, 饮食宜清淡, 食辛辣、忌饮酒, 多饮水, 保持大小便通畅, 疮口收敛后, 应注意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6]。

[1] 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

[2] 佚名.爱月庐医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73.

[3] 陈实功.外科正宗.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91.

[4] 祁坤.外科大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6.

[5] 王肯堂.证治准绳.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1.

[6]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64-81.

中医外科应用理论框架结构研究(项目编号 :2013C B532004-3-1)

110032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许斌

猜你喜欢

急性疼痛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疼痛不简单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生孩子的疼痛,能忍一忍就过去吗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快乐也能赶走疼痛?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55例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30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