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例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4-01-24吴彦儒
吴彦儒
(白山市通化矿业集团总医院)
216例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吴彦儒
(白山市通化矿业集团总医院)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治疗的43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资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限制钠盐摄入量的同时,常规应用利尿剂、适量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感染等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富马酸比索洛尔。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31%(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心率、血压及心功能指标变化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比索洛尔;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各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和功能异常,使心室射血或充盈能力受损。患者表现为乏力和/或呼吸困难,活动能力受限,同时液体潴留在肺脏、肢端和其他器官,使机体变成充血状态,形成水肿,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肺原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常反复发作,治疗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在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临床上主张使用β受体阻断剂以降低患者的住院率、致残率并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1]。本研究收集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应用比索洛尔治疗的2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常规治疗的患者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治疗的43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男120例,女96例,年龄49~88岁,平均(56.7±6.5)岁。原发疾病为:冠心病122例,风湿性心脏病7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4例,扩张型心肌病64例。根据纽约协会NYHA分级,心功能≥II级。病例排除:凡静息状态下收缩压<90 mm Hg,糖尿病、哮喘、心房传导阻滞、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除外。将432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情、心功能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限制钠盐摄入量的同时,常规应用利尿剂、适量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感染等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富马酸比索洛尔(北京华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3132,批号:20120909)。从低剂量开始,按以下方案逐渐增加剂量:1.25 mg,每天1次,用药1周,如果耐受性良好,则增加至2.5 mg,每天1次,继续用药1周,如果耐受性良好,则增加至 3.75 mg,每天1次,继续用药1周,如果耐受性良好,则增加至5 mg,每天1次,继续用药4周,如果耐受性良好,则增加至7.5 mg,每天1次,继续用药4周,如果耐受性良好,则增加至10 mg,每天1次,作为维持治疗。在首次服用1.25 mg治疗后,患者应接受大约4 h的观察(特别是血压、心率、传导障碍、心力衰竭恶化迹象)。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及心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评定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症状、体征明显改善,X线肺淤血征象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症状、体征有所改善,X线肺淤血征象好转;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18例,有效92例,无效6例,显效率54.63%,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显效88例,有效79例,无效49例,显效率40.74%,总有效率为77.31%。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率、血压及心功能的变化。治疗组:治疗前:心率(HR:次/分)114.3±10.6,收缩压(SBP:mm Hg)140.5±12.6,舒张压(DBP:mm Hg)78.8±9.6,NYHA分级:3.3±0.5。治疗后:心率(HR:次/分)80.7±0.6,收缩压(SBP:mm Hg)124.5±9.6,舒张压(DBP: mm Hg)73.8±6.6,NYHA分级:2.3±0.4。对照组:治疗前:心率(HR:次/分)112.3±10.5,收缩压(SBP:mm Hg)139.5±11.5,舒张压(DBP:mm Hg)79.8±9.5,NYHA分级:3.2± 0.3。治疗后:心率(HR:次/分)98.7±0.7,收缩压(SBP:mm Hg)105.5±8.6,舒张压(DBP: mmHg)78.8±7.6,NYHA分级:2.6± 0.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心率、血压及心功能指标变化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严重阶段,以外周血流分布异常、左室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为特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可由多种急、慢性心肺疾病引起。心脏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3]。血流动力学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障碍。①心肌收缩力减弱致心排血量减少。②静脉系统淤血,心脏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心脏负荷过重。③周围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心脏后负荷过重。因此,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排出量,减轻淤血,改善组织灌注,有利于心力衰竭的改善和纠正[4]。同时,心力衰竭的治疗措施不应仅仅纠正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还应该干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减缓心肌的重塑,如心肌肥厚和心室扩张,心肌细胞的凋亡和死亡等[3]。因此,关于本病的治疗,已从短期的血流动力学治疗转为长期的修复策略,其治疗主要目的为改变心脏衰竭的生物学物质。各国相关指南将ACEI、交感神经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强心剂等药物列为对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5]。其中β受体阻断剂在临床的应用价值逐年提高[7]。有学者提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思路,即纠正异常细胞和抑制心肌重构[6]。比索洛尔属高度选择性β1受体阻断剂,该药物无膜稳定性,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对肾上腺素能β1、β2受体阻断作用的比例为80∶1[7]。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具有改善左心室功能,逆转心脏重构的作用,应用后左心室功能的改善需数月时间,左心室功能改善的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具有明显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总病死率的作用,使猝死、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生率降低,为心力衰竭患者使用β受体阻断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8]。本观察证明,比索洛尔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心率、血压及心功能指标变化上具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31%。但比索洛尔由于其负性肌力作用和较弱的缩血管作用,治疗初期有10%~15%的患者不能耐受,LEVF降低,心力衰竭可能加重,因此,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使用,缓慢增加剂量,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8]。
总之,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客观评价,加强监测,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在改变血流动力学的基础上依据个体化差异应用比索洛尔。
[1] 杨东.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3):16-17.
[2] 玛立艳.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88.
[3] 段彩平.比索洛尔片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6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2):899-901.
[4] 阚宁.硝酸甘油联合赖诺普利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6):79-80.
[5] 于胜波,崔红营,秦牧,等.湖北地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分析及药物治疗现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6):549-552.
[6] 季青,陈叶芳.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及心室重塑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 (3):63.
[7] 方毅.比索洛尔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对比[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 (13):1964-1966.
[8] 赵存中,刘积伦.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远期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9):2757-2759.
R541.6
B
1671-8194(2014)34-02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