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演变

2014-01-24吴晓求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金融学货币资本

吴晓求 许 荣

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在近百年中取得了迅猛发展,金融学成为经济学这一社会科学 “皇冠”上最璀璨夺目的 “明珠”。然而,正当金融学者们陶醉于美妙壮观的金融理论殿堂时,正当金融从业者们享受着令其他行业羡慕不已的高额股票期权收入时,2008年,起始于美国次贷危机、发端于华尔街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了,并对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同时也给金融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令金融研究者陷入深思,也引发我们重新探究金融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一、早期金融学的理论脉络:从货币、信用到银行与利率

早期金融理论的演变和研究重心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理解和概括,但围绕价格决定及其波动因素的研究,无疑是金融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推动金融理论演变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在市场化金融结构出现之前,金融学研究演变的轴心是从关注商品价格波动即通货膨胀规律逐渐过渡到研究资金价格即利率确定的影响因素。出于对商品价格的关注,早期金融学重点研究了货币的职能和货币的数量,从商品数量与货币数量对比的角度得出了物价变动的规律。对资金价格即利率的关注使早期的金融学开始分析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机制,并最终得出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给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分析框架。

早期的金融学脱胎于古典经济学家对货币问题的分析,尤其是货币本质与货币数量的问题。从被称作 “英国政治经济学之父”的威廉·配第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都对货币的本质和起源、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展开了深入探讨,其理论探讨的成果最终形成了古典的“货币数量论”。①关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大卫·休谟、大卫·李嘉图和魁奈在各自著作中均有不同的表述。在古典学派货币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系统地论证了货币产生的必然性、本质、职能,以及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多少。

早期金融学的真正形成始于货币、信用与银行之间的紧密关系及其对物价、利率和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之时。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中,货币主要以金属铸币的形态存在,货币与信用仍然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随着银行券的广泛使用,货币与信用的联系日益紧密。到20世纪3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施了彻底不兑现的银行券流通制度,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变成同一的过程,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范畴——金融学。凯恩斯纳入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都是早期金融理论的重要内容。早期金融学的研究核心是基于银行体系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信用货币创造数量的多少相应地引起商品价格水平变动即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会影响货币价格即利率的确定。因此,早期金融学通过研究货币供求的均衡关系,最终转向货币对经济的作用即货币政策的探讨。

早期金融学研究的核心是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集中体现为双层次的存款货币创造。对这一机制的理论研究始于菲利普斯于1920年出版的《银行信用》一书。在该书中,菲利普斯首次提出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并对货币乘数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1]1934年,米德在 《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中用正式的货币供给模型对货币供给机制和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进行了系统研究。[2]中央银行通过投入通货及扩大信贷创造了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及其量的增减变化直接决定着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的增减,从而决定着存款货币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众多存款货币银行则通过自我约束机制分散决策,根据安全、流动、盈利的原则,判断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货币需求。

在早期金融学的理论研究中,人们最先关注的是商品价格决定及其波动的影响因素,在考虑了信用货币创造机制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大约从19世纪末期开始,人们对商品价格形成原因的研究逐渐减少,进而转向研究利率决定。如果说对商品价格的研究是对有形商品价格的研究,那么,对利率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资金价格的研究。慢慢地,早期金融学开始全面、系统地研究利率,试图找到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利率的形成以及利率的高低,研究利率在经济运行及经济均衡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一时期的经典著作是欧文·费雪于1930年出版的 《利息理论》。[3]费雪系统阐述了有关现值、利率和投资的理论,提出了定量的货币理论,被誉为中央银行货币规则的创始人。显然,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看,从主要研究商品价格到逐步转向主要研究资金价格即利率,是金融理论研究的一种深化,同时也表明经济活动开始出现虚拟化的倾向。经济的虚拟化实质上是经济体系的进步。

早期金融学关于货币对经济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的分析集中反映在IS—LM模型上。[4]LM曲线包括了所有满足货币需求数量等于货币供给数量这一均衡条件的点,因此,货币供给的变动或者货币需求的自主性变动都会导致LM曲线的移动,相应地引起利率水平和总产出水平的变化。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操作正是基于这一机制,通过调控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影响货币供给,从而影响经济体的总需求及总产出。

二、资本市场发展与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演进

(一)资本市场发展对早期金融学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后,作为较古老的一种金融中介,以经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在经济生活中虽然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传统的核心功能有衰退的迹象。[5]这从当时金融结构的市场化变化中可以略见端倪。金融结构市场化变革的推动力量来自于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也正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们开始越来越多地研究资本市场问题,特别是资产或风险的定价、风险管理技术以及高度市场化状态中的公司资本结构问题。资本市场的内容非常广泛,它不仅是股票市场的问题,更不只是股票价格的波动。股票市场及其价格波动只是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结构的市场化导致金融理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实体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构造了经济运行的新基础、新平台。这个新基础、新平台的出现,意味着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和运行轨迹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果经济主体不随之进行调整,那就意味着会被新的规则抛弃。在没有资本市场的情况下,经济活动是相对规则化的,经济活动的规律性看得相对比较清楚,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也存在着相对的稳定性,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清楚的。在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特别是当资本市场成为全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之后,很多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变得不那么直接,甚至不那么稳定了,它们之间需要有转换的变量。也就是说,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使全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则发生根本性的调整。在传统商业银行主导金融结构的时代,商业银行制定的所有规则构成了社会的基本规则。如果不与它对接,就无法获得银行体系资金的支持。在金融制度相对单一的那个时代,没有银行体系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从而也就不可能有竞争力。在资本市场蓬勃发展之后,资本市场的规则也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规则之一。[6]

资本市场的发展首先使货币的度量变得困难了。在资本市场发展之前,货币供给的计量标准主要指存款货币银行中的存款货币和经济体系中流通的现金通货。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开展,区分货币与非货币变得越来越困难,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了。以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为例,这类基金把资产投向货币市场,很大程度上与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资产存在竞争性替代关系,在一些国家 (如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被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 (M2),而在中国则尚未计入货币供应量。①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尚未把货币市场基金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但近年来已经开始考虑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例如,自2001年起,央行把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自2011年10月起,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再如,日本央行公布四个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指标:M1、M2、M3和L,其中L口径的货币供应量包括了投资信托、银行债券、金融机构发行的融资券和政府债券、外国债券②根据日本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口径的说明。参见http://www.boj.or.jp/en/statistics/outline/exp/exms.htm/。;韩国央行于2006年6月调整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3的结构,并采用金融机构总体流动性 (Lf)作为最新的广义流动性指标。[7]

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使货币需求变得不再稳定,难以有效估计,这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大量的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涌现,使得这些金融资产和货币之间的替代性大大加强。20世纪70年代在金融体系出现了“脱媒”现象,即大量资金从商业银行体系转入资本市场。在货币估计的经验研究中也出现了“失踪货币”之谜[8],即根据传统货币需求方程对货币需求进行的估计结果明显大于实际的货币余额。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货币政策及宏观调控带来的最严峻挑战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甚至货币政策的目标函数都在发生变化。在金融结构市场化变革之前,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利率途径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这一机制通过IS—LM模型来表达,强调货币资金的价格——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发展,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得更加复杂。格林斯潘指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应更多地考虑股票市场的因素。[9]资本市场中种类丰富的金融资产价格变动可能通过托宾Q效应、财富效应以及资产负债表效应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施传导,这一传导的结果是使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更加复杂,同时也削弱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效力。因此,一些发达国家放弃了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实施泰勒规则以利率为中介指标。关于货币政策是否应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动做出反应尚存在争论,部分学者如古德哈特认为,金融资产价格变动能够准确反映未来消费物价的变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不应把目标只限定在通货膨胀上,而应当构建包括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在内的广义通货膨胀指标。[10](P439—510)而曾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及其合作者的研究则表明,货币政策没有必要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做出反应。[11]在中国,亦存在类似的争议和分歧。

(二)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演进

伴随着资本市场发展所推动的金融结构市场化变革趋势的到来,现代金融学研究的轴心从资金价格逐渐过渡到金融资产价格,从股票、债券等基础资产的定价理论逐渐发展到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品的定价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结构特别是金融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利率虽然仍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但已经慢慢地不被经济学界的主流所重视。人们开始将视野转向更加复杂的价格理论,即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的变化及其决定。经济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与当时的经济结构特别是金融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金融对经济活动的作用急剧加大。如果说人们着力研究利率理论意味着货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那么,价格理论的研究重心从较为虚拟化的资金价格即利率转向更加虚拟化的资产价格,则表明以市场化金融结构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已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马克思曾指出:货币资本 “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12](P340)。延伸到今天,似乎也可以这样认为:建立在金融结构市场化基础上的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

现代金融学始于马柯维茨1952年在 《金融学杂志》上发表的 《证券组合选择》一文。[13]该文彻底改变了传统金融学用描述性语言表达金融思想的方法①在马柯维茨论文发表之前的 《金融学杂志》上的论文主要讨论 “联邦储备政策、货币增减对于物价与企业活动的影响”等传统金融学的研究主题,在1959年之前的论文几乎都是叙述性的,“毫无数学公式的推演”。(参见Bernstein,Peter L.Capital Ideas:The Improbable Origins of Modern Wall Street.New York: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199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的《金融学杂志》几乎整页都是数学公式的推导,而文字表达所占的篇幅很少。,把研究重点放在资本市场数以万计证券资产的组合选择上,分别以均值和方差衡量收益和风险,提出了期望均值—方差理论,即投资者对证券资产的选择不仅取决于资产的收益均值,还取决于资产的收益方差。然而,当投资者面临选择的证券数量增加时,为了计算各种证券可能构成的证券组合,计算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威廉·夏普发表于1964年 《金融学杂志》上的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风险状态下的市场均衡理论》一文,在马柯维茨资产选择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市场均衡条件下资产收益的确定,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下,推导出均衡状态下投资者将只从无风险证券和市场证券组合中进行选择,即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也被称为 “单因素模型”。[14]林特纳和莫辛分别于1965年和1966年独立地提出了CAPM模型。[15]

1958年,米勒和莫迪利亚尼共同发表的论文 《资本成本、公司金融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即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公司资本结构不会影响公司价值。[16]这一理论不仅奠定了公司金融这门学科的基础,并且首次明确运用了无套利分析方法。布莱克和斯克尔斯同样使用了无套利分析方法,对股票价格变动的模型进行连续动态化分析,得到期权价格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偏微分方程,并最终得出布莱克—斯克尔斯期权定价模型。[17]布莱克—斯克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得到了罗伯特·默顿所做的一系列重要扩展,这些扩展后来被总结在 《连续时间金融学》一书中。[18]同样使用无套利定价方法,罗斯提出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CAPM不可检测问题的 “套利定价理论” (APT)。[19]APT实际上是一个多因素定价模型,揭示了均衡价格形成的套利驱动机制和均衡价格的决定因素。

尤金·法马于1965年在其博士论文中正式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 (EMH)理论②EMH理论的正式发表是在1970年,参见Fama,E.F.“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0 (25):383—417。,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确定的效率问题进行了总结。按照有效市场假说,资本市场具有根据新信息迅速调整证券价格的能力,因此,高度有效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传递所有相关的真实信息,使价格反映其内在价值。

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殿堂对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金融实践产生了根本性甚至是革命性的影响。对金融资产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精确定价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金融产品交易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对公司金融理论的研究进展以及金融契约理论的发展,使得各种规模的公司在金融市场上的筹资和融资活动变得更加频繁。资产组合理论的发展和投资组合业绩的科学评估,导致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投资活动,这导致了资本市场规模的空前膨胀。与此同时,原本提供专门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并购浪潮,致使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巨无霸式金融机构规模空前扩张,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界限变得模糊。金融活动跨越了国界,金融全球化不仅自身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同时更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在现代金融理论彻底改变了金融实践的同时,现代金融学的创立者们也几乎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①均值方差理论的创立者马柯维茨和CAPM模型的创立者夏普以及MM定理的创立者米勒共同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MM定理的另一位创立者莫迪利亚尼获得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期权定价模型的创立者斯克尔斯和默顿获得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布莱克于1995年逝世)。并且,不同于早期金融理论的研究者们长期坐守书斋,其理论贡献对金融市场投融资活动影响有限,现代金融理论例如MM定理、CAPM模型、B-S期权定价模型等,在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那里都耳熟能详,并有重要的影响力,这决定了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者们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普遍拥有很高的声誉,他们几乎都亲身投入金融市场,实践由他们所创立的金融理论。当然,这其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②马柯维茨1968年即加入套利资产管理公司并创建了第一只通过计算机实施的套利对冲基金;夏普则于1998年创办了成功的硅谷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引擎公司,为客户提供投资组合规划;斯克尔斯和默顿在他们担任合伙人的对冲基金公司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后,斯克尔斯于1999年创办了Platinum Grove对冲基金管理公司并获得成功,默顿则为高盛等公司提供风险管理咨询。

三、现代金融学面临的挑战与新金融经济学的探索

(一)现代金融学面临的挑战

现代金融学辉煌的理论殿堂构筑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之上,其理论推导的前提假设之一是市场是完美的,因而并不存在交易成本;前提假设之二是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并且拥有完全的信息。因此,现代金融理论属于新古典金融学的范畴,是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研究资本市场在不确定环境下对金融资产进行准确定价,从而对资源和风险进行跨期最优配置的理论体系。在方法上,现代金融学借助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优化分析和均衡分析等基本方法,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使用了随机过程理论等现代数学分析工具。

然而,真实的金融世界和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殿堂是有差异的。一方面,市场并不是完美的,而是受到各种交易成本摩擦的影响。政治架构、税收制度、监管体系、法律制度、新闻媒体、文化渊源甚至信仰习惯都会影响金融体系的效率。新制度经济学在现代金融理论的模型基础上开始考察种种制度因素对金融活动的影响,形成了“新制度金融学”系列研究文献。[20]目前,这一方向的探索已经涌现出对金融研究影响深远的两类研究成果:一是从比较金融视角开展的对商业银行主导和资本市场主导的比较金融体系的研究[21],另一类是从法律视角探索金融市场建立、运行和发展的制度基础的研究[22]。

另一方面,市场参与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因而在进行金融投融资决策时存在系统性的偏差。首先,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分析基础即经济主体决策基于理性预期、风险回避和效用函数最大化等假设存在问题,例如投资者具有倾向于过分自信和乐观的心理特征。此外,投资者会有回避损失和存在心理账户的系统性偏差。其次,无套利均衡是现代金融学理论分析的基础,即使市场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者,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也会使资产价格回到均衡水平。然而,由于存在基本面风险和执行成本以及噪声交易者风险[23],投资者至多只能进行有限套利。因此,现代金融理论面对一系列金融异象实证证据时并不能提供有力的理论解释,这些金融异象包括:公司规模效应、日历效应、市场过度反应、股价过度波动、股票收益的均值回归以及新信息在股票价格中的反映不足等。

(二)新金融经济学的探索

尽管现代金融理论遭遇到来自新制度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挑战,但是这些挑战至多只能算是一种探索,还不足以构成一个新的金融经济学理论体系。正如默顿和博迪所说,新制度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探索只能是在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上的一种修订,他们解释的更多的是金融资产价格为何会出现对现代金融理论模型预测的偏离。因此,现代金融理论仍然为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决策提供了基础模型,类似于解释了变量的一阶效应,而新制度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这些新金融经济学的探索则类似于解释的是二阶的乃至更高阶的效应。

默顿和博迪对新制度金融学理论贡献的解释是,现代金融学把不同金融体系内部的特殊制度结构和组织形式视为外生给定的,由于不存在交易成本,不同金融制度和组织结构的选择并不重要。而新制度金融学的核心思想是,只有金融活动的特定功能才是外生的,而金融制度结构和组织形式则是内生形成的,因此,在特定的经济发展背景下,金融制度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当然,默顿和博迪也承认,新制度金融学的发展并不是要替代现代金融理论,而仅仅是建立在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上的修订,在发展良好的金融体系中,现代金融理论关于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的主要结论都是毋庸置疑的。

新金融经济学在另一方向上的探索——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有限套利理论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又表现为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和启发式偏见以及定式心理误会。行为金融学的探索同时还渗透到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这两大金融研究的核心领域。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者们针对CAPM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24]他们提出,市场上存在CAPM模型中的信息交易者,也存在认知偏差并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噪声交易者,因此,当前者主导市场交易时,市场是有效的,而当噪声交易者主导市场时,市场是无效的。此外,斯坦研究了投资者非理性,而公司管理层理性情况下的公司融资行为。[25]谢夫林的分析发现,公司管理者的认知不理性和情感影响容易导致决策失误,而公司外部投资者和分析师的认知偏差则使公司股票偏离其基本价值。[26]尽管行为金融学在最近十多年里发展迅速,亦有行为金融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①例如,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恩曼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以表彰他们在行为经济学及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但是,行为金融学尚未发展出被普遍接受的完整理论框架。

四、金融学的未来

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著名的 “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27]回顾金融发展的历史,公元994年前后,我国宋朝四川商人发行自己的私人纸币 “交子”时绝没有想到,数百年后纸币在全世界完全替代了金属货币。②参见威廉·N·戈兹曼、K.哥特·罗文霍斯特:《价值起源》,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迄今为止,还没有有力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14世纪欧洲早期货币市场的发展是否应归功于中国早期的纸币模式。而1973年时的布莱克和斯克尔斯也没有想到,他们对期权定价的研究[28]像飓风一样引发了百万亿美元的衍生品交易,彻底改变了随后的金融实践和金融理论研究方向。展望未来的金融学研究,引发未来金融实践 “龙卷风”事件的曲折微妙的 “蝴蝶翅膀”机制将在新一代金融学者手中如何飞舞呢?

首先,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大致有效”。因此,在对任何金融现实问题的分析上,现代金融理论都将为金融学者提供一个好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可以预见,现代金融理论和新制度金融学以及行为金融学将在理论互补的基础上发展演进,暂时还不会出现一个全新的金融理论范式。正如博迪和默顿所说,现代金融理论将在资产定价、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上大致正确,而新制度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则将在金融制度演进、金融机构组织和金融工具开发等领域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金融功能视角,尤其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金融功能观,将在很大程度上指导未来的金融实践和金融研究。从金融功能视角出发,金融制度设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定位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都将是内生决定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特定金融功能而发展出来的。因此,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将处于静态竞争和动态合作的创新螺旋之中。一般而言,这一创新螺旋表现在金融机构创新开发出新产品,一旦新产品拥有广泛的市场,就将迅速地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推广,资产证券化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第三,对于中国学者而言,应将对金融理论的研究与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联系起来。不论是从现代金融理论演进的逻辑出发,还是从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实践看,都要把金融结构市场化、证券化作为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稳定的至关重要的战略目标,而金融结构市场化、证券化的主要推动力来源于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存量资源调整、风险流动和分散、经济增长的财富分享机制是资本市场具有深厚生命力和强大竞争力的三大原动力,也是近几十年来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现代金融体系核心功能的体现。无论是风险分散还是资源配置,无论是增量资金需求还是存量资产流动,离开了资本市场,其效率都将大打折扣。综观美国、日本、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经济体从小到大的迅速成长过程中,无不体现着资本市场这个存量资源配置和风险配置平台的重要作用。金融结构的市场化、证券化强调的是有效的风险流动和释放机制,通过它们,可以避免风险的不断积聚和对经济体系的巨大破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政策的核心任务之一。

[1]Phillips.Bank Credit:A Study of the Principles and Factors Underlying Advances Made by Banks to Borrowers.New York:Arno Press,1980.

[2]Meade,J.E.“The Amount of Money and the Banking System”.Economic Journal,1934 (44):77-83.

[3]Irving Fisher.The Theory of Interest.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30.

[4]John Hicks.“Mr.Keynes and the Classics: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Econometrica,1937,5 (2):147-159.

[5]Allen,Franklin,and Anthony M.Santomero.“What do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Do?”.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1,25 (2):271-294.

[6]吴晓求:《金融的过去、今天和未来》,载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梦想之路——吴晓求资本市场研究文集》,257-275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7]The Bank of Korea.Monetary Policy in Korea (Second Edition),2008.

[8]Stephen M.Goldfeld.“The Case of the Missing Money”.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76,3:683-730.

[9]Greenspan,A.“New 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Opening remarks at a Symposium,Fed of Kansas City,1999.

[10]Goodhart,C.“Price Stability and Financial Fragility”.In K.Sawamoto,Z.Nakajima,and H.Taguchi(eds.).Financial Stability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5.

[11]Bernanke,B.,Gertler,M.,and S.Gilchrist.“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In J.Taylor,and M.Woodford(eds.).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Vol.1C.New York:North-Holland,1999:1341-1393;Bernanke,B.,and M.Gertler.“Should Central Banks Respond to Movements in Asset Pric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2):253-257.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Markowitz,Harry.“Portfolio Select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1952,7 (1):77-91.

[14]Sharpe,W.F.“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The Journal of Finance,1964,19 (3):425-442.

[15]Lintner,J.“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 Budget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5,47 (1):13-37;Mossin,J.“Equilibrium in a Capital Asset Market”.Economet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66:768-783.

[16]Modigliani,F.,and Miller,M.H.“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48 (3):261-297.

[17][28]Black,Fischer,and Myron S.Scholes.“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81 (3):637-654.

[18]Merton,Robert C.Continuous-Time Finance.Cambridge,MA.:Basil Blackwell,1990.

[19]Ross,S.A.“The Arbitrage Theory of Capital Asset Pricing”.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6,13(3):341-360.

[20]Merton,Robert C.,and Zvi Bodie.“Design of Financial Systems:Toward a Synthesis of Form and Structure”.Journal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2005,3 (1):1-25.

[21]Franklin Allen,and D.Gale.“A Welfare Comparison of Intermediaries and Financial Markets in Germany and the U.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179-209;Franklin Allen,and Douglas Gale.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s.Cambridge,MA.:MIT Press,2000.

[22]La Porta,Rafael,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and Robert Vishny.“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e,1997 (52):1131-1150;La Porta,Rafael,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and Robert Vishny.“Law and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 (106):1113-1155.

[23]DeLong,J.Bradford,Andrei Shleifer,Lawrence H.Summers,and Robert J.Waldmann.“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4):703-738;Shleifer,Andrei,and Robert W.Vishny.“The Limits of Arbitrage”.Journal of Finance,1997,52(1):35-55.

[24]Sherfrin,H.,and M.Statman.“Behavi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4 (29):323-349.

[25]Stein,J.“Rational Capital Budgeting in an Irrational World”.Journal of Business,1996 (69):429-455.

[26]Shefrin,H.“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1 (14):113-124.

[27]Lorenz,Edward N.“Deterministic Nonperiodic Flow”.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1963,20(2):130-141.

猜你喜欢

金融学货币资本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与制度金融学研究
古代的货币
资本策局变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古代的货币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第一资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