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第三方物流研究脉络及其模型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2014-11-20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客户

宋 华

随着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物流产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产业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起我国政府及企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企业对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急迫。然而,虽然绝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物流管理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控制成本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自己建设和发展物流系统,这不仅是因为建立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需要巨额的投资,而且由于物流供应链管理需要相当高的管理技能和专业化知识。正是因为如此,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Iogistics,TPL)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及迅猛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对TPL的关注,中国TPL的状态、特征和发展如何,目前有关TPL研究的主要趋向是什么,关注哪些研究问题,如何从一个整体的视角整合、分析目前的TPL等成为理论界亟须探索的课题。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研究的主要脉络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首先对第三方物流(又称合同物流、契约物流或物流外部化)的内涵进行界定。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到我国。在2001年公布的国标 《物流术语》中,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 “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从近年来国内对TPL的研究看,存在三个研究视角:一是从TPL的视角探索物流服务的要素和能力,这是一种对物流服务供给方能力的研究;二是从TPL服务的客户视角探索绩效衡量和满意度测评,反映了物流服务需求方对物流服务能力和要素的要求;三是从TPL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来探索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这种视角具有整合性的特点,亦即综合考虑物流服务供需双方的状况,探索TPL关系治理问题。

(一)第三方物流的资源与核心能力研究

资源和能力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企业是否拥有不可替代、稀缺、具有价值和不可模仿的资源和能力,最终决定了市场的价值和企业自身的绩效。TPL作为专业性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其自身的资源能力建设和培育是决定TPL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TPL物流能力是指TPL在从事运作物流系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从接受客户需求、处理订单、分拣货物、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完成准时性和订单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这种能力可以理解为由物流系统的物质结构 (如配送中心数量与规模、运输能力、分拣处理的设备能力等)所形成的客观能力,以及管理者对物流运作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这方面的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早,也较丰富,随着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第三方物流政策的制定,如何评价TPL的能力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领域。根据研究分析的脉络,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

1.TPL能力体系评价

在TPL能力评价问题上,很多研究都在探索如何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TPL作为一种专业性、社会性物流服务企业应当具备的能力和要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完全站在专业物流服务的角度来评价应当具备的能力体系,这类研究只关注物流服务本身,不涉及企业内部其他的业务服务和经营管理流程。例如,王道平、翟树芹认为,TPL能力的评价需要从企业经营特征的角度来刻画,结合第三方物流企业关系契约化、业务专业化、服务针对化、管理科学化、信息共享化的特点,其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从业务层面 (客户控制能力/物流技术/物流服务深度)、管理层面 (人力资源/文化/学习型组织度/社会效应)、财务层面(运营能力/安全能力/盈利能力)三个方面来进行。[1]与此相同,童明荣等认为,从系统角度出发,TPL能力可以分为:一是功能方面,有能力为企业提供一体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包括运输配送、仓储、增值服务、信息化服务等;二是服务方面,替客户企业对其客户提供服务,或者针对客户企业的服务能力,通常包括运输服务评价指标、仓库管理和操作评价指标、数据录入工作评价指标、进出口业务评价指标、费用结算评价指标等;三是稳定性,TPL能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这方面的指标包括服务价格、企业实力、管理水平、企业形象、人力资源等因素。[2]

对TPL能力体系评价,另一种认识要比前者更为广泛,即在物流服务的基础上,将能力的研究延伸到整个企业内部的业务领域和经营流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分析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蒋有凌、周红梅从战略管理中有关能力理论提出TPL的能力应当包涵客户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和基础网络能力。[3]客户价值性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中的价值,只有那些确实能为用户提供根本性效用的技能,才能表明企业在此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区别核心能力与非核心能力的标准之一是它带给用户的好处是核心的还是非核心的,反映为物流作业的质量、物流作业的经济性和营业额。独特性强调的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表现为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差异性、技术保密性和创新能力。延展性说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局限于某一业务部门或领域,而是能为企业打开多个产品市场提供支撑,可以降低多个产品的成本,体现为TPL基础功能型服务数以及市场扩展性服务数。基础网络能力包括资产、物流实体网络以及物流信息系统,这一能力是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与上述观点类似的还有吴隽等人的研究,他们基于SERVQUAL模型和质量屋提出TPL能力的关键参数,包括: (1)功能资源运作能力。主要指运输、仓储、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运作能力。(2)基础管理规划能力。主要指成本与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3)风险管理能力。主要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仲裁和担保能力。(4)协调、整合能力。主要指供应链配置能力、供应链集成能力。 (5)企业运作能力。主要指快速响应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战略柔性匹配能力。(6)企业社会影响力。主要指企业文化塑造能力、品牌塑造能力、企业社会美誉度。[4]

在TPL能力评价研究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已有的TPL能力评估偏重于企业层面,而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分析物流能力对供应链运作绩效影响的文献非常少。此外,基于供应链层面的物流能力研究都集中在对供应链分销过程物流能力的研究上,没有对供应链的上游,即供应物流和制造过程物流能力进行研究。为此,这种观点认为TPL的能力不仅表现为企业内部的流程组织能力,更表现在企业外部供应链活动的组织能力,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是马士华、陈铁巍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认为,内部物流能力是企业内部供应链中各节点的静态要素能力,如节点企业的仓储、分拣、运输等,也包括供应链成员内部之间相互协调、增加一致性、信息共享和各物流环节相互匹配等运作能力。外部物流能力主要着眼于供应链与外部连接端点处所表现出的外化的物流能力。[5]

2.从动态能力的角度分析TPL能力发展

关于TPL核心竞争力问题,还有学者从动态能力或者能力演变的视角进行探索,认为TPL不可能一开始就具有强大的服务能力,或者任何TPL都不可能拥有所有的服务能力,因此,其能力一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TPL从单一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开始转化为综合物流服务提供者,并且随着形态的改变,能力是一个渐变发展的上升过程。彭本红等认为在物流外包的过程中有多重特性,有些特性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特点,例如服务时间、质量和数量,以及收益和成本之间具有此长彼消的关系,如果物流外包越是多阶段,第三方物流企业考虑到声誉,会积极执行合同,减少短期行为的发生,期望下一阶段能继续合作。[6]吴隽等更是从成熟度的视角分析了TPL的动态发展,提出TPL具备两种类型能力,即刚性能力 (TPL拥有的独占性异质资源)和柔性能力 (企业对动态环境的有效反应和适应能力)。基于这两类资源,他们认为,TPL一开始不可能具有强大的能力,而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能力的涌现状态和能力的标识性,他们将TPL的能力成熟度分成了初始级 (只具有功能要素与运作)、成长级 (功能要素运作+基本管理)、定型级 (功能要素运作+基本管理+供应链协调)、规范级 (功能要素运作+基本管理+供应链协调+高级管理)和优化级 (功能要素运作+基本管理+供应链协调+高级管理+持续改进)。[7]

3.从管理行为的角度分析领导力的作用以及模式创新行为

对TPL能力问题,还有学者从行为的视角探索企业业务发展和管理创新中企业家的作用和能力。例如,苏敬勤和王鹤春通过对多物流企业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物流企业服务的 “感知—评估—决策—实施—惯例化”适配过程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分析了企业家在服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8]他们认为,企业家主导作用机制表现在,尽管不同物流企业的企业家由于知识背景、成长经历等的不同,从非均衡的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运行过程中 “识别机会和把握机会”的敏感性不同,但都是在感知阶段发现问题,找出企业现状与企业目标间的差距,进而找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在评估阶段,都是对外部环境约束和企业内部资源支撑情况进行评估,为制定决策方案提供依据。在决策阶段,尽管决策结果取决于决策者的个人判断,但决策都是在感知评估阶段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分析,制订实施方案,进行决策。在方案实施阶段,第三方物流企业适配过程中,管理创新事件是以企业家为核心的企业资源与外部环境实现适配的载体。在该阶段,企业家尽管采取资源整合的方法不同,但都是通过对内部资源的整合,以保证所制订方案的实施。方案实施后,形成企业的管理创新事件,管理创新事件起到联结惯例化与决策阶段的载体作用,正是通过管理创新事件,适配结果得以实施,企业绩效得到提升,最终达到企业形成新的惯例化阶段。

(二)客户满意度与绩效测评研究

站在客户的角度探索满意度和绩效测评也是TPL研究的一种类型,与TPL能力体系评价不同,这类研究更多的是从物流服务客户的视角来评价TPL能力,或者说,如果前一种类型是一种能力的直接评价体系,后一种类型则是间接能力测评体系。王玲和周京华从物流客户服务的角度提出了五类服务要素,即可得性、可靠性、快速响应性、服务人员的专业性以及服务的完整性。[9]宋华从客户物流成本影响的角度,运用回归研究方法测度了两类物流服务要素,即效率型服务要素 (包括服务的竞争性价格、准时/及时响应等)以及效能性服务 (包括仓储/运输基础型服务、流通加工/代结货款等服务、信息管理/网络协调/库存管理)。[10]研究结果表明,准时/及时响应,以及信息管理/网络协调/库存管理这两大类能力是直接影响客户物流成本改进的重要因素。郑兵等基于服装业的研究,提出了七个影响客户物流满意度的指标,即时间质量、人员沟通质量、订单完成质量、误差处理质量、货品运送质量、灵活性和便利性等。[11]回归分析表明,误差处理质量对满意度的影响最大,接下来依次为时间质量、订单完成质量、人员沟通质量和货品运送质量,便利性和灵活性对满意度的影响作用最小。在综合多数有关客户满意度和绩效测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刘秉镰和王鹏姬[12]以及许国兵和张文杰[13]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客户满意和绩效测评体系,他们的研究运用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提出物流客户的满意度也需要从财务层面(投资回报率/现金流量/营业利润)、客户层面(客户投诉率/老客户维系率/新客户获得率/客户满意率)、内部流程层面 (市场占有/准时交货)、学习成长层面 (员工满意度/信息化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物流服务层面 (破损率/订单入库准确率/出库正确率/车辆运载率)等来进行评价。

(三)第三方物流与客户之间的物流服务与供需关系研究

还有一种研究视角是从TPL与客户之间的供需关系展开的。例如,刘彦平指出第三方物流亦称契约物流,基本具备了契约的所有属性与特征。[14]同其他契约一样,物流契约同样具有不完全性,这就使得物流契约当事人之间在利益分配中存在一定的 “剩余”,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如何处理这一 “剩余”,是物流契约 (物流外包)中的重要问题,并会导致相应交易费用的产生。为减少相关交易费用,半结合 (联盟)就成为一个重要解决方案。此外,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设计自动实施物流契约,是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途径。曹玉贵认为,TPL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非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激励合同要求物流服务提供商必须承担更大的风险。在外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最优激励合同的选择必须考虑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努力程度和能力水平等特质因素。[15]

关于如何设计最有激励作用的合同,田宇通过比较物流外包与物流联盟的本质区别,构建了物流外包契约机制的理论体系与模型。[16]他论证了物流外包的非实质性对策及物流联盟的实质性对策;通过建立恰当的契约机制以实现从物流外包向物流联盟的飞跃;物流外包的契约机制包含数量柔性契约机制、质量契约机制、价格契约机制、收益分享契约机制、旁支付契约机制、混合协作契约机制、信息甄别契约机制、信号传递契约机制、道德毁损契约机制以及逆向选择与道德毁损并存下的契约机制;根据博弈方是否信息对称,以及是否具有横向竞争关联性,认为不同的对策结构应采用不同的契约机制。与上述研究相似,但斌等人指出客户企业希望最大限度地节约物流费用,但由于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收入增长依赖于客户企业物流费用的增长,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并没有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的意愿。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与客户间在运用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常见物流合同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共享节约合同,从而激励双方共同努力节约物流成本。[17]韩超群和刘志学[18]以及王道平等[19]则从TPL参与供应商库存管理 (VMI)的视角分析了TPL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认为TPL参与库存管理降低了服务客户的库存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了客户利润,强化了TPL与物流服务客户之间的关系。

二、第三方物流研究述评与市场定位模型

通过以上研究综述可以看出,TPL研究的三种视角反映了目前中国专业物流市场发展的状况以及需关注的问题,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也较为深入。但是仍然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这表现为三种视角是如何根据不同的TPL类型而决定,亦即从物流服务供需双方来看,TPL的能力、客户评价的重点以及供需关系是如何决定的。

具体来讲,尽管学者们就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但是关于TPL能力或客户绩效的评价大多站在单一方面进行,即研究TPL能力时主要站在第三方物流的角度展开分析和探索,而涉及客户绩效评价时则更多地从单纯的客户视角展开分析,这种研究视角可能会忽略特定对应关系的特定能力和绩效评价体系,诸如当某一TPL面对众多物流客户,或者某一客户面对众多TPL时,TPL的能力和客户绩效评价的要素显然不可能都是一致的,因此,如何将物流服务供需双方的特定对应关系结合起来研究能力和绩效评价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另外,此前的研究虽然也探讨了物流服务的供需关系,诸如利益的分享机制的探索,但是还有几个方面需要研究,一是物流服务供需关系的合作具有多种形态。戴尔等人的研究指出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往往存在着两种合作状态,一种是准市场型,即这种合作是以时间轴为基础的,供需之间虽然能够长期交易,但是在信息分享、流程整合等方面的合作水平仍然较低;另一种是准官僚型,这种合作的层次较高,供需之间不仅表现为长期交易,更是在信息分享、相互帮助、流程整合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动性。[20]因此,对应不同的物流服务关系,究竟采用哪一种合作形态还有待研究。二是由于物流服务的供需对应关系不同,必然导致经营风险的差异性,如何规制物流服务中的潜在风险,或者用什么样的规制形式应对潜在的供需关系的不稳定,这些问题并没有在既有的研究中得到关注。第三,TPL的动态演进也是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TPL作为专业物流服务行业,其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取决于物流企业自身的能力提升和发展,同时也取决于环境变迁,即随着环境的变化物流企业的能力如何顺应发展。在这方面,此前的研究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吴隽等人的研究提出了TPL成熟度的概念以及发展的动态演进。[21]然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在于成熟度的标准不是整齐划一的,亦即并不是所有的TPL只有具备了供应链运作和高级管理才能称之为 “规范”或 “成熟”,成熟或具备的能力一定是与TPL在行业和市场中的定位相关,不同定位或价值趋向的TPL有其内在的能力要求和成熟标准。与此同时,如果一种定位特点的企业向另一种方向移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克服能力提升的障碍和关键要素是TPL成熟提升的核心。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TPL作为专业物流服务提供者所具备的能力以及为客户服务的绩效往往随着不同的市场定位而变化,不同的定位特点使得TPL的运行方式产生了差异。决定这一差别化定位的因素之一就是TPL资源和能力性质。资源和能力的性质涉及资源或能力的类型,根据巴尼的理论,资源和能力存在着有形和无形之分,有形资源是一种独一和限制性供应的要素,而无形资源则是基于文化的隐性知识或诀窍,因此,这种资源镶嵌于企业中成为竞争者的障碍,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22]戴认为企业的资源能力在供需交易中体现在内在反应、外在内化及横跨匹配三个方面。[23]内在反应,即与市场响应相关的内部运作能力,体现为企业在物流运输、组织资源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外在内化,即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早、更准、更快地预测市场需求、响应市场需求提供适应的服务,并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横跨匹配体现在战略制定、定价、新业务开拓等方面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处理内在反应与外在内化之间的匹配集成问题。特蕾西等的研究表明企业绩效的提升,不仅依赖于企业内在反应的增强,也依赖于外在内化和企业横跨匹配的增强。[24]显然,所谓的内在反应,甚至某些外在内化是一种基于物质和有形要素所体现出来的资源和能力,其实现的是满足客户既定的需求和期望,属于一种被操作性资源。相反,某些外在内化以及战略匹配这些资源和能力是一种前摄性的、基于知识和智慧的资源能力,它具有能动性和隐形的特点,同时也需要较长期的集体行为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它是一种操作性资源能力。具体讲,从物流服务凭借的基础或能力看,有些TPL是运用或通过物质资产或被操作性资源为客户企业提供服务,诸如TPL借助自己的仓库、运载工具、配送活动等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在这种状况下,资产往往也是客户关注的重点,而TPL物质资产的投资往往也较大;而另外一种状态是TPL更多地运用知识智慧,或者虽然也借助于资产性的投资运营,但是知识智慧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例如,TPL提供库存管理、流程优化、供应链运行等具有高度智力型的服务,在这种状况下,客户评价的基础已经超越了资产的大小或数量,更为看重TPL拥有高度增值能力的知识智慧程度,与此同时,TPL具备了轻资产运行的特点。

TPL差异化定位的另一个因素是产业组织要素,根据产业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产业和市场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企业所能采取的行为,同时,企业的行为进一步决定其在产业中取得的绩效。[25]在产业结构特征中,规模经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提高,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在物流产业中它表现为随着经营范围 (网络)和数量增加引起的费用下降和收益实现。结合TPL服务的产业组织特点看,有些TPL寻求的是区域市场或者局部市场运作,这种运作方式的特点并不是追求规模经济,而是通过在特定市场的经营来获得局部优势。此外还有一种状况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经营,在这种状态下,网络的广覆盖成为关键要素,其竞争优势的获得是通过网络覆盖和规模经济实现的。

结合TPL服务的资源能力以及TPL服务的范围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将目前中国的TPL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 (见图1):重资产聚焦型、轻资产聚焦型、重资产规模型、轻资产规模型。这四种类型反映的是TPL的基本形态,或者说是从静态的视角观察的TPL。重资产聚焦型是一种较为传统的TPL,这类企业往往借助于大量的物质资产 (诸如土地或物流园区、仓库、车辆、人力等)在局部地区或者区域提供基础性的物流服务,这种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产的拥有,以及能低成本地满足客户需求,像一些城市配送、仓储企业、小型运输企业等就属于这种类型。重资产规模型也是一种典型的TPL,其运行的基础也是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产,但与前者不同的是,这类TPL往往拥有较大的物流服务网络,规模经济性较强,因此,其优势不仅仅在于提供低成本的物流服务,而是凭借巨大的网络资源和规模经济,帮助客户降低综合性的交易成本,诸如某些全国性的物流企业,特别是一些由传统交通运输或邮政系统转换而来的公司属于这一类别。轻资产聚焦型是一种兼有特定能力和灵活性的TPL,这类企业仅在某些区域和地方运作,或者专门聚焦服务于特定的客户企业和行业,这类TPL虽然也拥有物流资产,但是其服务的主要基础是专业物流管理、流程的知识和组织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企业的优势来自于专业能力、经验和智慧所带来的价值增值,目前这类企业在中国较少。轻资产规模型是一种具备强大核心能力同时运营网络也很广泛的企业,这类企业一方面通过强大的技能、知识、智慧和网络规模为客户带来增值,甚至价值的创造 (即实现客户企业自身很难实现的价值);另一方面,凭借综合的管理能力和网络协调能力实现所有权成本的控制,全面降低交易成本。这类TPL真正体现了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特点,是一种供应链综合服务集成商,目前国内的一些外资背景的物流企业诸如DHL、UPS、香港利丰集团等属于这一类型。

图1 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定位与类别

如果说上述对中国TPL的定位与类型划分是一种静态的视角,那么,TPL的类型还可以从动态发展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即存在着转型演变的TPL。第一类是重资产拓展型,这类企业原来只是在区域范围内凭借资产提供物流服务,但是随着企业发展,逐渐将服务经营的范围以及资产投资的范围扩展到其他区域,虽然这类企业尚没有形成完善的全国性/全球性物流网络,但是其经营形式开始摆脱单纯的低成本运作,逐渐注重网络的建立、协调和运行。与这种类型不同,还有一种演变型TPL,即聚焦蜕变型,其发展的方向不是网络规模型扩展,而是更多地强调内涵式的经营能力提升,虽然经营的范围仍然是区域型,但是物流企业试图通过经营活动和能力的改变延伸到增值服务领域,一方面增强企业的服务竞争力,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的盈利率,目前中国很多地方性的TPL正处于这种转型阶段。第三种演变型TPL称之为规模蜕变型,亦即从原先重资产规模转向轻资产运行,一方面通过能力内涵的提升,增强核心物流竞争力,该阶段的企业虽然尚未延伸到整个供应链运行服务 (如供应链咨询规划、流程优化等),但是已逐渐摆脱单纯的物流经营,越来越多地将经营服务的领域扩展到一些依靠知识和才能的增值服务,诸如多级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规划、运输配送网络运筹、物流金融等活动。另一方面,仍然发挥网络广泛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在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中,运用网络优势寻找进一步的增值空间 (如凭借网络扩展产品范围和业务范围)。在目前中国物流行业中有一批企业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由于这些企业在脱离单纯的第三方,又未实现第四方供应链服务,往往自称为 “3.5”(即蜕变中企业),像安吉物流、中储、中远均属于这一类别。演变式TPL的第四种类型在目前的中国尚未出现,这种类型是从轻资产聚焦开始扩展网络和规模,逐渐向轻资产规模型发展,为此,我们称之为轻资产拓展型。

三、不同市场定位的第三方物流的能力、绩效与关系治理

基于上述对中国TPL市场定位格局的认识,以及国内学者对TPL的研究,我们认为对于不同定位的TPL,其发展的能力、客户评价的绩效标准以及供需双方关系的治理往往是差别化的,或者说具有不同的评价基础和标准。

静态模型下的第一类TPL——重资产聚焦型,由于其运行的基础是资产以及低成本服务,因此,从物流服务的供给视角看,TPL资源和能力偏重于核心资产或被操作型资产的拥有和培育,诸如稀缺的物流园区以及仓储、运载工具等物质资产的投资。此外,在保证物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也是TPL关注的能力要素。具体讲,在服务功能方面,这类TPL强调传统物流作业活动的完备性,如仓储、装卸、运输、配送等活动的胜任;在服务评价方面,强调可得性、准确性、效率性、及时响应性;在服务要求方面,质量的达标和一致是关键。从需求或客户绩效评价的视角看,援用刘秉镰和王鹏姬[26]以及许国兵和张文杰[27]提出的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思想,我们认为,尽管财务、市场、流程和学习成长都很重要,但是侧重点和核心内容不尽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讲,客户对重资产聚焦型TPL在财务上更多关注于费用节约、成本控制和低价格;市场方面主要是客户投诉率以及满足率管理;流程要素上主要是物流运行的规范和稳定;学习成长要素主要是员工物流作业的胜任程度和熟练程度的培养。与TPL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物流服务关系中的治理方式,即从供需整合的视角研究TPL。马奥克将组织间交易治理结构分为两种:以合约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和以关系为中心的治理机构。[28]罗纳德在研究组织间交易治理模型时提出两种有效机制: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29]契约治理又称为依约治理结构和完全契约,主要适用于计划性交易。交易双方可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签订条款经仔细敲定、强调法律原则、正式文件以及自我清算的契约,以保护当事人免受对方投机之害。与契约治理相对应,关系治理是指包括关系专用性资产、信任等组织际的一种交易模式,体现在组织间关系的结构和过程等维度上,这是一种非正式的垂直交易过程。[30]显然,对于重资产聚焦型TPL与客户之间,由于主要依赖于资产型基础物流服务 (即显性的被操作型资源),同时服务的地域范围和规模有限,因此,从供需之间的治理看,更加倾向于契约治理,亦即客户通过事前与服务提供商签订完善的协议,来规定服务的内容与程度,提供商严格按合约提供服务活动,一旦契约得以很好履行,双方的交易才有可能再次重复,所以,双方的合作表现为契约基础上时间的长短。

静态模型下的第二类重资产规模型TPL与前一类不同,优势不仅在于资产运营和物流服务,而且更在于其拥有庞大的物流网络使得物流服务的空间和时间得到扩展,同时综合性的运营协调能力降低了所有权成本和交易成本,所以,从服务供给方视角看TPL能力,在服务功能方面,除了完备的物流作业活动外,网络规划与建设、综合性资产投资运营、海关报关通关、保税区保税库运作、安排当地物流成为TPL功能性要求的关键;在服务评价方面,除了可得性、准确性、效率性和及时响应性外,控制性 (即网络节点的控制管理)和协调性 (从整体上使各节点有机联接,发挥整体效益)是这类TPL扩展的内容;在服务要求方面,除了物流服务质量一致性外,网络的稳定性也很重要。从服务需求方视角看绩效评价,除了前一类TPL绩效测评的因素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因素,包括在财务方面,资产获取、运行以及融资成本高效率,这些因素决定了网络规划和运行的费用和效率;在市场方面,客户多样性管理、物流服务差别化需求管理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没有这类活动,就很难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综合成本的控制和市场的拓展;在流程方面,网络优化、多级库存管理、直接转运管理等多节点组织管理显得尤为突出;而在学习成长方面,则要加强综合管理、协调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在这类供需关系中,关系治理的主要方式更倾向于有形的关系性资产 (专用型资产投资),这是因为客户从TPL获取的物流服务大多是满足复杂需求类的被操作性资源,其目标在于降低综合性成本或交易成本,因此,向市场网络或多物流中心这些有形专用型资产投资,有利于客户对服务提供商的能力进行判别,维系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三类静态TPL类型是轻资产聚焦型,由于此种类型脱离了单纯依靠物质资产经营的特点,开始向服务价值链的高增值业务活动延伸,结构发生改变,因此,其能力要求、客户评价的基础以及供需关系治理也相应地发生了变革。具体讲,从供给方TPL能力视角看,在服务功能上,除了传统的物流活动外,企业其他业务活动(如IT信息服务、采购管理、分销管理、结算管理,甚至融资服务等)都是拓展的功能要素;而在服务评价和服务要求上,服务活动的延伸性、增值率以及其他业务的整合度是这类TPL的特点。从需求方绩效评价的视角看,除了第一类标准外,在财务上所有权成本 (即客户企业内的综合运营成本)和净利润率成为第三类TPL评价的基础;在市场方面主要是客户需求管理和多客户整合;在流程上如何将物流流程与企业采购流程、分销流程、资金流程有机结合是延伸服务的关键;在学习成长方面与流程要求相适应,主要是多业务领域的熟悉,以及连接整合能力的培养。从关系治理的角度看,这类供需关系一方面运用了契约治理的方式来规定服务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业务和各项活动在协议的框架体系内展开,另一方面,一个很重要的治理方式是以信任、人力资本、知识投入为基础的无形的关系性资产,这与客户关注的是操作性资源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操作性资源的知识密集型以及隐形特点,使得很多服务活动很难利用契约来规定,甚至也不可能采用有形关系性投资来界定双方的关系结构,因此,无形的关系性投资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类静态TPL类型是轻资产规模型,这类TPL是高度发展的供应链服务集成商,因此,从供给方能力发展的视角看,除了第二类和第三类能力的集合外,在服务功能上,这种类型往往还涉及设计管理、综合生产协调管理以及全面资金管理,真 正 实 现 了 DMS (即 Design/Manufacture/Services,设计管理+生产管理+资金/物流服务)。在服务评价和要求上,供应链整合的程度,以及供应链咨询、计划和运作成为主要的内容。从需求方视角的绩效评价看,除了二、三类要素外,在财务方面反映供应链增值性和良性运作的EVA以及现金流量周期成为新的评价因素;在市场方面除了直接的交易伙伴维系外,其他利益相关者整合或商业生态的建设是供应链服务集成商的特点;在流程方面涉及人力资本管理流程、综合设计流程、综合供应链生产管理流程等;在学习成长方面,如何培养这种高度创造性运行的人才成为这类TPL的核心要素。在供需关系治理方面,由于这是一种高层次战略协调型关系,其治理方式是一种有形加无形的关系性投资,往往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和战略性,因此,既要投入专用型资产,如物流或分销网络,更要投入高度的知识、智慧、信息和信任。

如果说以上是对静态模型中四种TPL类型的特征刻画,那么,对于动态演变的四类TPL,其需发展的要素或者演变的方向,则是两两TPL静态模型之间的差距,诸如对于重资产拓展型TPL,在能力发展上,网络资产的投资、网络运行、通关报关等,以及网络控制、协调和稳定是这类TPL能力拓展的挑战。与此同时,资产的高效率运行、客户多样性管理、多级库存和直接转运管理流程等也是客户评价的扩展方向。在关系治理上,如何从单纯的契约关系转向以有效专用型资产投资管理为基础的关系治理也是这类TPL的关键。还有轻资产拓展型TPL,如何在能力上加强网络建设、运行,同时向综合设计、生产管理延伸,在绩效管理评价上,加强供应链绩效管理以及多利益相关者整合管理等,在关系治理上运用专用性资产和供需之间的信任顺利实现转型演变是这类拓展型企业要思考的问题。演变或转型障碍最大的TPL类别是聚焦蜕变型和规模蜕变型。这两种类型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从原来依赖物质资产和传统物流服务向高增值的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其他业务领域和资源整合延伸,同时建立起良好的供需关系,最终形成信任。这一演变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它涉及类别根本性质的变革。

四、结论

本研究在总结近年来有关TPL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建构探索了以下此前研究中没有很好阐明或是系统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TPL服务模式?其决定因素是什么?不同TPL类型的能力要求、客户评价以及治理模式和机制是什么?如何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探索TPL的状态和发展?

尽管本研究有上述贡献,但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对每一种TPL类型所需要的风险管控机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而这也成为我们下一个要探索的话题。此外,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是一篇纯理论性的文章,尽管对于最初的探索是必要而且有意义的,但未来如果能进行相应的案例研究和大样本的实证检验,相信可以加深对此话题的理解,并增加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1]王道平、翟树芹:《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载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6(6)。

[2]童明荣、薛恒新、林琳:《现代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选择》,载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32(4)。

[3]蒋有凌、周红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载 《经济管理》,2007,29(13)。

[4]吴隽、王兰义、李一军:《基于模糊质量功能展开的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研究》,载 《中国软科学》,2010(3)。

[5]马士华、陈铁巍:《基于供应链的物流服务能力构成要素及评价方法研究》,载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 (4)。

[6]彭本红、罗明、周叶:《物流外包中的最优契约分析》,载 《软科学》,2007,21(1)。

[7][21]吴隽、王兰义、李一军:《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载 《中国软科学》,2009(11)。

[8]苏敬勤、王鹤春:《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创新适配过程机制分析:多案例研究》,载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 (10)。

[9]王玲、周京华:《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载 《物流技术》,2005(10)。

[10]宋华:《第三方物流服务对客户物流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载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84(2)。

[11]郑兵、董大海、金玉芳: 《第三方物流客户满意度前因研究——基于客户视角》,载 《管理工程学报》,2008,22 (2)。

[12][26]刘秉镰、王鹏姬:《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物流企业绩效层次分析》,载 《中国流通经济》,2003,17(7)。

[13][27]许国兵、张文杰:《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载 《生产力研究》,2008 (2)。

[14]刘彦平:《第三方物流的契约经济理论分析》,载 《学习与探索》,2006(2)。

[15]曹玉贵:《不对称信息下第三方物流中的委托代理分析》,载 《管理工程学报》,2007,21(2)。

[16]田宇:《从物流外包到物流联盟:契约机制体系与模型》,载 《国际贸易问题》,2007(2)。

[17]但斌、吴庆、张旭梅:《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与客户企业的共享节约合同》,载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 (2)。

[18]韩超群、刘志学:《VMI&TPL供应链集成化模型与策略空间》,载 《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6(2)。

[19]王道平、赵耀、王爱霞:《第三方物流参与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型》,载 《工业工程》,2011,14(5)。

[20]Dyer,Jeffrey H.,Dong Sung,Cho,and Chu Wujin.“Strategic Supplier Segmentation:The Next‘Best Practice’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 (Winter).

[22]Barney,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1.

[23]Day,G.S.“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drive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 (4):37-52.

[24]Tracey,M.,Lim,J.S.& M.A.Vonderembse.“The Impact of Supply-chain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on Business Performan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5,10 (3):179-191.

[25]Bain,J.S.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Cambridge.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28]Anoop Madhok.“Opportunism and Trust in Joint Venture Relationship:An Exploratory Study and Model”.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4,11 (1):57-74.

[29]Ronald,J.F.,Michele,P.,and B.Jasmin.“Contractual Governance Relational Governance,and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firm Service Exchanges:the Influence of Boundary-spanner Closeness”.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5,33 (2):217-234.

[30]Zaheer,A.,and N.Venkatraman.“Relational Governance as An Interorganizational Strategy: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Role of Trust in Economic Exchange”.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 (5):373-392.

猜你喜欢

供应链物流客户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客户节省时间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