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郑生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2014-01-24李严严李郑生李海婷
李严严,李郑生,李海婷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河南 郑州450000;2.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8;3.郑州金水传统中医门诊部,河南 郑州450000)
李郑生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学术继承人。他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30 余年,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及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在治疗脾、胃、肝胆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胃肠动力和内脏神经紊乱为病理基础的功能性肠病,病因复杂,病理机制尚不明确[1]。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习惯及结构的改变,精神、心理等因素对本病的影响逐渐增强。临床上,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受排便的影响。肠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缺乏生化异常指标。其症状有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型之别,属中医学“泄泻”“便秘”“腹痛”范畴。该病由于反复发作,不易治愈。近年来,对本病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现将李老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李老师认为: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是脾虚肝郁。脾属阴,必得肝木的条达、升散疏泄之性才不会阴凝板滞;肝为刚脏,必赖脾脏精微之气柔润濡养方不致刚强太甚。若素体脾胃虚弱,复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条达,横逆乘脾,脾则更虚,不能运化水谷,水谷停滞,精微不能疏化,升降失司,清浊不分,精微与糟粕并走大肠,混杂而下,肠失传导而发泄泻[2]。临床每遇恼怒或精神紧张即泄泻,正如张景岳所云:“凡遇愤怒即发生泄泻者……此肝脾二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胃受伤而然。”或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阻滞中焦气机,腑气通降失常,不通则腹痛,肠失传导则便秘,脾虚日久不治则后天不能养先天,先天亦劫后天而致脾肾阳虚。因此,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肾3 脏密切相关。
2 治疗经验
李老师认为:本病患者多有脾虚的特征,望之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倦怠神疲,伴有头晕耳鸣、双目昏花、睡眠差等肝火旺之象,肠道吸收能力差,治疗以健脾为主。用药须平和,应注意纯用甘温易助热,过用寒凉清热易伤脾、过早用固涩之品易闭门留寇,过用淡渗利湿易耗伤津液,并且药量宁少勿多。临床上常遇到用健脾止泻药物(大多为医食同源的药物)仍腹泻不止的患者,若稍减药量,甚或1 剂药分2 d 服,腹泻则会逐渐缓解,效果明显。李老师常言:“对于脾胃虚弱者,尤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极其敏感,应本着利于药物吸收的原则。”
在辨证论治方面,李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病因病机为指导,结合三因制宜,主要从脾肾阳虚、脾虚肝郁两方面对本病进行治疗,并且腹泻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多见,均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分别合四神丸与痛泻要方加减,经临床实践,疗效满意。
3 辨证用药
3.1 脾肾阳虚证
有慢性腹泻史,望之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受凉,或进食生冷、不易消化食物加重,甚或完谷不化,或伴有黎明前腹痛泄泻,泄后则安等“五更泻”之特征,腹胀纳差,身倦乏力,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缓等为主证。治宜健脾补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2 g,白术10 g,茯苓15 g,薏苡仁30 g,砂仁10 g,炒白扁豆12 g,吴茱萸3 g,补骨脂10 g,煨肉豆蔻10 g,诃子12 g,甘草3 g,生姜3 片,大枣2 枚。
3.2 脾虚肝郁证
常与情志有关,临床上以肠鸣腹痛,便前腹痛,便后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等为主证。治宜健脾柔肝,化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2 g,白术10 g,茯苓15 g,薏苡仁30 g,砂仁10 g,炒白扁豆12 g,炒白芍10 g,陈皮10 g,防风5 g,甘草3 g,生姜3 片,大枣5 枚。加减:大便久泻不止、并次数增多者,加赤石脂24 g、芡实15 g;舌苔厚腻湿重者,加半夏10 g、泽泻12 ~15 g、藿香10 g、佩兰10 g;纳差明显、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2 g;偏脾胃虚寒者,加桂枝6 g;肛门有下坠感者,加黄芪15 g、柴胡6 g、升麻8 g;偏气滞腹胀明显者,加厚朴10 g、木香6 g、枳壳10 g;肝郁明显者,加柴胡6 g、郁金10 g、乌药10 g、香附10 g。
4 病案举例
例1 患者,男,57 岁,2011 年7 月20 日初诊。主诉:大便稀溏10 余年,加重伴腹痛2 个月。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大便稀溏1 d 7 ~8 次,甚则10 次以上,黎明前易腹痛腹泻,泻后缓解,伴腹胀,纳差,身倦乏力,舌质淡,体稍胖大,苔白厚腻,脉弦滑稍细。肠镜检查示:肠易激综合征,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查大便常规无异常。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脾肾阳虚证。处方: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0 g,半夏10 g,木香6 g,砂仁8 g,厚朴10 g,枳壳8 g,郁金10 g,乌药10 g,炒薏苡仁30 g,泽泻15 g,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各12 g,吴茱萸3 g,补骨脂10 g,煨肉豆蔻10 g,诃子12 g,甘草3 g,生姜3 片,大枣5 枚。10 剂,水煎服,1 d 1 剂。嘱注意饮食,忌生冷刺激油腻性食物。8 月2 日,二诊:大便1 d 2 ~3 次,腹胀减轻,纳食好转,舌苔较前薄,时感乏力,肛门下坠。可见湿渐去,脾胃功能渐恢复,中气尚不足,守上方泽泻改为12 g,加党参15 g、黄芪15 g、柴胡6 g、升麻8 g,10 剂。治疗3 个月后,大便基本成形,1 d 1 ~2 次,面色好转,体质量有所增加,给予汤药巩固治疗,处方:党参10 g,黄芪15 g,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0 g,半夏10 g,炒薏苡仁30 g,木香6 g,砂仁8 g,厚朴10 g,枳壳8 g,乌药10 g,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各12 g,芡实12 g,炒白扁豆15 g,甘草3 g,生姜3 片,大枣5 枚。10 剂。1 a 后,电话随访,患者腹泻基本未再复发,偶有饮食不慎后大便稍稀,调整饮食后可自行恢复。
例2 患者,女,60 岁,2012 年3 月15 日初诊。主诉:大便不成形2 年余,加重伴腹痛半年。现症见:大便不成形,肠鸣活跃,泻前腹痛,泻后痛缓,发作时大便1 d 4 ~5 次,质稀,无黏液脓血,每遇情志不畅,稍生气即腹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稍缓。大便常规示:未见明显异常。半年前肠镜提示肠道黏膜光滑,局部有轻度充血、水肿,考虑肠易激综合征。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脾虚肝郁证。治宜健脾柔肝,化湿止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处方: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0 g,山药20 g,木香6 g,砂仁、厚朴各10 g,枳壳10 g,郁金、乌药、炒白芍各10 g,炒白扁豆15 g,芡实15 g,诃子10 g,甘草3 g,生姜3 片,大枣5 枚。5 剂,水煎服,1 d 1 剂。二诊:服药1 剂后腹泻明显,次日患者复诊,守上方党参改为10 g,山药易炒山药,木香改为3 g,砂仁、枳壳改为8 g,3 剂。三诊:服上药后,患者来电述仍腹泻不止,嘱将上药1 剂服2 d。5 d 后,患者复诊,述腹泻明显缓解,但脾胃虚弱,吸收能力差,且精神紧张,过度担心,干扰治疗,按上述方案,随症加减治疗3 个月后,嘱隔日服药,逐渐减量,停药观察。2013 年6 月随访,患者未复发。
5 小 结
泄泻之病机关键为脾虚湿盛,或脾虚肝郁证,或脾肾阳虚证皆由脾虚转化而来。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宗必读》有“无湿不成泻”之说。脾虚则运化水湿失司,水谷清浊不分而下导致泄泻。治以健脾促运为主,脾健则湿去,湿去则泻止。但在病机转化的过程中,肝郁、肾阳虚与脾虚相互影响,故应在健脾的基础上对证治疗。由此案例得知,肠易激综合征易反复发作,受饮食、情志的影响,治疗起来比较棘手,合理饮食、调畅情志有助于治疗,辨证是关键,用药及药量的把握也不容忽视。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李郑生.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肠炎的经验[J].中医函授通讯,1992,11(2):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