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014-01-24王国栋
王国栋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骨伤科,河南 郑州45000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degener—Osteoarthritis,DOA)[1]又称为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在骨伤科临床上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多发病。随着我国人口向老年化发展,此类患者越来越多,近年来,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临床中具有以下特点:女性多于男性,从原来的体力劳动工作者逐渐向教师、公务员、职员等脑力劳动工作者转变。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只是暂时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治标不治本,个别患者因某些西药的副作用,胃肠道受到严重刺激,不能继续进一步治疗,只能行关节置换术。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此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笔者就中医学对该病证的认识和辨证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DOA 的发生多与年龄、遗传、肥胖、创伤及劳损有关。中医学认为:“膝为筋之府”,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生髓,若肝肾亏虚,膝关节筋膜得不到精血滋养,正气虚弱,邪气乘虚入侵,阻滞经络,气血不通而形成。从临床中发现,疾病的早期以邪实为主,即气滞、血瘀、寒凝、痰湿等邪气互结,经络阻滞,气血不通,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邪留不去,正气虚弱,经常出现膝关节酸痛,活动受限,劳累后加重,不能长时间行走,上、下楼梯及下蹲困难等,常伴腰膝酸软,双下肢乏力等肝肾不足、筋脉失养等正气虚弱的症状,故中、后期是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正如中医学“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理论。
2 治疗特点
中医学治疗该病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即“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早期邪气盛,祛邪为主,采用行气化瘀、温经散寒、除湿化痰及通络祛痛等方法。中后期根据正邪盛衰,采用祛邪扶正或补虚祛邪等方法。常以丹参、当归、乳香、没药等为基本药物进行辨证论治。若属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者,可加怀牛膝、续断、杜仲或鹿角胶等滋补肝肾、化瘀通络;若属肝肾亏虚、痰瘀交阻者,可加怀牛膝、续断、山茱萸、白芥子、天南星、半夏及僵蚕等以补肝肾、涤痰化瘀通络;若属脾肾两虚、湿注关节者,可加炒白术、山药、泽泻、威灵仙及骨碎补、葛根等以补肾健脾、除湿祛邪。总之,中医学治疗此病是通过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在祛邪的同时,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达到人体气血功能的恢复。因此,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具有疗效时间长,副作用小,不伤脾胃等优势和特长。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能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说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发生于青年,发展于中年,发病于老年[2]。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筋骨失去滋养有关。若遇到外伤、劳损、肥胖或外邪入侵等诱因,导致经络阻塞,气血不通而形成本病。其本为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精气血亏虚,筋骨失养;其标是外伤或劳损,邪气侵入,经络瘀阻不通为实。虚实夹杂相互影响,为本虚标实之证。实则邪气盛,故以疼痛、肿胀为主;虚则肾精亏虚、肝血不足,筋骨失养,抗御邪气之力不足。因此,肾脏精气的虚实和肝血的盛衰对筋骨的荣衰有重要作用。肾藏精,主骨生髓。肾气充盛,精髓充盈,则骨骼强健坚固,能耐受一定的外伤、劳损,抗御外邪的侵袭;肝藏血,主“人身之筋膜”。肝血充足,则筋脉矫健,强劲有力,可束骨利关节,抗疲劳,耐劳损。反之,若肾气不足,肝血亏虚,筋骨失养,易受到外伤或外邪的侵袭而发病。此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故治疗上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采用“实则泻之”和“虚则补之”治疗方法。通过辨证论治,以滋补肝肾、养血生精、强筋健骨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除湿化痰及通经活络之法,标本兼治,故而收到较好疗效。因中医学有“膝为筋之府”的说法,故本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尤其显著。
[1]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诊疗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管剑龙,韩星海. 中国骨关节炎十年[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