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理性与科学内涵探讨
2014-01-24唐文涛
唐文涛
(洛阳东方医院,河南 洛阳471003)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人感受、认识、理解自然的一种朴素宇宙观和方法论。三千年前即已具雏形,如《易经》所倡:“推天道,以明人事。”就是要推广运用所发现的自然规律(天道),来指导人类活动,解决人间实际问题(人事)。到《内经》时期,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理论指导思想,构成了延续发展的中医基础理论根基,并延展了玄妙的五运六气学说。
1 天人合一思想的(朴素)理性
1.1 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通过对环境和自然现象的感受和观察,认识到人与“天”(环境和自然)是和谐一统的,它们有相互规律和作用,而人是被动的(相应)和谐。正如《内经》所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素问·宝命全形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告知我们,人这个生命体是要依赖并与天(生存环境)相对应,顺谐的,这是万事的基础,也是生命生存的基础。
1.2 天人合一思想的理性规律
1.2.1 天人相同
《尚书·大传》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国语·郑语》曰:“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内经》则指出:“人生于地。”古人传统认识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上万事万物(包括生命体)的物质本源。它们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关系。它们构成了环境与生命的复杂关系。故从本源的意义来说:天人相同。现代地球化学证明:无机环境生发了生命,有机的生命又改造了环境。现代有关生物圈的起源和发展,所认识到的宇宙物质统一性及生物全息律,以及测知人身所含有的各种元素,几乎等同自然界已知元素的研究,亦说明天人本源是相同的。
1.2.2 天人一理(相通)
宇宙-地-生物圈就是“天”,而生物与人就是其中的“小天”,虽表现形式和现象不同,但存在共同的规律。《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岁露》亦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内经》人与天地社会相融合的认识,与“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这一现代医学精髓相通。而“人”初始本质是天地间多种物质(元素)聚合化生,并进化产生的。现代科学认为:生命都起源于地球表层的无机元素,特定的生态环境(天),作用于物质基础(地),即“天地合气”,产生了人类。“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科学还证明了地球和宇宙物质的统一性。从宇宙到最简单生命体的物质-元素都是统一的,共同的。换句话说,元素构成了生命体,并参与了一切生命活动。生物无机化学过程的原理具有同一性。而元素的理化性质及相互间变化,都遵循元素周期律。元素丰度周期变化节律,反映了自然规律。在人体已发现了近三百种生命节律[1]。可以说天人一理(相通)。也就是说“人”与“天”微观的本质(元素)具有统一性,共同性,所以天人变化的规律一致相通。
1.2.3 天人相应
包含对应、适应、顺应三层含义。《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四气调神论》云:“故阴阳四时者……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内经》认为,人生存的环境是“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天”能对“人”产生重大影响。古代早期,人们无力改变的自然环境(包括季节、气候、昼夜等变化),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尤其重大。自然是有规律的,顺应它,对应它的变化而变化则有利于健康。所以《灵枢·邪客》主张“人与天地相对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具体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提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现代科学认识到:生命起源于特定的生态条件和元素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生命体各自的基本化学组成,并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生存环境(天),如果发生变化,尤其是与起源环境有明显差异时,就要积极主动去应对,顺从变化。是谓“从其气则和”,而“违其气则病”。这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真谛。通俗地讲:生物进化是为了适应环境,不断进化是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从进化论角度来看,自然界的时令、昼夜等消长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顺应其规律,并保持生理与周围环境协调同步,即是“天人相应”[2]。同时现代医学研究也从多方面证明了“天人相应”的科学内涵。如:激素的分泌规律,疾病的发生规律,病人的死亡规律等等。
1.3 天人合一思想是环境与生命关系的理性升华
天人合一是先哲们在长期历史生存中得到的理性认识,也是“天道”。天人之相同、相通和相应,则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及生存中得到的诸多感性认识,经沉淀思考梳理,掌握了规律,诸规律汇合一统后,经时间、空间的验证,对环境与生命之关系,有了新的飞跃升华并高度概括,这就形成了天人合一概念(思想)。
2 现代(西方)科学对环境与生命关系的认识
2.1 外环境与内环境
19 世纪末,法国生理学家贝纳德提出:生命存在两个环境,外环境(无机环境或大宇宙)和内环境(生物体内体液循环系统即小宇宙)。虽然生命机制是多样的,但内环境对于外环境是相对独立的,而且维持生命的前提是,保持内环境中条件的稳定。上世纪20 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能认为:内外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外环境的微小变化会引起内环境的强烈反应,而生物体有一种自保的自我调节机能。
2.2 内稳态机制
当生物体内环境受到各种外环境变化的冲击时,会通过体内复杂的生理协调活动来平衡或抵御,以维持一种既有变化但又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稳态。这种调节机制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当外环境元素过多进入体内时,抵制或加大排泄或适量贮存到“内库”;如欠缺则加大吸收或调动“库存”以平衡体内元素的丰缺。二是加快或减缓生命活动过程的速度。如:作物的“催长”或“蹲苗”;动物的“沉睡”或“冬蛰”;医学上的“低温疗法”等。内稳态调节机制对元素丰缺的调节,如能适应外环境带来的变化,则“从其气则和”而健康、生存和进化,否则就“违其气则病”或退化、死亡、物种淘汰。
3 东西方文化对环境与生命关系的理性交汇
代表东方文化的《内经》把环境与生命的关系,高度概括为“天”与“人”之关系,即“天人合一”。它内含的客观规律——天与人相同、相通、相应,从产生基础到变化机制,从效应结果到引导方向,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来看,都蕴含高度的理性和丰富的科学内涵。从现代进化论来讲,完全符合“适者生存”的进化精髓。西方文化对环境与生命关系的认识,是现代文明带来的微观研究发现,具体而有逻辑性,而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一部分。
纵观东西方文化对环境与生命关系的认识,一个是古代文明延续到现在,一个是现代文明催生的结果。虽有久远年代差异及叙述文明的表述角度(宏、微观)不同,及笼统、抽象与具体、细微的差别,但二者的本质和方向是同一的,它们理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从理性的发展轨迹来说,它们又是殊途同归的。
4 小 结
任何一种正确的,适时的世界观(认识客观世界的思想),都是由不断的感性认识,反复筛滤、沉淀,去粗取精,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而形成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进而完善为可以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的理论(体系)。天人合一思想是唯物辨证的,内含客观自然规律,虽然质朴,但有科学内涵,蕴藏较深的哲理。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环境)的认识,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研究基础上产生的,这也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总之,在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认识上,东西方文化虽有年代差异,但本质一样,方向一致,目标相同,它们殊途同归。
[1]迟锡增.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28 -34.
[2]刘清华,刘波.从进化论的角度阐释天人合一观[J]. 江西中医药,2006,37(5):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