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仁爱思想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2014-01-24郑红朝刘东梅唐雪梅
郑红朝,刘东梅,唐雪梅
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日益发展,而科技与人文发展却不同步,医疗卫生活动与人文精神出现分裂断层,形成了明显的“长短腿”。医学生是祖国医学事业的未来,我国对医学生的培养十分注重对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和发展,却忽略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医乃仁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精髓,应该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占重要地位,贯穿其整个习医生涯并在医疗实践中得到升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储备人才,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仁”思想在医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1 医学与仁的关系
1.1 医乃仁术
习医者,首先应懂得“生命”一词,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方可从医。重视生命、济世救人几乎是高尚医德的代名词。“仁”强调人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医者应竭尽全力挽救病人的生命,解除其病痛,恢复健康。晋代杨泉认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医乃仁术”,医者对生命的关切与珍惜、爱护之情自古以来就是从医人员的职业道德[1]。作为许多著名医者的行医宗旨和人生信条,“医乃仁术”为当代医学生树立了医学职业道德典范。“医者,生人之术也”,作为一名医生,必须使自己的医术达到治病救人的高度,并坚持学习。“医乃仁术”要求习医者在踏进医学殿堂时就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用心学习,精湛医术,“以术仁其民”,治病救人。孟子主张推行王道,行仁政于天下,因此对“医乃仁术”领悟透彻的医者往往心忧天下,致力于缓解天下民众的疾苦,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以此维护社会稳定。
1.2 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首先表现为孝悌之道。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全自己。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通过习医使自身不受疾病戕害,延伸自己生命的长度和质量,是尽孝的开端;二是照顾父母。张仲景认为医术价值在于“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2]。其次为平等仁爱。2011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医师宣言》中第一条承诺就是:“平等仁爱。坚守医乃仁术的宗旨和济世救人的使命。关爱患者,无论患者民族、性别、贫富、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如何,均一视同仁。”“仁者爱人”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命题,具有普世伦理的意义[3]。再次为恻隐之心。《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富有“恻隐之心”的医者,必然心怀博爱之心。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怜爱应源于内心流露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义务,更是一份责任。医者应以同情之心善待病人,将“仁德治病”的思想付诸实践。怀有仁心的医者,在行医过程中会优先考虑治病救人,视患者生命为最可贵,一切为患者着想,成为一名行仁义的大医,而不会成为招摇撞骗的庸医。
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活动中若能以己度人,换位思考,方能深切体会病人患病之无奈苦痛,激发医者的责任心和包容心。对患者富有同情心,既有利于医疗活动的顺利展开,有效缓解病人的病痛,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的产生,增强医患双方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2 仁爱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2.1 传承医道,延续优良医德作风
医学是一部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我们积累的医疗经验和优秀作风作为医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代代从医者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延续和发展,从而保障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重视仁爱思想,是传承医道、延续优良医德作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种儒医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大医,必是德高艺精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无德者不可从医。要做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和社会道德责任感的增强,尽到医者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体现自身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所谓“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医学的学习大多采用“授受传承”的方式,当代医学生在踏进医学大门之前就应该存仁心,留仁德,然后博学广才、健康明德,方能在医德医术方面成就突出。
2.2 专研医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
1991年由我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医学生誓言》中,要求习医者“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专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中国医师宣言》的第六条承诺:“终生学习。持续追踪现代医学进展,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和理念,努力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学知识的科学性和医疗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反对伪科学,积极向社会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历代高明医家也无不以施仁广济而自勉,努力探索医学渊源与发展,并援物比类,给人留下循循善诱的行仁之方与方书[4]。
“上及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这是对医务人员的全面要求,只有全面了解病人,才能让医疗卫生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目前,医学模式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5], 后者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倡导仁爱和谐,重视人的价值。凡是医德高尚、怀有仁爱之心的医生,必然时刻为病人着想,对自身医德医术的提高有着强烈的渴望,不断追求卓越,融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于一身。当代医学生只有深刻体会仁爱精神,学医之心诚,专研之意坚,才能自觉专研医术,精益求精。
3 仁爱思想在医学实践中的缺失
3.1 技术主义为上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部分医生过分依赖医疗设备,完全以技术检查为诊疗依据。面对病人,只见“病”不见“人”,只见躯体病变漠视病人情感,重检查轻关怀。当代医学生应转变对病人角色的认知,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病人,把病人看成一个整体,通过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来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3.2 功利色彩浓厚
医疗卫生行业市场化使医疗实践无利不往,追名逐利,倍受功利思想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部分医院夸大治疗作用,大捞专家费,把彩超、CT等检查的数量作为考核医生能力的依据,一切向钱看。病人焦急排队等候之后只换来大堆检查单,而医生的诊疗却草草了事。
3.3 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医学院校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许多医学院校特别重视显著的经济利益和院校实力,着眼于院校硬件建设,忽略了软件建设,如重视医学专业基础教学和科研设施建设,而对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和相关课程设置的投入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欠佳。
4 推行仁爱思想,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4.1 完善制度建设,为推行仁爱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要保障仁爱思想的顺利推行,必须找到我国的核心文化支柱,从制度层面作深入剖析。对医学院校来说,要推行仁爱思想,必须设立一系列有关如何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规章制度。比如设置医学人文课程为学校重点课程,规范医学人文教育活动,建立一套针对教师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考评体系,将仁爱教育、医学宣誓、医学生医疗行为礼仪规范训练等纳入医学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反复倡导仁爱教育和仁爱思想的重要性。
4.2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医学人文课程建设
目前,很多学校对医学生的教育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阶段,这必然导致教学资源的配置失衡。因此,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的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重视医学人文课程的建设。对于还未设置医学人文课程的院校要加快设置相关课程,对于已经设置课程但学时数偏少的院校要增加医学人文课程的学时数,提高人文课程的地位;加大经费投入,设置专门的医学人文教研室,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仁爱精神和医学道德的教育;在临床教学和实习活动中,临床导师要充分利用医院优秀文化的渗透作用和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开展医务人员的患者体验教育活动,举办医学人文案例讨论交流会,将仁爱精神融入教育环节,积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同时要重视学生主体的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医学人文教师
目前,我国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知识结构欠佳[6],很多医学知识扎实的教师人文修养不够,而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又缺乏医学知识。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有必要引进一批具有深厚人文功底且拥有医学知识背景的教师投身到医学人文教育领域中,鼓励医学教师进修人文课程;提高医学人文教师的薪资待遇,使之至少不低于医学专业教师;设置奖励措施激励教师,将人文素质评价纳入教师教学考评制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将医学与人文相互融合贯通;同时,向拥有深厚医学人文底蕴的院校学习,开展互助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医学人文数据库供教师交流学习。
4.4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实践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环境的构建是提高人文素质的前提[7],推行仁爱思想,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要并重。校园雕塑、道路、花草等的设计要彰显医学仁爱精神,教室里可以张贴具有仁爱精神的名人字画,寓教于情;开展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医学人文学术活动、艺术活动和志愿活动等,提供一个可供医学生体验仁爱气氛的实践教育平台;发挥校园广播和校报等校园媒体的作用,举办系列讲座;组建医学人文社团,开办医学人文读书会,诵读医学人文经典,品鉴医学影视作品,重视情感教育;开展学习“名医”活动,举办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熏陶学生,增加情感体验,激发其仁爱之情,在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永恒主题[8],推崇仁爱思想、重视仁爱思想在医学人文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精华文明得以传承延续。我们要避免在寿命日益增长的同时,生命价值却在降低的想象发生。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医学生的个人成长问题,还关系到未来医学道德的风尚作风问题,关系到祖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兴旺发达。忽视医学人文教育,既使再高的医学专业技术水平也会显得苍白,人的生命价值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1] 彭卫华,樊民胜.略论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伦理意蕴[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534-535.
[2] 周一谋.历代名医论医德[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7.
[3] 郭莹.中国文化讲习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6.
[4] 黄海波.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7.
[5] 丘祥兴.医学伦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
[6] 任涛,李红.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途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12-13.
[7] 包丽娟,张芳,杨翠玲,等.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甘肃科技,2012,28(2):79-80.
[8] 屈庆平.公民教育视域下的医学生医德培养[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3):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