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蚕茧收烘管理 全面提升广西茧丝质量
2014-01-23乐波灵
乐波灵
(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7)
蚕茧质量是蚕桑生产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茧丝绸产业链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蚕桑产业做大做强的生命线。而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除蚕桑品种、种养技术、从业者素质、蔟中管理外,蚕茧收烘管理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如果蚕茧收烘管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到蚕茧质量,而蚕茧质量的下降又会导致茧丝质量的下降和价格的下滑,茧丝价格的不稳定,反过来又影响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如此恶性循环,将影响蚕茧质量的提升,从而制约蚕桑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1]。本人通过深入宜州、象州、忻城、宾阳、横县等重点蚕区与茧丝加工企业负责人、茧站负责人、行业管理者及蚕农座谈交流和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广西蚕茧收烘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范蚕茧收烘管理的建议,供同仁参考。
1 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蚕业,推进蚕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全区蚕茧产量夺取全国金牌,2010年生丝产量跃居全国第1,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和生丝加工基地。2013年全区桑园面积186 253.33 hm2、蚕茧产量32.34 万t、生丝产量3.54 万t、蚕农售茧收入近132 亿元、茧丝绸工业总产值156 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6.35%、2.44%、8.50%、17.21%、30.38%,均再创历史新高(桑园面积、蚕茧产量为自治区统计部门统计,生丝产量为自治区工信部门统计,蚕农售茧收入为自治区农业部门根据年度蚕茧收购均价计算),其中蚕茧产量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1。2013年,广西种桑养蚕涉及76个县(市)、590个镇(乡)、88.2 万户农户,蚕农人均收入6 018 元,同比增加715 元,增长13.48%;蚕农人均纯收入4 307 元,同比增加775元,增长17.99%。蚕桑产业已成为广西优势特色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蚕业史上神奇的“广西现象”,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发展新格局。
2 广西蚕茧收烘管理现状
1999年,宜州市率先在全国放开蚕茧流通市场,促进了该市蚕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一成功经验迅速在全区范围内推广[2],使得全区蚕茧收烘流通市场进一步放开搞活。2013年,全区共有鲜茧收购站886 家,仅宜州市就有254 家。广西蚕茧收烘及市场流通是属于开放型,蚕茧实行“多家收购、以质论价、自由竞争”,蚕农从中得到了实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从而推动了广西蚕业跨越式发展[3]。
2.1 广西蚕茧收烘的主要模式
目前,广西蚕茧收烘实行许可制度。先是由申报者提出申请,经所在县(市、区)工信部门审批后,报自治区工信委备案。目前广西各地主要根据自身情况,对茧站采取2 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一种为“集中式”,即茧站主要是由当地茧丝加工企业申办与经营,如环江、象州、宾阳、那坡、靖西等地都采用这种模式。尤其是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在宾阳县古辣镇建立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蚕农合作组织与茧站、公司建立紧密型合作机制,公司通过抓好源头,实行保护价收购蚕茧,优茧优价,增强了蚕农提升蚕茧品质的意识,确保了高品位生丝的生产,树立了企业的品牌形象,为大规模出口欧美高端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种为“放开式”,即凡具备设立茧站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均可申办与经营,如宜州、忻城等地都采用这种模式。从多年运行情况来看,这两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其中“集中式”管理模式在保障当地茧丝加工企业生产所需优质原料茧方面作用明显,但如果遇到茧丝行情不好或企业亏损时,可能产生对鲜茧压级压价影响蚕农积极性的问题,且企业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来维系茧站的正常运行。“放开式”管理模式能够通过市场竞争有效地保护蚕农利益,但有时易引发蚕茧价格较大的波动,特别是在蚕茧供应偏紧时易导致价格大战,茧贩走村串巷抢收“毛脚茧”,影响茧丝质量,导致当地加工企业正常运行受到较大的影响。
2.2 广西蚕茧收烘的主要设施设备
目前,广西大部分蚕茧烘烤设施设备还相当滞后,虽然部分蚕区茧站数量配备相对较多,但规模较小,而且广西一些小型茧站以土灶为主,茧站的厂房也比较陈旧,部分为租用厂房,配套设施如仓储等还跟不上,严重影响了蚕茧的收烘管理。近年来,广西部分茧站采用了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生产的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但数量较少;同时,部分蚕区也示范推广了由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等3 家单位联合研制的小型空气能自动烘茧机,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该设备烘烤出的干茧质量稳定,解舒率与洁净有所提高,可供养蚕大户或蚕农合作组织使用,但存在一次烘烤量小的缺点。
3 广西蚕茧收烘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蚕茧收购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虽然广西物价部门、工信部门每年均出台蚕茧收购指导价,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并无实际指导意义。目前,广西主要是由各收烘茧站根据生丝的市场价格变化来自行决定每日和每时的鲜茧收购价格,可以说是鲜茧价格“一天三变”,即同一等级的鲜茧有时会在一天内出现几个价格,每公斤升降幅度少的几角钱,多的3~5 元。
3.2 蚕茧收购未能实行优茧优价
广西大部分蚕区在蚕茧收购时未能有效实行按质论价和优茧优价,不执行蚕茧质量等级评级标准,鲜茧收购多用手估目测的方式,基本不采用快速检测仪器。蚕农出售“毛脚茧”因与化蛹茧价格相差不大,反而因“毛脚茧”含水量高,可能比出售化蛹茧得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因此严重影响了蚕农出售化蛹茧的积极性。
3.3 “毛脚茧”收购现象屡禁不止
毛脚茧是影响广西茧丝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有2 点。一是茧站之间存在恶性竞争抢收蚕茧,好茧差茧一个价,蚕农为了能够多卖钱而交售“毛脚茧”;二是蚕茧收烘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无证经营现象依然存在,走村串户的流动商贩抢收“毛脚茧”,如果茧站坚持收购化蛹茧,将可能收不到蚕茧,因此茧站也竞相收购“毛脚茧”,导致了恶性循环。
3.4 蚕茧收后处理和烘烤过程管理不够科学
广西大部分茧站在收到蚕茧后未能及时处理,因仓储场地有限,鲜茧堆积成山,容易导致蒸热,严重地影响了蚕茧解舒。并且,有些茧站未能按照蚕茧烘烤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鲜茧进行烘烤,科学保护蚕茧质量,导致蚕茧解舒受到严重影响,制约了茧丝品质的提升。
4 规范广西蚕茧收烘管理的建议
4.1 加大监管和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围绕部门职能职责,进一步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形成合力和良好氛围,引导蚕茧收烘市场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蚕农的宣传引导,抓好种养技术指导,保障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工信部门要尽快牵头制定并出台《广西蚕茧收烘管理办法》,以规范全区的蚕茧收烘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集中力量加强对蚕茧收烘单位的监督管理,重点整治无证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切实维护好蚕茧收购秩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重点加大对蚕茧收购质量的监督管理,引导茧站在蚕茧收购中认真执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政策,鼓励农民分级出售鲜茧;物价监督管理部门要做好稳定鲜茧收购价格的监督管理工作,制止抬级抬价或压级压价等现象的发生;金融部门要加大对茧丝加工企业的扶持,建立便利的商业贷款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蚕茧收购周转资金困难等问题。
4.2 倡导执行“按质论价、优茧优价”
目前,广西蚕茧收购过程中还不可能全面执行仪器评茧,但各收烘单位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简单易行的评判标准,对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给予2~4 元/kg 的价格补贴,真正做到优茧优价,通过经济杠杆调控,刺激蚕农提升蚕茧质量的意识,鼓励蚕农分级出售鲜茧,让蚕农真心愿意出售化蛹茧,使收烘企业和蚕农实现双赢。
4.3 禁止收售“毛脚茧”
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严厉打击收售“毛脚茧”的行为,不仅要管住收烘企业,还要管住茧贩子,做到发现一起就从严处理一起,从根本上杜绝“毛脚茧”上市,切实维护好鲜茧收购的市场秩序。同时,在鲜茧运输过程中要做到轻装、轻运、轻放,防止蛹体受伤,确保蚕茧质量。
4.4 切实加强蚕茧收后处理及烘烤管理
刚收购的鲜茧,由于蛹体仍在不断代谢,容易导致蒸热,影响蚕茧的解舒。研究表明,鲜茧在积压24 h 后进灶,将使解舒率下降2%~3%,而在积压48 h 后进灶,将使解舒率下降3%~5%[4]。因此,蚕茧收烘单位要做到有计划地收购鲜茧,确保收购的鲜茧能在24 h 内及时进灶烘烤;对收到的鲜茧要及时处理,立即用小篮分装码好,注意通风,尽量不要长时间堆积。茧站要严格执行蚕茧烘茧工艺流程,防止鲜茧、半干茧发霉变质,半干茧要冷却装篮,规范堆放、依次进烘。烘茧过程中,合理配置烘茧温度、湿度、时间,铺茧厚薄均匀。干燥过程中以提高和保全茧质为中心,加强各道工序的质量管理。同时要对收烘企业加强引导,鼓励其对收烘、仓储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加强管理,改进工艺和设施设备,以保障蚕茧质量的提升。
4.5 积极创建蚕业专业合作组织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部署,作出了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决定。未来一段时期,各级政府将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广西应抓住机遇,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创建与蚕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蚕业专业合作社,让蚕农分享企业的盈利。合作社要积极组织开展小蚕共育、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生产服务、蚕用物资供给、蚕茧收烘等工作,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批次、统一共育、统一标准、统一防控、统一售茧的“六个统一”[5],使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转变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进一步提升蚕桑生产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实现种桑养蚕环节效益的最大化。由于烘干后的蚕茧易于储存,蚕业合作社可购买小型空气能自动烘茧机进行蚕茧收烘,合作社社员在出售干茧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就能增强其在蚕茧销售时的主动权,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今后一段时期,广西应重点鼓励和扶持缫丝加工企业和蚕业专业合作组织设立茧站,逐步减少纯贸易性质的茧站。茧丝加工龙头企业应与蚕农合作组织构建紧密型合作关系,探索走“龙头企业+蚕农合作组织+养蚕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企业可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让蚕农吃下定心丸,与蚕农建立稳定的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蚕茧生产、收购、加工之间同步协调的价格体系,为蚕茧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切实加强蚕茧收烘管理、全面提升蚕茧质量,是广西蚕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必然选择。广西应加强宣传引导,加大监管力度,倡导优茧优价,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严格执行烘茧的各项技术标准,真正减少收烘过程对蚕茧质量的影响,树立广西优质茧丝品牌,推动广西蚕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1]吕立峰,张月芳,陈福良,等.现行蚕茧收烘体制对蚕茧质量的影响[J].中国蚕业,2009,30(1):68 -75.
[2]覃嘉庆,吴加全.宜州市桑蚕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蚕业,2007,44(3):54 -58.
[3]封槐松. 做好蚕茧收烘工作 稳定蚕桑生产[J]. 中国蚕业,2012,33(3):1 -3.
[4]时厚林.规范蚕茧收烘 确保蚕茧质量[J].农业与技术,2012,(9):89.
[5]乐波灵.浅议如何提升广西蚕业综合竞争力[J]. 中国蚕业,2011,32(1):40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