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康市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2014-01-23陈正余

中国蚕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示范园区蚕业安康市

陈 恒 陈正余 唐 静

(1 安康市汉滨区蚕茶果技术推广站,陕西安康 725000; 2 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陕西安康 725000)

2005年,安康市“三县一区”(即石泉县、汉阴县、平利县、汉滨区)列入国家级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为了扎实地开展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的工作,安康市政府制定了《安康市高效蚕业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以加快推进蚕桑产业一体化,提高蚕桑质量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发展的后劲。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办法》,全市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资源整合,有效地推进了全市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进程。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已建成20个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面积达到3 333.33 hm2,蚕农的年养蚕收入达到2.1 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示范带动效果,促进了蚕桑产业向高效、集约化方向发展。

1 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现状

1.1 制定和发布蚕桑地方标准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蚕桑标准化已成为促进蚕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蚕桑标准化也是提升蚕业产品质量安全、增强蚕业生产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蚕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为加快推进蚕桑标准化进程,从2005年开始,安康市蚕桑主管部门就针对安康市蚕业发展的现状成立了专家团队,组织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到各县(区)的重点蚕区,对历年陕西省生产的蚕药品种、处方、生产工艺、疗效和检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试验、考核、复核和修订,开展蚕药质量标准研究,并制定了27个陕西省蚕药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安康市蚕桑主管部门还组织科研人员从生产实际入手,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生产经验的总结,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制定了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的20 项蚕桑生产技术标准,形成了完整的蚕桑技术体系,2007年以来,分别发布了11 项“陕西省蚕桑质量技术标准”和9 项“安康市蚕桑地方质量标准”。另外,为便于宣传和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7年3月发布并印发《蚕桑标准综合体》,后经安康市政府的《安康工作》专刊印发5 万余册,2012年10月《陕西省蚕桑质量技术标准》编撰成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出版发行,数量达2 000余册[1]。

1.2 加强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

几年来,安康市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在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推动下,现已扩展到“七县一区”(即汉滨区、石泉县、汉阴县、平利县、旬阳县、白河县、岚皋县、紫阳县),各县(区)按照发布的《蚕桑标准综合体》进行选址、规划,通过改造和新建,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已建成20个标准示范园区,总面积达3 333.33 hm2,占全市现有桑园总面积(43 333.33 hm2)的7.7%。其中省级蚕桑园区1个,市级蚕桑园区5个,县(区)级蚕桑示范园区14个,在20个示范园区内建设精品核心示范园1 333.33 hm2。如石泉县在池河镇、饶丰镇建成400.00 hm2核心示范园,汉滨区在五里镇、县河镇、关庙镇建成333.33 hm2核心示范园,平利县在西河镇、老县镇建成200.00 hm2核心示范园,汉阴县在田禾镇田禾村、涧池镇五坪村建成133.33 hm2核心示范园,旬阳县在麻坪镇建成66.67 hm2核心示范园,岚皋县在民主镇建成66.67 hm2核心示范园,白河县在中场镇建成66.67 hm2核心示范园,紫阳县在高桥镇建成66.66 hm2核心示范园。

1.3 培育强村大户

自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蚕桑标准综合体》和《陕西省蚕桑质量技术标准》出版发行后,安康市各县(区)的蚕桑业务部门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紧密配合,连续争取国家、省级蚕桑标准化建设项目,累计投资达200 万元。先后选定汉滨区、石泉县、汉阴县、平利县作为全市蚕桑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域,以蚕桑园区建设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种苗培育、标准化建园、消毒防病、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养蚕设施、优良蔟具、桑枝袋料等一系列蚕桑标准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石泉县自2005年被列为国家蚕桑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县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蚕桑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作为蚕桑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确定6个重点示范乡(镇)、100个重点示范村、600 户重点示范户,采取“树立样板、典型示范、带动全盘”的做法,到“十二五”期末共新建了1 333.33 hm2标准化示范桑园,并将现有的2 666.66 hm2桑园按标准化要求进行改造提升,培育1.1 万户标准化养蚕科技示范户,推广以省力节本、生态高效的标准化饲养蚕种13 万盒,使全县桑园基地建设水平、养蚕设施条件、养蚕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单位面积桑园养蚕的经济效益比传统经营方式增长60%以上。

1.4 建立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

利用全市的蚕桑业务部门及蚕桑科技人员建立技术服务网络,紧紧围绕蚕桑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实施内容,在全市“七县一区”的核心示范区开展技术服务工作,选择有一定科技知识基础的乡(镇)技术干部和养蚕专业大户,共举办12 期蚕桑标准化技术培训班,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了300 多名业务技术骨干,充实了适用技术服务内涵,增强了基层技术力量,使蚕桑科技示范户在充分掌握质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质量技术标准组织生产,逐步更新经营理念,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水平,积极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标准化栽植面积和养蚕规模不断扩大,单位面积桑园产叶量、产茧量、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鲜茧质量大幅提升。

1.5 建立健全蚕桑病虫害测报防治体系

为了加强蚕桑病虫害的有效监控和测报,掌握蚕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发展动态,改善和提高示范园区生态环境,全市在安康学院、安康市蚕桑研究所、安康市蚕种场及“四县一区”(即汉滨区、石泉县、平利县、旬阳县、岚皋县)分别建立了8个蚕桑病虫害监控点,共安排18 名专业工作人员,按照时间节点做好示范园区的病虫害测报工作。对发生病虫害的区域,及时发布信息,组织农户采用科学有效的防治办法,合理防治,将全市蚕桑示范园区及周边地带桑园病虫害的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

2 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不力 标准化生产经营理念跟不上

有效实施推广蚕桑标准化是加快蚕桑示范园区建设、推进蚕桑产业化的关键环节。自2007年省、市蚕桑地方标准分别发布实施以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蚕桑标准化知识没有得到广泛普及,蚕桑业务管理部门及蚕业经营者对推广应用蚕桑标准化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甚至有偏差,蚕桑标准的推广应用没有成为自觉行为。

2.2 规模较小 标准化生产潜能挖掘不充分

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加快推进安康市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安康市是陕西省主要的蚕茧生产基地,鲜茧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85%以上,发展规模及蚕茧产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全市仅有8 666.67 hm2标准化桑园(包括示范园区面积),仅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20%,标准化桑园面积规模较小,其余80%的桑园没有达到标准,60%农户的养蚕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和提高,还有很大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2.3 投入不足 标准化生产质量效益上不去

提高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综合发展水平是提升茧丝绸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虽然政府非常重视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建设,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投入,园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因资金投入有限,优良桑树品种选择单一,建园质量标准参差不齐,养蚕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优良蔟具推广普及率低,蚕用机械应用数量偏少,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不够给力,造成园区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的一大难题,致使蚕桑质量效益上不去。

3 对策

蚕桑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是产业链条长、工艺复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蚕桑比较效益的下降,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经营理念和分散粗放的经营方式成为制约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发挥好安康市现有蚕桑资源的优势,逐步转变生产发展方式,促进蚕桑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机械化助推、市场化运行,解决蚕桑生产劳动强度大、经营分散、管理粗放、效益不高等问题,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目前,尽管蚕桑地方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形成,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蚕桑标准化实施推广步伐缓慢,推广普及面很小,产业化发展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因此,今后在推进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中,要根据国家农业标准化建设规划和发展方向,坚持“市场带动、科技推动、效益驱动”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现有桑树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整合,以全面推进园区建设,重点培育省、市级蚕桑示范园区,力争使全市标准化示范园区面积扩大到2 万hm2。

3.2 加强宣传 推进实施

没有蚕桑产业的标准化,就没有安康蚕业的现代化。实施推广蚕桑标准化是推进安康市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现已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吸取了科研、教学、生产、推广中的实践经验和新技术的先进性,其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语言精炼,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和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2],对发展安康市的蚕桑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今后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无偿印发标准文本资料,让广大业务干部和生产经营者、管理者学习掌握蚕桑标准,科学应用于生产实际,引导更多的蚕农按照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蚕桑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3.3 培养人才 提高素质

要建立一支高效务实、勤勉工作的蚕业科技队伍,特别是要培养一批长期扎根基层的镇、村业务技术骨干和致富能人,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蚕桑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蚕桑业务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及时印发蚕桑标准,每年定期举办1~2 期专题培训班,强化人员素质培训,充分发挥现有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当地人才,加速人才成长,力争每年培训500 人次以上,形成高、中、低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队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蚕桑标准化园区建设。

3.4 抓点示范 辐射带动

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是涉及工业、农业、加工业和服务贸易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广泛,科技含量高。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蚕桑标准化示范园区,既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保障,实施过程中要切实选准突破口,抓住薄弱环节,把汉滨区、石泉县、平利县重点蚕桑基地打造培育成省级蚕桑示范区,夯实包抓责任制,建立激励竞争机制,把提高单产、综合效益作为技术干部的绩效考核内容,通过技术干部抓点示范和科技引领,树立典型,辐射带动周边和面上发展。

3.5 加大投入 增强后劲

制定落实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落实省、市、县(区)有关现代农业园区优惠扶持政策,用好用活财政扶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专项资金。同时,积极争取茧丝绸行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养蚕基础设施、优良蔟具、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先进农机具、林下养殖、综合利用与开发等,提高蚕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先进适用技术的全覆盖,大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3.6 利用资源 循环发展

桑果、桑枝、桑皮、蚕沙、蚕蛹、下脚茧等是蚕桑生产不可避免的副产物,也是潜在的 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但同时这些蚕桑副产物又含有丰富的有用成分,可作为次级生产的原料参与另一生产的循环过程,实现资源无害化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目前生产上已开发利用的有“桑—菌”、“桑—沼”、“桑—禽”、“桑—蔬”等循环利用模式,充分体现了生态、高效、循环、可持续的特点。今后要大力开展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减少栽桑养蚕的投入成本和环境污染,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效率,改善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增加蚕桑综合效益,促进安康市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陈正余. 陕西省蚕桑质量技术标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沈兴家,陈涛,吴萍,等.我国蚕桑产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考[J].中国蚕业,2010,31(1):67 -69.

猜你喜欢

示范园区蚕业安康市
奥飞续华梦 文创谱新篇
——奥飞文创中心广州市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揭牌暨入驻企业集中签约仪式盛大举行
唠叨
小小的月亮
我想摘下天上的星星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营造“搬迁后的幸福感”——安康市推行“党建+3”后续扶持服务模式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新一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