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与陈述的关系研究*
——从人称和“了2”的搭配谈起
2014-01-23李双剑陈振宇潘海峰
李双剑 陈振宇 潘海峰
(1、2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3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92)
提 要 人称和“了2”的搭配问题实质是人称和陈述句的关系问题,陈述句对人称的制约导致了人称和“了2”的搭配受限,“了2”的使用与人称无关。陈述句中不同人称主语句在自由度上有“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这样一个序列,但也存在着语体差异。
一、引 言
乐耀(2011)(以下简称“乐文”)从人称和“了2”的搭配着手研究了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表现,认为不同人称和“了2”在话语中与传信语的使用规律如下:1)“了2”偏爱出现在句法语义上和话主第一人称相关联的句子之中;2)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使用传信语的数量要比其他人称多;3)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偏爱主观传信语而第二、三人称偏爱客观传信语。乐文虽然是通过一定规模的真实语料对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与传信语的使用情况进行的定量考察,但结论可能似是而非,规律1)和2)的可否成立值得讨论。我们认为,人称与陈述句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大问题,“了2”的使用与人称无关,与传信语也无关,人称整体上也与传信语无关。
本文拟先指出乐文研究中的问题,再在前人时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看法。
二、乐文存在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先看一下现代汉语中的“了1”和“了2”的区别。根据北大版《现代汉语》(重排本),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读音相同,都是轻声(·le),但“了1”只能放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了2”不受此限制;“了1”只在句中出现,“了2”只在句尾出现;“了1”表示完成,“了2”表示变化,即一种新的情况的发生或出现。本文所谈的就是语气词“了2”。
1.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
乐文一开头就说“‘你去商店了’要想独立成为陈述句很难”、“‘你去商店了’不成立”。我们则认为“很难”和“不成立”区别重大,就在乐文检索到的“了2”出现在不同人称主语句的1961个句子中,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有119句,占6.1%①,尽管比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1212句,61.8%)和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630句,32.1%)低不少,但并非“不成立”。
从乐文的统计以及我们自己的观察看,“你去商店了”可以成立,只是需要条件。首先是与不同的语体有关,其次是在一定的语体中要分独立句和非独立句两种情况。独立句是后面没有后续句,直接以句号、问号或感叹号等结尾的句子,非独立句则是后面还有后续句。例如:
(1)你们“害得”我们快要昏倒了!
(2)你太累了,别这么拼命地飞,要注意身体。(王朔《空中小姐》)
(3)你太执著了,这样对你不好。(王朔《过把瘾就死》)
(4)你已经尝到甜头了,不是吗?(老舍《鼓书艺人》)
(5)“你又想家了,父亲!”马威在火旁烤着手说。(老舍《二马》)
(6)你入过狱了,见过了死亡,即使你不能帮助我,可也不会劝阻我了!(老舍《四世同堂》)
以上例句说明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很难”或“不成立”都有问题,只能说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使用频率低一些,成立需要条件,至于为何如此,乐文有解释,下文我们也会讨论到。
2.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
乐文统计的“了2”在不同人称主语句中的使用频率情况,我们列表如下:
表1:“了2”在不同人称主语句中的使用统计
按照“了2”出现在不同人称主语句中的次数和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是:
Ⅰ 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61.8%)>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32.1%)>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6.1%)
乐文进一步观察发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了2”句所传达的信息有很多是和第一人称话主“我”相关联的。统计数据见表2:所谓“相关联”指的是“这些‘了2’句所传达的信息有很多都关涉到第一人称话主‘我’,都是与‘我’相关的人、事等信息。”所举例子如下:
(7)我们年级打架厉害的全集中到我们班了。(主语)
(8)这个家再也容不下我了。(宾语)
(9)对我来说,这已经很好了。(状语)
以上是乐文所说的显性的关联的例子;隐性的关联的例子如:
(10)一退休没几个月就生了小孙女儿,小孙女儿三岁多了。(第一人称话主“我”的小孙女)
根据这种相关联,乐文认为,“了2”偏爱出现在句法语义上和话主第一人称相关联的句子之中。我们认为没有进行量化考察就得出这一规律有些武断。根据表1和表2,我们也可以大致算出和话主第一人称相关联的“了2”句的数据,计算方式如下表:
表3:和话主第一人称相关联的“了2”句数量统计
乐文没有算上隐性的关联,所以表2相应的数据前用了大于号“>”。由于第二人称“了2”句总数(119个)和第三人称“了2”句总数(1212个)都是有限的,隐性的关联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一个不太准确的办法是根据表3的数据估算。按照这一方法,和话主第一人称相关联的“了2”句百分比实际上会超过40.0%,但也不可能远大于这个百分比。这样,到底是和话主第一人称相关联的“了2”句总数多还是不和话主第一人称相关联的第三人称“了2”句总数多,没有实际数据的情况下,就很判断。所以,我们认为规律1)不一定正确。
3.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中使用的传信语
乐文统计了传信语在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中的使用频率,他发现在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中使用传信语的频率不一样,统计表如下:
按照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中传信语的使用数量和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是:
Ⅱ 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11.6%)>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9.0%)>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6.7%)他得出的结论是:“第三人称关涉他人信息的句子使用传信语的比率最高;而第二人称关涉受话信息的句子使用传信语的数量最低,其次是第一人称关涉话主自己信息的句子。”这也就是规律2)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使用传信语的数量要比其他人称多。我们则认为人称与传信语无关,他所得出的这个结论表面上是正确的,但传信语在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中的使用差别并不明显,11.6%(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9.0%(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和6.7%(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三个数据间尤其是11.6%和9.0%两个数据间差别并不是太悬殊。
联系到乐文统计的“了2”在不同人称主语句中的使用频率情况,我们对比表1和表4或Ⅰ式和Ⅱ式,就会发现,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中传信语的使用频率与“了2”在不同人称主语句中的使用频率高低一致,换句话说,“了2”在不同人称主语句中的使用频率决定了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中传信语的使用频率。因为传信语可以用在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中(传信语的小类有使用上的差别),所以我们说人称与传信语无关。
4.“了2”与信息知晓度
乐文引用了Kamio(1997)的看法,来说明信息传递/接收者和信息知晓/未知者并不是一种对应关系,可表示如下图:
图1:信息传递与信息知晓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作为信息传递者的话主并不总是信息的权威知晓者,只有当信息是关涉自己的或者是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这时他才是真正的信息知晓者。同样,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受话也并不总是被动接收未知信息,当话主的信息是关于对方受话的或者是一些常识性信息,这时受话就是权威的信息知晓者。”
乐文认为“了2”的使用与信息知晓度相关,这一观点在深层次上说同样有问题,因为这其实是人称对陈述句的制约问题。乐文统计出了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61.8%)>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32.1%)>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6.1%)这样一个序列,但又认为“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因为“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了2’句所传达的信息有很多是和第一人称话主‘我’相关联的”。我们的看法是,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61.8%)>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32.1%)>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6.1%)这样一个序列虽然表面符合语言事实,但也只是一个表象,“了2”的使用与人称无关。
我们认为话主和受话交谈时,用不同人称主语陈述句(包括“了2”句)会形成一个有级差的信息知晓度,话主“我”没有受话“你”对受话本人了解得多,这样话主就不会轻易用第二人称主语陈述句(包括“了2”句)。话主“我”对话主本人一般比别人了解得多,但对自己确定的事情不一定说出来,所以话主也不会轻易用第一人称主语陈述句(包括“了2”句)。例如,张三和李四吃过饭从餐厅出来,张三不会简单地对李四说“你吃过饭了”,张三和李四分开后也不会自言自语地说“我吃过饭了”,在他们看到王五也从餐厅出来时,张三就可以对李四说:“他吃过饭了。”
但是,如果需要第二人称主语陈述句(包括“了2”句)提供背景信息时,第二人称主语陈述句(包括“了2”句)的使用就很自由,比如还是上面的那个场景,张三就可以对李四说:“你吃过饭了,回宿舍休息吧,我还要去超市一趟。”这样的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就很自然。
以上我们从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中使用的传信语和“了2”与信息知晓度等四个方面讨论了乐文所得出的两个规律:“了2”偏爱出现在句法语义上和话主第一人称相关联的句子之中;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使用传信语的数量要比其他人称多。语言事实及分析证明,这两个规律都有问题,真正的问题是陈述句对人称的语用制约。相关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三、人称与陈述句
实际上,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我们认为人称和“了2”的搭配问题是人称和陈述句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陈述句对人称的制约导致了人称和“了2”的搭配受限,但人称和“了2”则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传信语是更外围的成分。
1.前人相关研究
日本学者仁田义雄(1997)研究了日语中陈述句(包括现象描写句和判定句两类)的人称限制,认为日语的现象描写句主语基本上只限于第三人称名词,表示说者的第一人称名词和表示听者的第二人称名词不能出现在主语位置;日语的判定句的主语可以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名词,而第二人称名词较难出现。也就是说,日语中陈述句的人称主语在自由度上表现为如下序列: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邱明波(2010)观察到人称代词的不同对疑问和陈述系统都会产生影响,也就是“言者信息疑问与听者信息陈述的不对称”,例如,“你已经来了。”、“我已经来了?”等句子陈述或疑问都受限,他把前一种称为“听者信息陈述句”限制,而后一种称为“言者信息疑问句”限制。他认为造成这种不对称的原因是“现实与非现实”。具体来说就是,“你太累了、你是复旦的学生、现在你不在家里”等都是听者现实信息,因为它们一般不能与听者非现实标记“依你看1”搭配,而它们正是构成一般陈述句受限的一类,所举例子如下:
(11)a??依你看,你太累了。
b??依你看,你是复旦的学生。
c*依你看,现在你不在家里。(转引自邱明波2010)
(12)a?你太累了。
b?你是复旦的学生。
c??现在你不在家里。(转引自邱明波2010)
并且他归纳出了两条听者信息陈述句的基本规则:
听者信息陈述句的基本规则Ⅰ:言者一般不会陈述听者现实性信息,但可以自由地陈述听者非现实性信息。
听者信息陈述句的基本规则Ⅱ:当言者有特殊交际目的时,在特定的修辞动因驱动下,可以采用修辞手段陈述听者现实信息。
他考察了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3000条听者信息陈述句,其中听者现实信息陈述句占15.2%。他认为的修辞动因包括打招呼、引出话题、评价与表明态度、确认并形成旁证、提醒与劝告、辩驳与解释等,对于每一种动因,我们各转引他的一个例句:
(13)你在吃饭呀!
(14)(洪秀凤家)被台风刮得支离破碎,瓦砾遍地。温家宝心情沉重地对洪秀凤说:“你受灾了。北京的中央领导都关心你们,都惦记你们。”(转引自邱明波2010)
(15)请了哪些客人,备了哪些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明太祖笑着说:“你没欺骗我。”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的时候,明太祖已暗暗派人去监视了。(转引自邱明波2010)
(16)不是很大的生意,他让我参与只是让我长些经验罢了。公司倒闭了,你知道我干得怎么样了。但我得到很重要一个教训。我本质上不是个很强硬的人……(转引自邱明波2010)
(17)范仲淹劝他说:“你现在是个将官了。做将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只靠个人的勇敢是……”(转引自邱明波2010)
(18)“你说你减肥了?可是,你胳膊又粗了一圈。”(转引自邱明波2010)
朱敏(2007、2008、2012)按照谓语性质分类详细考察了第二人称主语对陈述语气的制约,认为第二人称陈述句主语是有标记人称,第二人称主语陈述句受到相当普遍的限制,相关因素包括:个人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客观信息与主观信息、共同信息和个人信息、具体信息和抽象信息、意志性行为和非意志性行为、过程时状和非过程时状;她认为谓词性成分与上述制约因素的相关项越多,相关性越强,第二人称陈述句受到的制约越大。根据她的研究,受限制第二人称陈述句在如下的语境中可以合法使用:(a)单独成句,有特殊的语用含义。如“你是个男人。”(b)有后续句。如“你是个男人,应该养家糊口。”(c)加上主观性成分。如“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升初中不叫升,叫考。)”(d)特殊的话语位置。如“A:昨天晚上梦见我妈妈了。B:你想家了。”另外,她认为三种不同人称在陈述语气中所受的限制不同,在受制约性上表现为如下序列:第二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她的这个观察结果与乐文的三种不同人称“了2”句的使用频率由高到低,即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61.8%)>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32.1%)>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6.1%)具有一致性,也与上面我们提到的仁田义雄对日语陈述句人称限制情况一致。
通过本部分的分析,我们看到,在陈述句中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句子成立是否首先都与人称有重大关系,在自由度上都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所以,第二人称主语陈述句的成立不是句法问题,而是修辞或语用问题。
2.分语体考察
尽管陈述句中不同人称主语句在自由度上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这样一个序列,但还是存在着语体差异。例如,对话语体、叙述语体、操作/说明语体中不同人称主语句在自由度上可能存在差异②。为研究这种可能存在的差异,我们选取小说《顽主》(约3万字)进行统计,如下页表5所示。由于操作/说明语体中一般不出现人称主语,我们不再具体说明。
《顽主》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的小说,自然小说里有大量“我”做主语的句子,并且第一人称主语句的数量大于第三人称主语句的数量。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小说叙述部分,三种不同人称做主语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对话部分依次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叙述+对话部分依次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
表5:小说《顽主》不同人称主语句数量统计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叙述语体还是对话语体,第二人称主语句的数量均远小于第一人称主语句和第三人称主语句,尤其是在叙述语体中,第二人称主语句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几乎都只出现在对话语体中。
四、人称与“了2”
上面我们指出,人称与“了2”的关系其实是人称与陈述句的关系。我们认为人称与“了2”的关系是人称与陈述句的关系的一个特例。关于“了2”的性质,乐文介绍了几种语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刘勋宁的申明语气说(1990)、吴果的主观性用法说(2007)以及王洪君等的“了2”与话主显身的主观近距离交互式语体说(2009)等。我们认为,问题可能没那么复杂。朱德熙(1982)认为语气词“了”表示新情况的出现,《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1999)对“了2”的释义是:“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其实“了2”的这两种解释大同小异,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2007)、北大版《现代汉语》(2004)和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2007),都认为“了2”主要用于陈述语气或祈使语气。和用于祈使语气相比,“了2”当然用于陈述语气更经常些。
陈述句中当新情况的出现或事态出现的变化是涉及自身时,话主具有最高的信息知晓度,可以用“了2”;但是上文我们分析到,话主“我”尽管对话主本人一般比别人了解得多,但对自己确定的事情不一定说出来,所以话主也不会轻易用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当说话人所传递的“新出现”的信息是关涉第三人称时,那么话主对信息可能具有稍低的知晓度,这时当然也会用“了2”。话主“我”一般来说当然没有受话“你”对受话本人的“新出现”的信息了解得多,这样话主就不会轻易用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由于陈述句中人称在自由度上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当陈述句尾是“了2”时,我们认为人称在自由度上依然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这实际上与乐文的统计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种关系:陈述句中人称的自由度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陈述句中人称主语“了2”句自由度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也就是说,陈述句中人称的自由度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就必然可以得出陈述句中人称主语“了2”句自由度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所以我们说人称与“了2”句的关系是人称与陈述句的关系的一个特例。
事实上,不同的人称在不同的句类中作主语时的自由度是不同的。作为对比与测试,下面我们看一下第一人称主语“我”与疑问词“吗”的共现问题。
陈振宇、陈振宁(2009)提出了关于疑问的基本规则:说话者一般不会问他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说话者有特殊交际目的时,可以问他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邱明波(2010)也有类似的看法,提出了言者信息疑问句的两个基本规则:言者一般不会询问言者现实性信息,但可以自由地询问言者非现实性信息;当言者有特殊交际目的时,在特定的修辞动因驱动下,可以采用修辞手段询问言者现实信息。朱敏(2012)也认为“我”主语是疑问句的有标记主语,“‘我’主语在疑问语气中受到广泛的限制。”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就是第一人称“我”一般不作为疑问句的主语,但在适当的语用条件下也是可以作为疑问句的主语的。
邱明波(2010)考察了3000条言者信息疑问句,其中“反问”、“设问”、“自我疑问”和“遗忘而询问”的句子分别占25%、8%、6%和1.3%,合计是言者现实信息疑问句40.3%。与第二人称与“了2”句有对比性的是“自我疑问”和“遗忘而询问”的句子。如:
(19)我还着相吗?心里还有东西吗?好的善的境界来了,我还喜欢、动摇吗?(转引自邱明波2010)
(20)老板娘说:“谢谢你买了我那最贵的布!”小何愕然:“我买了你那些布?哦,哦……”(转引自邱明波2010)
可以确定的是,第一人称主语“我”与疑问词“吗”共现的句子数比例肯定小于7.3%,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第一人称主语与疑问词“吗”共现的句子、第二人称与“了2”句共现的句子都是数量极少的、有标记的、需要特殊语用条件才可以成立的句子。
五、传信语在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中的作用
乐文统计了不同人称“了2”句使用传信语的类型,见表6:
表6: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使用传信语的类型统计
我们同意乐文对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使用传信语比第一人称使用的数量多的原因,即“在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中常常会使用传信语说明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这也符合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质的准则: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也同意乐文对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偏爱主观传信语而第二和三人称偏爱客观传信语的原因,即“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所关涉的是话主自己的信息,虽然他自身就是信息的权威知晓者,但是仍然可以使用加强确信度的传信语来增加信息的可靠度……而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偏爱使用‘证据推断’类传信语是因为它们所关涉的信息一般都是和话主不太知晓或不相关联的,需要通过一些证据推理获取。”我们要补充的是,传信语在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成句中可以起很重要的作用。朱敏(2012)认为受限制第二人称陈述句在四种语境中可以合法使用,其中一种是“加上主观性成分”。她所说的“主观性成分”主要指助动词“可能”、语气副词“大概”等以及语气词“吧”等。当然,朱文所说的主观性成分与乐文的传信语并不完全一致,有交叉之处。实际上,主观性成分是一个范围更为宽广的概念,传信语应该说是主观性成分的一类。主观性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使第二人称主语“了2”成句,当然传信语也可以使第二人称主语“了2”成句。
六、结 语
我们多方面分析了第二人称主语“了2”句、第一人称主语“了2”句、不同人称主语“了2”句中使用的传信语和“了2”与信息知晓度等,认为乐文所得出的两个规律(“了2”偏爱出现在句法语义上和话主第一人称相关联的句子之中;第三人称主语“了2”句使用传信语的数量要比其他人称多)值得深入商讨。实质上,人称和“了2”的搭配问题是人称和陈述句的关系问题,人称对陈述句的制约导致了人称和“了2”的搭配受限,也就是说,人称与“了2”句的关系是人称与陈述句的关系的一个特例,所以“了2”的使用与人称无关。陈述句中不同人称主语句在自由度上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这样一个序列,但也存在着语体差异。传信语是更外围的成分,但很重要,在适当的语境中具有使第二人称主语“了2”成句的作用。
注 释
①其统计方法是用检索工具自动检索“了。”和“了!”,从中各选取1000条,共约174827字符(不计空格)。
②例句后面没有注明的,均来自乐耀(2011)。
③此处我们参照了Longacre(1983)对语体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