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辨证治疗风湿性小舞蹈病与多发性抽动症1例临床分析
2014-01-22赵红梅张葆青喻李明罗凤媛高聪宋玉莹
赵红梅,张葆青,喻李明,罗凤媛,高聪,宋玉莹
风湿性小舞蹈病是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多为全身或部分肌肉无目的、不自主的快速运动,如伸舌歪嘴、挤眉弄眼、耸肩缩颈、语言障碍、细微动作不协调等,与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表现有某些相似之处。随着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类药物在临床普遍运用,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更增加了两者的鉴别难度。现举1例不典型的风湿性小舞蹈病病例以资参考。
1 病例资料
患儿武某,男,11岁,2013-09-04初诊。患儿因“抽动30余天”就诊,曾多次就诊西医院,被诊为“多发性抽动症”,给予泰必利10 mg,每日2次口服,效果不佳,转求治于中医。刻下症见:全身抽动,以腹部抽动为主,不能静坐,伴耸肩,清嗓,摇头,上述症状于兴奋时加重,入睡后消失。无鼻塞、流涕,无头晕、头痛,无腹痛,纳可,眠浅,大便质稀,日1行,小便调。查体:一般情况可,咽部略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心音有力,率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肺(-)。刻下诊断抽动原因:(1)多发性抽动症?(2)小舞蹈病待排除。分析:患儿面色偏黄,属中医脾虚面色改变,脾虚肝旺,故而出现全身抽动,不能静坐,摇头;脾虚痰聚,肺不布津,痰气交阻,故而出现清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故而大便质稀,辨证属“脾虚痰聚证”,治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风,予中药温胆汤加钩藤、煅龙骨、煅牡蛎、僵蚕口服,嘱查抗“O”。
2013-09-14复诊。患儿服药后效不显,并出现喉部不自主发声,余症同前,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检验结果:抗“O”:1∶400,考虑患儿为不典型的风湿性小舞蹈病。分析患儿服上药后,症状无明显减轻,且出现喉部不自主发声,病程较长,考虑患儿肝肾阴亏,而致肝风内动,治以滋阴潜阳,柔肝息风,予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羌活、桔梗、甘草各6 g,钩藤、生地、白芍、苍术、天麦冬各12 g,菊花、枳壳各9 g)口服,并予长效青霉素120万U肌内注射治疗。1周后症状大减。后虽因劳累两次反复,但在及时调整中药后,症状基本消失,2013-10-22随访,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临床痊愈。
2 讨论
患儿出现腹部抽动、喉部不自主发声、耸肩、清嗓、摇头的症状与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相似,易被误诊为多发性抽动症。通过抗“O”阳性的检查及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治疗有效,考虑患儿为不典型的风湿性小舞蹈病。分析本病临床常见的误诊原因:(1)风湿性小舞蹈病是一种免疫损伤性疾病,属于风湿热的临床表现之一,常在风湿热其他临床症状(咽峡炎、心脏炎、关节炎、环形红斑)出现后数周至数月出现,但如他症较轻,本病可为首发症状[1]。因此,临床不典型的风湿性小舞蹈病之前并不一定出现风湿热等症。如本案患儿,之前并无风湿热其他表现的病史,但有扁桃体肿大,考虑可能曾有过慢性感染或亚临床的感染。(2)儿童因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在抗生素的选择上,相对成人有限。有些患儿在发病前已因呼吸系统疾病用过青霉素类药物,亦可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较少见四肢幅度偏大的舞蹈样动作而误诊。
本病与多发性抽动症鉴别之处,首先,舞蹈病患儿可出现特征性的旋前肌征(即当患儿举臂过头时,手掌旋前,当手臂前伸时而呈腕曲、掌指关节过伸,称为舞蹈病手姿);其次,从发病机制上看,因溶血性链球菌的抗原与人体器官抗原存在同源性,抗链球菌免疫反应可与人体组织产生免疫交叉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器官的损害[1],本病主要累及尾状核、丘脑下核神经元,因此,通过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可显示尾状核头部与基底神经节部位,尤其是壳核处灌注减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有时可见纹状体呈高代谢状态[2];第三,实验室检查方面,抗“O”检查多为阳性。而多发性抽动症则是以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慢性神经精神障碍[3],常表现为脾气急躁易怒、秽语詈骂、喉部发声、皱眉眨眼、摇头耸肩、伸舌歪嘴、面部及躯干肌肉抽动频繁有力等,且与情志因素关系很大,多在学习压力大,被责骂训斥时症状加重,无抗“O”、脑电图及SPECT等检查的异常。
西医治疗方面,对于风湿性小舞蹈病患儿,急性期常选用青霉素80万单位肌注,每日2次,持续2周,以彻底清除链球菌感染;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其他有效抗生素如红霉素等。不典型患儿可每3~4周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120万单位,期限至少5年,最好持续到25岁[1]。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临床上多选用神经阻滞剂,如氟哌啶醇、硫必利、可乐定等。此外,对于控制两者的抽动症状,中医药有良好效果。
上述两病,中医辨证均属“肝风”的范畴。舞蹈病初期,风邪经口鼻肌表而入,挟热侵犯咽喉,故而出现咽喉红肿的症状;挟湿热侵袭肌表,则出现皮肤的环形红斑;侵袭经络,故而出现肢体不自主抽动及关节肿痛,且风性善行而数变,临床表现多不局限于一处肢体及肌肉。由于风性清扬,巅顶之上,唯风可至,多发性抽动症发病初期亦可因眼、鼻、嘴痒感,出现瞬目、耸鼻、张口等风邪上扰的外风症状。由于病机相似,两者中医治疗多以平肝熄风为基本法则,异病同治。临证时可根据不同表现,分证治之:气郁化火者,宜清肝泻火,熄风镇痉;脾虚痰聚者,宜健脾化痰,平肝熄风;阴虚风动者,宜滋阴潜阳,柔肝息风。因多发性抽动症与情志因素关系较为密切,故在治疗上,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需配合心理疏导;饮食上,不宜进食易产湿生痰的肥美食物,如海鲜、鱼虾、牛羊肉、甜点等,方可收到良效。
总之,随着抗生素在临床的普遍应用,典型的风湿性小舞蹈病在临床上不常见,易致误诊。因此,临床上在诊断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时,需要考虑排除不典型的风湿性小舞蹈病,及时用药物干预,控制症状,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4-177.
[2] 王华.儿童抽动障碍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7):487-491.
[3] 郑毅.儿童抽动障碍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7):491-494.
(收稿日期:201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