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超声诊断浅表神经鞘瘤19例临床分析

2014-01-22黄水明刘小娟李宏吉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鞘瘤浅表声像

黄水明 刘小娟 李宏吉

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 平湖 314200

高频超声诊断浅表神经鞘瘤19例临床分析

黄水明 刘小娟 李宏吉

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 平湖 314200

浅表神经鞘瘤;高频超声;声像图;诊断

浅表神经鞘瘤是周围神经性肿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可见于浅表诸神经干的分布部位,易误诊,笔者对本院2008年6月—2013年12月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9例浅表神经鞘瘤患者的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浅表神经鞘瘤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特点,评价高频超声对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8~72岁,中位年龄43岁;病程8个月~11年;发生于四肢10例,颈部4例,腋窝2例,臀部2例及胸壁1例,患者均因浅表肿块或出现局部区域的感觉异常和疼痛来就诊。查体:均为单发,可在体表部位触及肿块,肿块触之质地较硬,有一定的活动度,挤压或牵拉肿块可有肢体远端区域放射性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

1.2方 法 应用GE-VIVID7、西门子-ACUSON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7~12MHZ。患者取适当体位,于浅表肿块处涂上耦合剂,将探头直接置于肿块上,做横、纵、斜等连续多切面扫查,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包膜、内部回声,并同时启用CDFI确定肿块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解剖关系,重点探查肿块周围有无神经结构相连,结合挤压或牵拉肿块后的肢体反应初步作出诊断。

2 结果

19例浅表神经鞘瘤患者均为单发,全部获得术前高频超声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结果。术前高频超声检出率100%,诊断神经鞘瘤14例,准确率73.7%;误诊为肿大淋巴结3例,误诊为神经纤维瘤1例,误诊为脂肪瘤1例,误诊率26.3%。本组19例神经鞘瘤发生部位:发生于四肢10例(起源于上臂正中神经2例,起源于前臂桡神经2例、尺神经1例;起源于小腿胫神经3例、腓神经2例),颈部4例(起源于颈部迷走神经2例,起源于颈部臂丛神经2例),腋窝2例(起源于腋部臂丛神经),臀部2例(起源于坐骨神经)及胸壁1例(起源于肋神经)。病灶声像图表现:肿块大小约15mm×10mm×9mm~45mm× 30mm×25mm不等。14例肿块内部以实质性为主,呈椭圆形或梭形,边界清,可及高回声包膜,内部为中低回声,回声尚均匀,后方回声轻度增强;5例肿块内部呈混合性回声,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包膜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可及小斑片状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见插页图1),术后手术病理结果为出血坏死。19例神经鞘瘤病灶中12例在肿块的长轴方向上一端或二端边缘探查到与之相联系的呈鼠尾状的神经干回声(见插页图2)。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所有肿块均未探及明显的血流信号,仅在部分肿块的边缘探及少量点条状稀疏的血流信号。

3 讨论

浅表神经鞘瘤是起源于神经髓鞘雪旺细胞的良性为主的肿瘤,是周围神经性肿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90%为单发[1]。生长缓慢,恶变率低,本组19例均为良性。良性神经鞘瘤有包膜,移动性好,神经干常在被膜下或被膜外穿过,压迫而不是浸润神经,外科手术很容易完整地剥离肿块而不损坏神经干,如果外科医生认识不足,容易误将肿块与神经干一起切除或损伤神经干,造成医疗事故。而高频超声能清晰地显示神经鞘瘤肿块与周围神经组织之间的解剖关系,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方式[2]。

浅表神经鞘瘤肿块的长轴方向上一端或二端边缘探查到与之相联系的呈鼠尾状的神经干回声(即“鼠尾征”)是神经鞘瘤最重要的声像图特征,本组19例神经鞘瘤病灶中12例均发现此声像图特征,占63.2%,这一声像图特征通常在较大的神经干部位发生的神经鞘瘤较为明显,在细小的神经干部位发生的神经鞘瘤则不明显,这一点与李鹏等[3]研究结果一致。随着高频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超声检查能清晰地显示较大神经的走行、分布、分支以及粗细情况,可进一步明确神经鞘瘤肿块边缘的“鼠尾征”改变,提高该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浅表神经鞘瘤在声像图上需与肿大淋巴结、神经纤维瘤、脂肪瘤等鉴别。本组神经鞘瘤误诊为肿大淋巴结3例,分析原因为超声医生缺乏经验及完整的诊断思路,肿大淋巴结一般有相应的原发病表现,不会出现与神经干支配区域分布一致的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表现,声像图表现为多发,呈扁平状或椭圆状低回声,可见淋巴门结构,部分淋巴结可相互融合,形态不规则,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呈放射状或树枝状分布。本组神经鞘瘤误诊为神经纤维瘤1例,单纯从声像图上鉴别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神经鞘瘤多呈偏心性生长,推移神经束;而神经纤维瘤则呈中心性生长,包绕神经束,临床上皮肤常伴有咖啡样色素斑[4]。本组神经鞘瘤误诊为脂肪瘤1例,为较早期的病例,因对神经鞘瘤疾病的认识不足,肿块两端未探查到与之相连的神经干回声而误诊;脂肪瘤多位于皮下脂肪层内,边界较清,呈扁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内部回声均匀,内可见线状或短线状高回声,长轴与皮肤长轴平行,长径与厚径比>2,多数有纤细的包膜,探头加压时可稍变形,仔细观察肿块两端光整,不探及神经干回声。本组19例神经鞘瘤均为良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临床工作中碰到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赵诚等[5]也有相关恶性病例的报道。

总之,随着高频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浅表部位较大的神经束能被高频超声清晰地显示,而浅表神经鞘瘤在声像图上又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高频超声检查相比于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价格低廉、方便快捷、可重复性好、无辐射性,且诊断准确率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浅表神经鞘瘤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997-998.

[2]贾志红,徐光,陈宝春.高频超声对14例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体会[J].重庆医学,2010,39(5):586-287.

[3]李鹏,张惠,赵京,等.高频超声诊断外周神经鞘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9):1763-1764.

[4]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5-216

[5]赵诚,江莉,高榆秀,等.32例外周部位神经鞘瘤患者高频超声检查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7):93-94.

修回日期:2014-04-21

2014-03-22

猜你喜欢

鞘瘤浅表声像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吉非替尼通过促进H3K27甲基化水平抑制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校外教育机构声像档案管理创新探析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丛状神经鞘瘤
腰椎管内哑铃型巨大神经鞘瘤1例及文献复习
水库管理单位声像档案的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