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古诗十九首》之句法特点及其诗史意义
2014-01-22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略论《古诗十九首》之句法特点及其诗史意义
孙力平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从全部254个诗句中提炼出的典型格式,展现了《古诗十九首》句法的总体面貌,由此可以窥见《古诗十九首》句法的几个显著特点:“二三”节奏地位确立、双音结构词语广泛运用、虚词数量明显减少、句式结构渐趋复杂。《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典诗歌句法史上的意义,不仅仅是为其后建安、正始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模仿的诗歌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言诗句法的基本格局。
古诗;句法;特点;意义
《古诗十九首》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浑然天成、意致深婉的艺术风格,为历代诗论家所推崇,如钟嵘曾给以“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1]的评价。刘勰亦在其《文心雕龙》中说:“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惆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2]。《古诗十九首》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其句法特点分不开的。
一、《古诗十九首》的典型句法格式
《古诗十九首》全文1270字,共254个诗句。王力先生曾经对《古诗十九首》的句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将其句式归为“七十七个大类,一百六十个小类,二百十三个大目,二百十五个细目”[3],其详尽细致,至今无人能及。
在王力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再加归纳合并,提炼出了《古诗十九首》较为典型的句法格式。以下是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15种句式及其部分用例:
1.叠音词+三音体词性词组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磊磊涧中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楼上女/冉冉孤生竹
2.叠音词+三音谓词性词组
纤纤出素手/悠悠隔山陂/札札弄机杼/皎皎当窗牖/浩浩阴阳移/凛凛岁云暮/萧萧愁杀人
3.双音名词(或词组)+三音述宾词组
浮云蔽白日/东风摇百草/白露沾野草/绿叶发华滋/晨风怀苦心/ 馨香盈怀袖/玉衡指孟冬
4.双音名词(或词组)+三音述补词组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促织鸣东壁/秋蝉鸣树间/蟋蟀伤局促/锦衾遗洛浦/人生寄一世
5.双音动词(或词组)+三音体词性词组
遥望郭北墓/仰观众星列/常怀千岁忧/忽如远行客/裁为合欢被/愿为双鸿鹄/思为双飞燕
6.双音谓词性词组+三音谓词性词组
但伤知音稀/不如饮美酒/焉得不速老/焉能凌风飞/愿得常巧笑/不惜歌者苦/良无盘石固
7.双音名词(或词组)+三音谓词性词组
荡子行不归/游子寒无衣/玄鸟逝安适/轩车来何迟/兔丝生有时/新声妙入神/松柏摧为薪
8.双音动宾词组+三音动宾词组
驱车上东门/攀条折其荣/涉江采芙蓉/识曲听其真/弹筝奋逸响/垂涕沾双扉/驰情整巾带
9.双音主谓词组+三音谓词性词组
君亮执高节/路远莫致之/弦急知柱促/昼短苦夜长/愁多知夜长/客行虽云乐/泪下沾裳衣
10.双音名词(或词组)+双音副词(或词组)
+单音谓词
音响一何悲/岁暮一何速/岁月忽已晚/时节忽复易/凉风率已厉/两宫遥相望/万岁更相送
11.双音词(或词组)+三音联合词组
道路阻且长/东城高且长/河汉清且浅/游戏宛与洛/被服纨与素/但见丘与坟
12.双音名词(或词组)+“多(有、无)”+双音名词(或词组)
白杨多悲风/兰泽多芳草/王侯多第宅/燕赵多佳人/西北有高楼/庭中有奇树/所遇无故物
13.双音词组+“何”+叠音词(或联绵词)
众星何历历/明月何皎皎/白杨何萧萧/北风何惨栗/洛中何郁郁/四顾何茫茫
14.双音词(或词组)+单音虚词+双音词(或词组)
相去复几许/虚名复何益/同心而离居/过时而不采/眄睐以适意/忧伤以终老
15.单音体词+四音谓词性词组
谁能为此曲/谁能别离此/客从远方来/寿无金石固/人生天地间/上与浮云齐/各在天一涯
这15种句法格式在《古诗十九首》中,少则有六七句,多则有十余句,其总数约占“十九首”全部254个诗句的60%以上,堪称其典型句法格式。这些典型句式展现了《古诗十九首》句法的总体面貌,由此可以一窥《古诗十九首》之句法特点及其诗史意义。
二、《古诗十九首》句法之特点与意义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始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4]。在中国诗歌句法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句法之特点与意义则在于奠定了此后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言诗句法的基本格局,包括:确立了二三节奏的统治地位,广泛运用双音结构词语,降低虚词在诗句中的数量,以及句式结构复杂化以增强诗句的表现力等。
(一)二三节奏地位确立
“就文体节奏而言,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加强形式”[5],节奏和韵律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根本标志之一。《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以六言为主,其主导节奏分别是“二二”和“三三”。《诗经》、《楚辞》虽然也有一些五言诗句,已经出现了五言诗二三句式的先导,但并未形成主流。而在《古诗十九首》中,“二三”句式已大量涌现,前述15种典型句式中除去最后一种为“一四”句式外,其余14种均为“二三”。《古诗十九首》中这类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二三句式有230多句,占全诗254句中的90%以上,充分说明五言诗句的主导节奏已经是“二三”。
这一变化在古典诗歌句法流变中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为“四言及骚体多与散文有相通之处,而五言诗之句法及音节则与散文异。散文之五言句,其句法多为上三下二,五言诗之句法则多为上二下三。是五言诗之成立,实为诗与文分途画境之始”[6]。只有当早期五言诗句摆脱四言节奏所统率的五言句和无法诗化的散文句的桎梏,逐渐发展成“二三”节奏之后,才有五言诗的到来。
在《古诗十九首》的“二三”句式诗句中,主谓、联合、偏正、述宾、述补、连谓、兼语等各种结构应有尽有,其中以主谓结构居多。其主语为双音复合词或词组,三字尾大多为一个动词加一个双音结构的宾语或补语,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等。这与汉语的常规语序是基本一致的,标志着到《古诗十九首》时期,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五言诗已基本成熟。
(二)双音节词运用广泛
在《诗经》、《楚辞》中双音词比例不高,在总词数中约占四分之一左右。《古诗十九首》用词约600个,其中双音词超过百分之三十。更重要的区别是,《诗经》《楚辞》的双音词中重言词和联绵词很多,双音复合词并不太丰富,而《古诗十九首》则以双音复合词为主。《古诗十九首》仅使用重言词20个、连绵词14个,双音复合词则有153个,其内部组合类型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
联合式如:天地、道路、顾返、岁月、金石、书札、文彩、裳衣、情志、窗牖、王侯、第宅、松柏、阴阳、神仙、苦辛、贫贱、忧愁、忧伤、感伤、心意、宴会、飙尘、弦歌、音响、时节、夫妇、光辉、馨香、河汉、盛衰、游戏、离居、变化、局促、结束、识察、别离、离别、弃捐、荡涤、娱乐、欢乐、沉吟、服食、被服、爱惜、引领、梦想、惨慄。支配式如:会面、努力、知音、奋翅、同心、齐心、含意、适意、入神、同门、遗迹、牵牛、携手、结婚、过时、苦心、回风、及时、垂涕、泣涕、凌风、余哀。修饰式如:白日、明月、浮云、夜光、白杨、南枝、绿叶、野草、秋草、芳草、百草、胡马、驽马、北风、东风、凉风、悲风、寒气、衣带、冠带、河畔、红粉、素手、倡家、要路、高足、清商、清曲、孟冬、虚名、远道、远行、玉衡、白露、玄鸟、高节、高楼、锦衾、轩车、机杼、四时、佳人、仙人、良人、故人、荡子、游子、黄泉、朝露、万岁、千载、故里、后世、长夜、远方、四顾、高飞、直视、相思、愁思、终日、终老。陈述式如:物化、人生。
除双音复合式实词外,还有双音复合虚词。如:无乃、无为、勿复、何所、一何、几许。此外,还有双音专有名词:杞梁、泰山、燕赵、洛浦。如果加上双音词组,如“去者、生者、歌者、愚者、美者”“所愿、所思、所遇、所迫、所误”“不能、不得、不如、不为、不惜、不念、不成、不归、不满、不早、不识、不解”以及“两宫、双阙、庭中、东城、东门、郭北、郭门、三五、四五”等,双音结构在《古诗十九首》中已达到相当高的比例,为诗人构建“二三”节奏(包括“二/一二”和“二/二一”两种)的诗句提供了丰厚的语言基础。
(三)虚词使用明显减少
与双音词复合词大量使用形成对比的,是在《古诗十九首》中虚词的使用明显减少。试比较以下两首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以上为《国风·芣苢》,48字共用了18个虚词,几乎半篇为虚词。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以上为《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50字无一虚词,全为实词。
《诗经》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介词“于”、“与”、“以”,连词“之”、“而”、“且”、“为”、“虽”,语气词“兮”、“斯”、“也”、“矣”,语助词“有”、“维”、“薄”、“言”等等。《古诗十九首》中语助词已经消失,语气词也没用,主要用了10个虚词,其使用次数为:“与”8次、“以”8次、“所”6次、“者”5次、“但”5次、“且”3次、“为”(不含动词)5次、“而”2次、“之”2次、“虽”1次,总计为45次。即使按最宽泛的虚词,也就是把副词(如“不、勿、已、相”等)和代词(如“何、安、谁、其”等)全算在内,总共也就是143次。
虚词使用的减少不仅体现在虚词种类、数量、频率上,而且体现在虚词的语法功能上。例如“之”在《二南》中被重复使用了82次,而《古诗十九首》中“之”只出现了2次。更重要的是:
《诗经》中的“之”有四种句法功能。一是充当宾语,如“墓门有棘,斧以斯之”(《陈风·墓门》);二是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连接作用,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三是置于名词和定语之间起连接作用,如“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周颂·维天之命》);四是作为指示词,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四种用法中,《古诗十九首》唯一保留的是代词“之”的用法,即“采之欲遗谁”和“路远莫致之”中的“之”,其余三种用法在《古诗十九首》里已不复存在。
(四)句式结构渐趋复杂
《古诗十九首》的五言诗句虽然较之《诗经》的四言诗句只是增加了一个字(音节),却在表意上增加了一个语义单位,这使诗句结构更加复杂,表达功能也随之提升。
1.主谓句大量增加
由于受字数的局限,《诗经》在句法上的一个特点是结构较为简单。诗句有的由一个词语构成,有的由一个单一的句法结构构成,常常是上下两句合起来构成主谓关系,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在《诗经》7200多个诗句中,主谓俱全的诗句所占比例很少,大量的是单一的述宾结构、状中结构、介宾结构、定中结构、联合结构和连谓结构等。
较之《诗经》,《古诗十九首》发生的一个变化是主谓句大量增加。在《古诗十九首》254个诗句中,由完整的主谓结构构成或含有主谓结构的诗句在100个左右,所占比例接近40%。前举15种典型格式中,有8种基本属于主谓句。
2.修饰性成分增多
同样是受字数所限,加上无实义的虚字很多,《诗经》的不少诗句多为由两个句法成分构成的单一结构,主谓结构如“君子至止”(《秦风·终南》),述宾结构如“薄言采之”(《周南·芣苢》),偏正结构如“参差荇菜”(《周南·关雎》),联合结构如“爰笑爰语”(《小雅·斯干》)。
在《古诗十九首》类似的结构中,其主、述、宾语前后则常有修饰性、补充性成分,试比较:
君子至止(《秦风·终南》)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
薄言采之(《周南·芣苢》)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施于中谷(《周南·葛覃》) 潜寐黄泉下 (《驱车上东门》)
彼美人矣(《邶风·简兮》) 盈盈楼上女 (《青青河畔草》)
正如赵敏俐先生所言:“三拍子节奏的五言诗,内在地趋向于把一句诗分割成三个相对独立的语意单位,为从句子结构上增加主谓以外的附加成分提供了可能。这就促使了五言诗结构的复杂化,从而提高了诗句的表达能力”[7]。
3.谓语形式多样化
《诗经》的谓语多由一个述语充当,或为一个简单的偏正、述宾或述补结构,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邶风·北风》)、“后稷不克,上帝不临”(《大雅·云汉》)、“隰桑有阿,其叶有傩”(《隰桑》)、“(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唐风·有杕之杜》)。《古诗十九首》则不然,其谓语形式丰富多了。光是动词谓语的主要句法结构就有述补式,如“游戏宛与洛”;状述式,如“与君生别离”;述宾式,如“遥望郭北墓”;状述宾式,如“先据要路津”;状述补式,如“悠悠隔山坡”;述宾补式,如“置书怀袖中”;双宾式,如“遗我一书札”;兼语式,如“思君令人老”。还有不少连谓结构,如“当户理清曲”、“衔泥巢君屋”等,均描述了前后两个动作行为,展示了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关系。
《古诗十九首》的谓语形式中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出现了以动宾词组充当状语修饰主要谓语的复杂形式,如“清商随风发”、“回风动地起”。“随风”、“动地”均为动宾词组,在这分别修饰“发”和“起”。此后这种结构在五言诗句中逐渐增多,仅以“随风”为例,魏晋诗中就有大量的类似诗句:素叶随风起/轻叶随风转/千骑随风靡/弦歌随风厉/轻辇随风移/清声随风起/魂气随风飘/芙蓉随风发/落叶随风摧/轻襟随风吹/芳气随风结……。二是出现了主谓谓语句,如“美者颜如玉”、“故人心尚尔”。三是有的诗句以寥寥5字描述了三个动作行为,堪为后世一句三结构之先驱。如:“携手/同车/归”、“回车/驾/言迈”、“奋翅/起/高飞”、“揽衣/起/徘徊”。这些诗句虽然数量很少,但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开始向精紧浓缩方向发展的趋势。
此外,《古诗十九首》尽管在总体上句法平顺,但也出现了一些句法变异现象,包括错位与紧缩句,成为后世近体五言诗中某些句法的源头。
(1) 宾语的中心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如:“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孟冬寒气至》)
正常语序为“抱区区一心”,作为宾语中心语的“一心”移置于动词前。
(2) 宾语的修饰语放在谓语之前,如:“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迢迢牵牛星》)
正常语序应为“擢纤纤素手,弄札札机抒”,作为宾语修饰语的叠音词均前置于动词前。
这两类成分异置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还是五言句在发展过程中满足自身“诗化”需要的产物。如果按普通句法道来,将“抱”、“擢”、“弄”置于句首,诗句节奏为“一四”,是为散文句法,因而将双音词语前置于句首。
三、《古诗十九首》句法之影响
《古诗十九首》无疑为其后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模仿的诗歌语言和句法形式。曹植等建安诗人和阮籍等正始诗人的五言诗常常直接袭用《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句式和词语,这种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略举以下对比诗句以见一斑: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 行行将复行(曹植《门有万里客》)
各在天一涯(《行行重行行》 各在天一方(徐幹《室思》)
与君生别离(《行行重行行》) 使君生别离(曹操《塘上行》)
道路阻且长(《行行重行行》) 大道夷且长(郦炎《诗二首》)
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 会合安可知(徐幹《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
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 翔鸟鸣北林(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一)
相去日已远(《行行重行行》) 君去日已远(徐幹《室思》)
浮云蔽白日(《行行重行行》) 浮云翳白日(孔融《临终诗》)
游子不顾返(《行行重行行》) 行者不顾返(王粲《七哀诗》)
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岁月忽已殚(刘桢《赠五官中郎将》)
弃捐勿复道(《行行重行行》) 弃置勿复陈(曹丕《杂诗二首》其二)
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 郁郁河边树(曹丕《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
昔为倡家女(《青青河畔草》) 昔为同池鱼(曹植《种葛篇》)
荡子行不归(《青青河畔草》) 游子久不归(曹植《送应氏诗二首》其一)
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 亭亭陵上松(刘桢《赠送从弟》)
磊磊涧中石(《青青陵上柏》) 粼粼水中石(刘桢《赠送从弟》)
人生天地间(《青青陵上柏》) 人生一世间(徐幹《室思》)
斗酒相娱乐(《青青陵上柏》) 斗酒当为乐(应璩《百一诗》)
驱车策弩马(《青青陵上柏》) 驱车挥弩马(曹植《驱车篇》)
双阙百余尺(《青青陵上柏》) 双阙万丈余(曹植《仙人篇》)
欢乐难具陈(《今日良宴会》) 欢会难再遇(曹植《杂诗七首》其七)
弹筝奋逸响(《今日良宴会》) 弹筝奋逸响(曹植《失题·有美一人》)
新声妙入神(《今日良宴会》) 新声妙入神(曹植《失题·有美一人》)
人生寄一世(《今日良宴会》) 人生处一世(曹植《蹭白马王彪诗》)
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浮云(曹丕《杂诗二首》其二)
上有弦歌声(《西北有高楼》) 上有愁思妇(曹植《七哀诗》)
音响一何悲(《西北有高楼》) 音响一何哀(应玚《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
中曲正徘徊(《西北有高楼》) 中路正徘徊(曹操《苦寒行》)
一弹再三叹(《西北有高楼》) 一尺再三曲(刘桢《诗》)
慷慨有馀哀(《西北有高楼》) 慷慨有馀音(曹植《弃妇篇》)
愿为双鸿鹄(《西北有高楼》) 愿为双黄鹄(徐幹《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
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 施翮起高翔(曹植《送应氏诗二首》其二)
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佳人在远道(曹植《闺情》)
白露沾野草(《明月皎夜光》) 白露沾我裳(曹丕《杂诗二首》其一)
高举振六翮(《明月皎夜光》) 焦股振六翮(嵇康《述志诗二首 》其一)
与君为新婚(《冉冉孤生竹》) 与君结新婚(徐幹《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
泣涕零如雨(《迢迢牵牛星》) 惋叹泪如雨(曹操《善哉行》其二)
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 凉风动秋草(徐幹《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
四时更变化(《东城高且长》) 四时更逝去(曹操《秋胡行》其二)
被服罗裳衣(《东城高且长》) 被服纤罗衣(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十九)
驱车上东门(《驱车上东门》) 驱车出北门(曹丕《于明津作》)
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 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诗二首》其二)
人生忽如寄(《驱车上东门》) 人生忽若寓(曹植《蒲生行浮萍篇》)
白杨多悲风(《去者日以疏》) 临川多悲风(阮瑀《诗》)
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 人生不满百(曹植《游仙诗》)
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 无为待来兹(应璩《百一诗》)
仰观众星列(《孟冬寒气至》) 仰观三星连(徐幹《室思》)
忧愁不能寐(《明月何皎皎》) 展转不能寐(曹丕《杂诗二首》其一)
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 披衣起仿徨(曹丕《杂诗二首》其一)
泪下沾裳衣(《明月何皎皎》) 泣下沾罗缨(曹丕《于明津作》)
以上50组诗句,句式雷同、词语相类,有的只有一二字之差,有的甚至完全一样。相似者最多的是曹植,有学者以此作为一个重要依据推断曹植即《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此说恐难成立。曹植相似诗句较多与曹植所作五言诗数量多有关(曹植五言诗65首,与建安七子五言诗的总量差不多),而且曹操、曹丕、徐幹、刘桢等均早于曹植,难道他们都沿用、模仿曹植之句法?如此多的诗句句法、语词相似,只能说它们都深受《古诗十九首》之影响,故唐代诗僧皎然在论及建安七子时说:“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与《十九首》其流一也”[8]。
总之,《古诗十九首》保留了五言体成熟之初的各种印记,为日后五言诗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养分和土壤,促成了“五言腾跃”局面的出现,也为后世探寻五言体成熟轨迹铸就了一座桥梁。
[1]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75.
[2] (梁)刘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9.
[3] 王力.古体诗律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8.
[4] 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65.
[5] 杨公骥.“风”“骚”传统对后世文学形式的影响[J].文史知识,1986,(5):96-102.
[6] 张清钟.《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121.
[7] 赵敏俐.两汉诗歌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57.
[8]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228.
Abstract:The typical formats extracted from all 254 verses show the overall syntactic appearance ofNineteenAncientPoems, from which we can get a glimpse of its outstanding features: the status of the “23” rhythm had been established, the double syllable words had been widely used, the function words ha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sentence structure had became more complex. The significance ofNineteenAncientPoems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syntax is not just to provide its constructions which Zhengshi poets could learn, but more importantly is to lay the following two thousand years the basic pattern of WuYanShi syntax.
Keywords: ancient poetry; syntax;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ce
(责任编辑:薛 蓉)
OntheCharacteristicsandSignificanceoftheNineteenAncientPoemsSyntax
SUN Li-p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2013-12-11
孙力平(1951-),男,江西南昌人,教授,博士,从事中国古代诗学和汉语语言学研究。
I222.7
A
1006-4303(2014)01-0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