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2016-09-21张春发

考试周刊 2016年73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知己知音

张春发

自从人类出现之后,人类就开始了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索,自从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类就开始了对社会的批判。诗歌就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索和对社会批判的感性的表现方式之一。《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李泽厚先生说:“《古诗十九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我认为应该再加一句话,变成这样:《古诗十九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还是形式和内容所负载的思想,都开一代先声。正因为这样,它才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说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之所以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不仅是因为它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更在于它的思想性方面。它表达了汉末文人对自身生存价值的思考与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这一文学永恒的话题。

东汉末期,封建正统思想衰微,社会日趋黑暗,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尖锐,统治阶级和人民矛盾重重,文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无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他们空虚、苦闷、彷徨。这些仅仅是文人们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当我们深入思考时,不难发现其中透露出文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最原始、最本真的探讨。人是社会中的人,当人们现实的要求不能满足时,要么就变得消沉、空虚,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北大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认为“劝人及时行乐,情绪较为消极”,我认为对于这样的诗篇,不能否定它的现实意义,应该允许失意的文人放纵自己的感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难道连放纵自己的权利都没有吗?要么就转而批判造成这种现实的社会,如“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北大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认为“反映出当时京城权贵的炙手可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像这样揭露现实社会黑暗的诗篇,不能一概肯定它的现实意义,而应该认真冷静地分析,到底是自己能力不及的抱怨、忌妒之辞,还是社会真如他所说的如此黑暗。

《古诗十九首》中有几篇假托游子思妇之辞,却流露文人们因为难忍社会给他们的痛苦而在家庭、朋友中寻找安慰的思想。比如今人王锡荣论证的《行行重行行》、《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这几首。家是人心灵的港湾,当你飞累的时候、当你在外孤独无援的时候、当你不适意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家,想到亲人、朋友。东汉末年,交游之风甚浓,“‘交游以结成部党与求名,虽然其深层原因可称之为士大夫的群体自觉与对某种价值观的追求,但对当时士大夫来说,最直接的现实目的依然是求仕”。如果在一个升平治世,交游成功的可能性还比较大,但恰逢乱世,社会腐败,政治黑暗,作为文人,要么同这个社会一起腐败,要么站起来同这个社会做斗争,但从整个诗篇看,作者绝不是同社会一起腐败的人,而是同黑暗社会做坚决斗争的人,但个人怎么能够抵挡时代的洪流呢?他们又是注定了要失败的人。失败之后,有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消极、颓废,产生了及时行乐的思想,有人用思念家、思念朋友的感情冲淡他这种强烈的用世之心,于是就有人虚构出自己理想中的家、朋友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这些诗歌表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破灭之后,无所适从,潜意识地虚构出一幅理想画面使自己的心有所寄托,借家、朋友来安慰自己。比如这一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玩味这首诗,似于《离骚》。“这是一首游子感慨知己难遇的诗歌。”我认为这个楼上之人是诗人为了寄托自己的理想而虚构出的知己,并非实实在在的人,作者幻想能有这样一个人和自己一起奋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作者极写自己的知音住的楼房之高、装饰之华丽,看似写知音,其实是在写自己,写自己理想之远大、目标之宏伟,这正是通过自己的知音来烘托自己。“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然而这位知己并不幸福、并不快乐,应该说,他住的地方非常好,物质生活应该有足够的保障,那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这正是作者在写自己,因为理想无法实现,精神面临崩溃。作者在幻想有一位志同道合的人能和自己交流交流,互相慰藉。“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楼上之人更加痛苦,实际上是作者更加痛苦,在这里,知己的思想中有作者的情感掺杂在里面,作者的思想也掺杂在知己的思想里,作者和知己的合二为一,实际是一个人的痛苦,这个人就是作者。作者点明了主题,代楼上人说出了,“但伤知音稀”,作者为什么知道楼上之人的痛苦是因为知音稀少呢?也可能楼上之人还因为其他原因而悲痛。但在这里作者肯定地说出了“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而且还说“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正是作者本人的意思,作者本人可叹世上知音稀少,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楼上之人实际上就是作者,而楼下之人也是作者,一个是虚构的人,一个是现实的人,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楼上之人的意图就十分明显了。知音如此,作者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人,尚且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种无形的讽刺,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只有借知音之情来安慰自己,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建设社会的理想破灭之后而向社会妥协,转而用寻找知音之情冲淡强烈的用世之心。

在这里,不论是思妇之辞,还是享乐之篇,都显示了文人们极端的痛苦,这是一种精神深处的痛苦,这种痛苦是社会给他们的痛苦,如果社会参与性越强,这种痛苦就越深。不论是哪一个人,只要意识到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存在,他都想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都想得到社会的认可。怎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古往今来每一个人都思考的问题。《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站在他们那个时代的立场,经过深入而又细致的探讨和思考,虽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结果,但归根结底,都源于建设的社会理想和理想无法实现之间的矛盾。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知己知音
前路有知己
知音
山水知音
高适同路逢知己
人生难得一知己
《古诗十九首》的诗性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启迪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知我”何必是“知己” “千转”之“转”应通“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