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后阵发性心悸一例
2014-01-22刘薇高军
刘薇 高军
(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116013)
吞咽后阵发性心悸一例
刘薇 高军
(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116013)
阵发性;心悸;治疗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7岁。患者到我院疗养前两个月发现进食后心悸不宁,胸闷不舒,改变饮食习惯每餐只进流食仍无好转。每至餐时,常常因恐惧心悸而不敢饮食,两个月体质量减轻5 kg,故来我院疗养时请求治疗。来诊时症见:食后心悸阵作,胸中满闷,头晕目眩,泛泛欲呕。检查:面色苍白,血压21.3/11.7 kPa,心界正常,吞咽食物时,心率88次/min,心率齐,吞咽后176次/min。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滑细。眼底检查:眼底大致正常;X线食道钡餐检查:食道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未发现异常;X线胸透:心、肺正常;心电图:吞咽前为窦性心律,吞咽后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诊断:因心血不足,痰居心位,胃气上逆引发吞咽后阵发性心悸。
2 治疗方法
2.1 初诊治疗 治疗以养心化痰,和胃降逆为主。处方:自拟法夏汤加减。法夏12 g、陈皮10 g、云苓18 g、生姜皮5 g、大枣8枚、代赭石30 g(先煎)、党参12 g、甘草6 g、厚朴12 g、吴茱萸6 g。
2.2 复诊 服药7剂后,症状好转,吞咽后心悸明显减轻,胸闷亦减。上方去厚朴、陈皮,加白术18 g。
2.3 三诊 服药10剂,诸症消失。血压12.6/5.5 kPa。吞咽后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1年后随访,吞咽时无任何不适,心电图正常。
3 讨论
心悸在西医临床上被称为“心律失常”,是指心率或心搏起源部位异常或传导紊乱引发的激动瞬间异常,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现象。而在中医上心悸通常是指反映人们心中那种不能自已、悸动不安的自觉病症[1]。阵发性心悸可由心脏搏动增强、心律失常和神经官能症3种原因所引起[2],吞咽后阵发性心悸在临床上较少见。本例患者吞咽后心悸怔肿、头晕胸闷,属中医学“心悸”范畴。根据《证治汇补》中有“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可以肇端也”之理论。法夏汤具有降逆化痰、益胃补虚、辛开散痞的功效。方中法夏、陈皮、云苓、甘草为二陈汤,是应用广泛的化痰和胃之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代赭石重镇降逆,伍以党参、大枣、甘草健脾益胃以治其虚;生姜降逆化痰,以散结气;厚朴宽胸解闷。李东垣在《脾胃论》的“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篇中说:“善治斯疾者,唯在调和脾胃。”法夏汤唯主治脾胃之剂,今治心悸获效,益“胃为心之大主也。”本例患者属痰疾停居心位,《伤寒明理论》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多悸也。”故在本方基础上加吴茱萸以温中祛寒,下气降逆。本例患者因辨证施治,故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临床上我们要重视阵发性心悸患者,虽然阵发性心悸患者本身并无特异性,但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心悸可能预示着心律失常或心脏神经官能症,应尽早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心率变异性,做到尽早治疗[3]。
[1]王素利.步长稳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阵发性心悸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8):4001-4002.
[2]陈文彬.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31.
[3]张慧.阵发性心悸患者的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分析[J].临床医学,2007,27(9):23-24.
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