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章
2014-01-22艾哈迈德·艾敏朱凯李琛
艾哈迈德·艾敏+朱凯+李琛
艾哈迈德·艾敏(1887—1954),埃及文化名人,曾任埃及大学(现开罗大学)校长。最初研究哲学,后转向伊斯兰文化。积四十年之心血,因写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八卷,1929—1953年)而闻名于世。其著作丰厚,涉及哲学基础、伦理、现代哲学、伊斯兰哲人著述、伊斯兰的游吟诗人及头人,以及文学评论、阿拉伯文学史等等。此外还有散文集《思绪纷纷》(十卷,1938—1947年)及自传《我的一生》(1950年)。
论 美
我曾提到爱资哈尔学者雷法阿·塔赫塔维在他的航船停泊在拿波里时,曾经写诗赞美钟声,人们对此深表惊奇。当我的朋友×××博士第一次听我赞美过去的女教师眉目清秀时,也感到诧异。有些弟兄们批评我,因为我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正是某些荒淫之徒大谈特谈美和美的形象,以至青年人耽于享乐、放荡无度的时候。他们说,我们的责任是扼制青年人中的这股潮流,而不是随波逐流。绝不能在我们嘴里谈到美,因为青年人一旦追逐美,就没有限度,这股浊流就会将他们席卷而去。他们认为绝不应该打开这扇大门。在他们看来,具有美德的人应像石头一样冷漠无情,既不爱美的事物,也不憎恶丑的事物,似乎谁爱美,谁就犯了见不得人的罪过。而我却认为:世上一切罪恶都来自对美的错误评价,而非正确评价。有些人之所以放荡不羁,正是因为他们对美的观察过于短视,而缺乏广阔的视野;对美的理解充满低级趣味,而缺乏崇高的心境。把美当做生活的装饰品是错误的,因为它是生活的必需;把美当做闲散时的享受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必须充溢于全部生活;把美局限于种种装饰、形式和外表更是近视的表现,因为美的领域不可限量。美比表面上的含义更深刻,比生活中的嬉乐更珍贵。
世界失去美,人们失去美感,还叫什么世界?这样的世界不值得一刻留恋!只有把世上的一切为了美的目的加以组合才能改造世界,使它具有生存的价值。“你们把牲畜赶回家或放出去吃草的时候,牲畜对于你们都有光彩。牲畜把你们的货物驮运到你们须经困难才能到达的地方去。你们的主确是至仁的,确是至慈的。他创造马、骡、驴,以供你们骑乘,以做你们的装饰。他还创造你们所不知道的东西。”
没有美和美感,山洞土窑将仍是现代人类的居室,如同它曾是古代人类的居室一样。这些山洞土窑原本具备抵御风寒暑热、满足人类需要的功能,若不是为了美化居室的目的,不至于有如此精妙的发展。由于美的追求,产生了建筑艺术、建筑工程和城市。没有美,人类的居室将仍是杂乱无章的乱石堆。最伟大的城市和最简陋的农舍,其差别仅仅在于美、美感和对美的追求。
没有美,就没有花园和苗圃;就没有对树木花草之爱;就没有汽油的气味和茉莉花香味的区别,因为区分二者的仅仅是美感;就没有蝗虫和箭猪,以及凤凰和蝴蝶各自色彩的不同,而色彩的王国(包括装饰性和创造性的色彩)将化为乌有。
没有美,一切艺术不复存在,没有文学,没有摄影,没有雕刻,没有音乐;所有艺术家的名字都将消失,没有艾布·努瓦斯和穆太奈比,没有贾希兹和哈里里,没有莎士比亚和莫里哀,没有伊斯哈格和摩绥里,没有贝多芬和拉法伊尔,只有一些死的名字;没有美,铜器作坊的噪音将变成最著名的音乐家的旋律,而猫头鹰和乌鸦的聒噪也成了百灵鸟和麻鹬的鸣啭;没有美,书库里将只剩下商业和生活应用书,人类也将变成一架鄙俗的机器,像纺织机和印刷机一样,只会劳动、生产和消费,它所生产的产品将不留下任何装饰和美的痕迹。
没有美感,我们周围的一切自然风光都将失去美:太阳的升落、群星的闪烁,大海和海浪、天空和蓝色,这一切在失去美感者的眼中都是没有价值的,就像在盲人眼中一样。
仔细审视你的食物、饮料、衣着和住宅,你会发现这一切对美的钟情远远超过对利的倾心。如若不然,人类将以圣饼和任何质地、颜色和款式能够抗热御寒的衣着为满足。
当你由感性世界步入精神世界时,你将感受到高尚的美和超凡的美。公正是美,牺牲是美,勇敢也是美。如果仅仅以利益的尺码去衡量,其大部分价值将失去,而你的所作所为就像以花木和果实的市价去衡量牡丹和树木之美的价值一样。
人类在文化、文明、宗教、科学、发明、创造方面得益于美感的进步远胜过得益于任何其他东西。如若没有美感,人类不可能摆脱大自然的桎梏。当美感在他心中萌动时,人类开始用一种惊奇和欣赏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美感开启了人类研究之门、科学之门,打碎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桎梏和社会制度强加于他的专横、暴虐的种种枷锁,获取解放。当人类的美感逐渐苏醒时,他发现暴虐是丑恶的,便规避之;奴役是可耻的,便唾弃之;而公正、自由、富裕、平等是美好的,便不惜牺牲自己,去为之奋斗。如若没有这种美感,人类和动物便没有区别。形形色色的政权经常制造枷锁,而美感则不断地努力解开这些枷锁。
高尚的民族和卑贱的民族之不同在于美感。美感使前者纯洁和文明;美感规划它的城市,提高它的智力;美感实现公正,改善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你如赐我美感,等于赐我一切;你如禁我享受美感,等于禁我享有一切。教育工作者声称他们拟定的教学计划充满了智育的内容,但如果他们是公平的,则应将美育纳入整个教育计划。真主赦宥我的英国女教师,她最看重的是用美丽的鲜花和精美的图片装饰她的居室。随着生活状况的变化,她的口味也不断变化。当我走进她的卧室,如果没有注意到这种变化,没有发表评论,她便会冲我嚷嚷道:“你真该有一双艺术的眼睛和一对音乐的耳朵。”
有些宗教人士败坏了宗教,他们压迫学者,迫害哲学家,建立宗教法庭,挑起十字军战争,大搞可耻的宗派活动。只有美感能够解救人类:美感摒弃宗派主义,赞美宽容,使宗教脱离鄙俗。
宗教建立在人的美感之上。气魄雄大、精美绝伦的教堂,教堂的建筑艺术、雕刻、图画、音乐,包括诗歌和艺术在内的宗教经典,都是宗教感召力的重要因素。而伊斯兰教——尽管它回避和排斥绘画和雕塑——也从另外一个角度重视美感的作用。伊斯兰教引导人们欣赏自然美景,以其为真主的能力、伟大和壮美的证明。“难道他们不观察吗?骆驼是怎样造成的,天是怎样升高的,山峦是怎样竖起的,大地是怎样展开的。”“以太阳及其光辉发誓,以追随太阳时的月亮发誓,以揭示太阳时的白昼发誓,以笼罩太阳时的黑夜发誓,以苍穹及其建筑者发誓,以大地及其铺展者发誓,以灵魂及使它均衡……”“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利人航海的船舶,真主从云中降下雨水,借它而使已死的大地复生,并在大地上散布各种动物,与风向的改变,天地间受制的云,对于能了解的人看来,此中确有许多迹象。”
伊斯兰教最大的奇迹有赖于美感,而这正是《古兰经》的风格,是《古兰经》实现自身目的,完美地描述自身意义的艺术。其目的是追求单纯的美。而单纯是多么美啊!
当穆斯林在文明方面有所进步时,在宗教方面也充实了自己的美感——他们装饰清真寺,普及音乐,使《古兰经》诵读充满乐感。
各种宗教的苏菲派都把在爱中弃世作为最崇高的目的。但是,难道除去对美的爱之外,还有别的爱吗?一个民族的美感如果得到升华,它便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摒弃一切丑恶的东西,只满足于让美充满一切——它的心灵、居室、法律、政府制度,以及周围的一切。
当一个人的美感得到升华时,他就会认识到美德就是德行之美,而非其他。美是和谐,丑是乖戾。文学作品的美在于文字和内容的协调,在于文字、内容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协调。音乐之美在于和声,以及声音与心灵的协调。精当的美感认为美德就是德行之美,其美来自德行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德行与社会的共同升华。
美德可能来自习俗,和一切习俗一样,美德可能产生错误和腐败。美德可能来自理智,理智能够判断善与恶、乐与苦、利与害,和一切或松或严的理智的规范一样,美德也会遭受能够证明事物正反两面的逻辑的玩弄。美德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来自爱恋,但没有美感,爱恋从何而来。就像那些为了信仰、德行和自由而牺牲自己的金钱和生命的人一样,没有爱,就不会有牺牲;而没有美,便没有爱。
我的兄弟,在讲完这一切之后,难道你还否认我的美感,还劝我将它遮掩起来吗?
(朱 凯 译)
我 的 家
一生中接受最初教育的学校是家。
父亲经济宽裕后,在他和叔父移居的那条街上建造了一幢三层楼房。底层是会客室,上面两层各有三间住房和其他设施。
我家的特点是简朴、洁净。多数房间铺着地毯。卧室里没有床,屋角堆放着被褥枕头,白天卷起,夜里铺开。厨房用具也很简单。假若搬家的话,一辆大车即可装走全部家具。家中最多、最值钱的东西是书。会客室里几个书橱里装满了书,父亲房间里堆放着书,底层也有藏书。
父亲嗜书如命。他喜欢收藏各式各样的书籍。宗教书、阐释学、圣训、语言学、历史、文学、语法、修辞学等应有尽有。如果哪本书有官方和私人两种版本,他一定要弄到官方的版本才肯罢休。他在官方印书馆任校对,这使他很容易收集到该馆的图书。我为家庭图书馆的珍藏而自豪。在那里读书是我最大的享受。我背记了珍藏中的精华,获益匪浅。时至今日,每天仍要在那里待上几个小时。
1886年10月1日凌晨五时,我降生在这幢房子里。10月这个月份,预示着我将成为一名教师,因为10月1日是学校开学的日子。真主的意愿如此。我后来果然成了一名教师。先教小学,而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我的学生有男孩、女孩、老人和体面的先生们。在家里我排行第四。姐姐的惨死令父亲十分伤心。所以他不喜欢子女太多,责任过重。
父亲是一家之主,主宰一切。母亲要经他允许方可外出。天黑以后,孩子们不得离家,否则要挨打。家庭经济大权掌握在父亲手中,一切花销他说了算。连吃什么不吃什么也由他决定。父亲对儿女的教育十分上心,他亲自教我们,检查我们的功课,对男孩女孩一视同仁。教育子女耗费了他不少精力。即使生病,他也坚持给我们上课。他不关心我们的娱乐,不与我们聊天。他认为那不是他的责任。他爱我们,不过他绝不把爱表露出来,总向我们摆出一副严厉的面孔。只有我们生病时,他才显得慈爱可亲。他不当着我们的面表扬某一个。他一个人住楼上,独自吃饭、祈祷,只有在讲书时才唤我们上楼。我们只跟母亲聊天、玩耍和说笑。
外祖母心肠好,是虔诚的教徒。她的精神时好时坏,和我们住在一起时,孩子们都喜欢和她待在一起,与她谈话。她知道许多故事,讲也讲不完。我们围坐在她身边,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她的故事有悲伤的、有恐怖的。她讲命运的不可违抗、女人的诡诈;还讲魔鬼、精灵、国王和伟人,他们也有遭厄运的时候。她的故事、民间谚语、含义精深的佳句常在我们头脑中盘旋。哥哥有时给我们读《一千零一夜》。碰到拗口的句子,他磕磕巴巴读不上来,脸憋得通红,直想绕过去。有时读走了嘴,引起哄堂大笑。妈妈和外祖母有些过意不去,哥哥慌忙逃走,朗读只得停止。
总之,我的家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大家不苟言笑,近乎古板。这与父亲的严厉、孤僻很有关系。
我们家没有现代化的设备,特别是我们住的一层。家中没有自来水,要靠水夫送水。水夫肩上背着水囊,沿街叫卖:“水呀,水!”他把水灌进各家的水缸和水罐,供洗家什用。他背了一囊又一囊,收账很不容易。他一周收一次钱或在门上画道记账,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偷偷抹去一道或两道的。水夫后来只得改变收费办法,他给各家发二十根签子,用一囊水收一根签子,用完二十根,算一次账。
到我长成少年时,街上挖了沟,铺上水泥管子,把水引向各家各户。水,唾手可得,方便极了。水夫的吆喝声从此绝耳。真主帮助我们免去画道和分水签的麻烦。
慢慢地,家里又通上了电。石油灯变成了电灯。我们也像别的区一样过上贵族式的生活。
做饭原先烧劈柴,以后改用焦煤,最后进步到用煤气。
家务统统由母亲来做,没有佣人帮忙。孩子们上街采购,大姐在家帮助母亲打杂。
父亲是爱资哈尔大学的教师,同时在沙斐仪清真寺任教,兼任教长,每月有十二个金镑的进项。那时,我们不用纸币。我记得在小学时,市面上流行纸币,人们不相信纸币,不敢要。老人们一旦拿到纸币,立即去兑换所换成金币。报上还取笑过这种现象。十二个金镑足够家庭开销,并有节余可供不时之需。十二个金镑合现在五十四镑。当时,十个鸡蛋一毛钱,一公斤肉三四毛钱,一公斤油差不多也是这个价。我们的生活水准不高,属中等水平。父亲从家里去学校,再去清真寺,然后回来,从不去咖啡馆,也不抽烟,衣着干净朴素。我家的伙食不好不坏。我们不看戏,也不看电影。偶尔街口来了皮影戏,一毛钱看一次。一年里,只能碰上一回两回。
家里笼罩着浓重的宗教气氛。父亲按时祈祷,早晚诵读几次《古兰经》。他黎明即起,作晨祷,诵读《古兰经》和圣训。他常常谈起死,看轻现世的意义和世间的浮华。圣人的功德、对真主的崇拜总挂在他嘴上。他勤于伊斯兰的天课——施舍,因而也影响了亲戚们。他参加过朝觐,母亲跟他一起去的。父亲对儿女进行宗教教育。清晨唤醒我们一起晨祷,母亲有时也一起做。斋月里,全家一起把斋。总而言之,你如果走进我家,就会嗅到一种纯净的宗教气味。一天,街上一家人举行婚礼,为部分来宾备下饮料。我兄弟眼馋,大模大样坐在摆饮料的桌旁。父亲看见后,把他打得死去活来。一次,我用袋里仅有的五毛钱买了烟,被大哥撞见,他像法官一样审问我,生怕我买烟抽。家里没人抽烟,也没人谈论它。
光阴荏苒,多少事如过眼烟云一晃而过。我活到了父权衰落的时期,取而代之的是母权和儿女之权。家庭变成了小议会,一个没有纪律、不公正的议会,从不投票,少数也不服从多数。一个互相专政的议会,忽而母亲,忽而女儿或儿子专权,父亲专政是极为罕见的。家庭的财权不再掌握在家长手中,消费者各自为政。每个人的要求都不低,不时需要调整预算,以保持收支平衡。大家你争我吵,互不相让,结果破坏了家庭的幸福和安宁。
现代文明进入家庭。电灯、收音机、电视、暖气、冷气、各式各样的家具应有尽有。这些玩意儿真的给家庭带来幸福了吗?
女人不戴面罩了。过去母亲和姐姐出门总要戴上面罩,不能被人瞧见脸面和肢体。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爷爷还活在世上,一定会气疯的。我们倒不以为然。变化是逐步的,我们也逐步适应。陌生渐渐变得习以为常。 (李 琛 译)
(本文选自《阿拉伯国家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