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视野下地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PCCKK)建构初探

2014-01-14

地理教学 2014年16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建构新课程

蒋 菁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123)

新课程视野下地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PCCKK)建构初探

蒋 菁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123)

在研究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地理学科教学知识”界定为: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在地理教师作用下的特殊整合,包含五部分:地理学科的知识,地理课程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的知识,地理教师对“我”认识的知识。以此探寻地理学科PCK的建构意义:1.有利于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的形成;2.有利于地理学科的科学合理发展;3.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价值意义的学习;4.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5.有利于新课程的真正实施与改革深化。进而寻求地理学科PCK的建构策略:1.关心地理科学发展前沿,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2.深入学科课程系统,拓展地理课程学科视域;3.以生为本,建构“学生指向型”地理教学;4.回归地理本真,探究“过程性”教学策略;5.加强自我学习,研修地理“自我”型教师。

学科教学知识(PCK);地理教师;新课程;建构策略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舒尔曼认为PCK是教师最有用的知识,能够区分教师与学科专家、高成效教师和低成效教师并且是最有效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1]。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非常认同,然而课堂教学却是“换汤不换药”,因为教育理念、地理学科知识并不能自发地转变为地理教学行为。因此,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成行之有效的地理教学智能,构建地理教师自己的PCK,迫在眉睫。

一、地理教师的PCK

基于国内外PCK的研究,笔者认为地理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可界定为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在地理教师作用下的特殊整合。在这个整合过程中,地理教师的个人经验及对地理学科思想、方法、精神的动态认知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过程都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借鉴格罗斯曼、科克伦教授对PCK内涵的解析,笔者认为地理学科教学知识应包含以下五部分:

1.地理学科的知识

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精神;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

2.地理课程的知识

知道某一地理知识在整个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的联系;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3.关于学生的知识

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方式及差异;知道哪些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哪些知识容易混淆;学生常见的错误是什么,如何辨析和纠正。

4.教学的知识

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而采取合适表征内容的教学手段和策略的知识。

5.地理教师对“我”认识的知识

以自身个性特征出发,结合自己独有生活经验,对自我与地理学科融入性的认识。每个地理教师个体的差异以及自身对“我”认识的动态差异影响着地理学科PCK的建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五部分并不是孤立的。地理教师的PCK也不等于这五部分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这五部分相互作用、整合重组形成的一种新的知识形态。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图示系统。(见图1)

图1 地理学科教学知识内涵系统

二、地理学科PCK的建构意义

1.有利于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的形成

PCK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知识,是教学最有效的知识。[2]建构地理学科PCK为我们解析地理教学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运用地理学科PCK进行教学,可以从多维度去思考教与学,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思考知识的逻辑关系呈现方式,从教师的自我探知过程中明晰地理学科精神,在生动而独特的地理教学情境下创设“学”与“教”的有效环境,有利于形成高效地理课堂教学。

2.有利于地理学科的科学合理发展

在建构地理学科PCK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去思考地理科学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明确地理学科作为教育学科的核心价值内容。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会“身陷囹圄”,迷失地理学科本真,惶惶惑于教学安排,惴惴不安于考试成绩。以此进行地理学科教学,进而有效培养地理人才,促进地理学科科学合理的发展。

3.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价值意义的学习

建构地理学科PCK必然要不断学习关于学生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等角度去思考地理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的呈现方式、表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生动“人”的观念来教学,这便有利于地理学科价值在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价值意义的学习。

4.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

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建构地理学科PCK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地理教师自身特有专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在不断自我学习、教学、反思过程中建构自己独特的地理学科PCK,亦是对自我的一种认识与成长。建构地理学科PCK,是一种对“自我”的转化,不是疲于应付,而是一种积极地、主动地内化与融入,这必将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

5.有利于新课程的真正实施与改革深化

艾利奥特说过: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也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地理学科PCK的建构有利于地理教师形成自己最独特、最专业的知识。利用教师自己建构的地理学科教学知识,将先进的新课程理念在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策略下转变成具体可行的教学行为,以此来促进新课程的真正实施,有利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深化。

三、地理学科PCK的建构策略

1.关心地理科学发展前沿,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

地理学科以地理科学为基础,但是地理学科内容并不等于地理科学的所有专业知识。由地理科学到地理学科,存在学科知识选取的问题,这就涉及地理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就高中地理学科而言,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其目的是在学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3]这是基于我国国情的高中地理学科价值取向。地理教师应从地理科学的本源出发,去探讨地理学科的教学本质和价值。

2.深入学科课程系统,拓展地理课程学科视域

课程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纵向角度,地理教师对于地理课程本身即不同时间段学生所学地理内容体系结构、逻辑关系要有十分清晰的梳理和把握;横向角度,地理教师对学生所学其他学科课程也要有所涉猎。学生所学不同学科有所联系——价值取向、逻辑思维、学习方法甚或知识内容本身,如数学课坐标的学习与地理坐标图像有联系,物理课比热容与地理学科中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联系,英语课关于乳制品的系列单词与地理学科乳畜业形成条件有联系,语文课“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地理学科垂直地域分异有联系,生物课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地理学科中生产功能有联系……学科课程的交融,知识的相互促进是必然的。

地理教师应深入学科课程系统,拓展自身地理课程学科视域。从某种程度上说“眼界决定境界”。视域的宽广、深远处,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和理解地理学科知识。

3.以生为本,建构“学生指向型”地理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发展程度即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获得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合作、分享、探究等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成长方面的发展[4]。“教”是为了“学”。

地理教师要以学生为基本立场,按照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去审视并组织所教的知识,从而使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要将教材内容逻辑转化为学科知识逻辑,再将学科知识逻辑转化为学生心理认知逻辑。具体来说,地理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此基础上就所学地理内容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其自主建构地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教师需要有效稚化自己的思维来促进学生学习,最终建构“学生指向型”地理教学。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4.回归地理本真,探究“过程性”教学策略

地理教学应回归地理本真,重演地理知识形成过程。地理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时间去“漫走”地理游廊,思索足迹过程。不妨在我们的教学中,多一些耐心的等待,留一些安静的空白,引领学生时空的“穿越”,把属于学生的东西“还”给学生。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地理教材中陈述告知形式的语句转化成疑问句即知识问题化;对于问题,地理教师又可以进一步设置具体的情境、案例来生动化教学即问题情境化。将知识转化为问题,将问题融合于情境,以此形成回归地理本真的“过程性”教学。

5.加强自我学习,研修地理“自我”型教师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所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都需转化成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师就是这行为的主体。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必须建构自己的PCK,以具体专业的操作知识,落实到教学行动,将地理科学知识转化成地理教师“我”的知识进而转化成教的知识,最终转化成学生的知识。(见图2)

图2 利用PCK转化过程图

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这种“学习”不是被迫式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求。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对“地理我”的一种探求与认知。在自我的不断探求中,将“我”融入地理。

地理学科PCK是地理学科知识与地理教学法在地理教师作用下的特殊整合。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地理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经验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对于个体的“我”在进行每一次教学活动之后,都应将“我”的感想、体会、感悟进行整理和记录,以求“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学生在特定知识特定情境中的学习情况等,将“经验”梳理系统化,形成自我的地理PCK。

地理教师PCK的建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上述笔者关于地理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策略也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1] Shulman L S.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 15(2):4-14.

[2] 廖元锡.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5,(6):39-4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4] 何美珑.新课程地理课堂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责任编校:李亚)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建构新课程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品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建构游戏玩不够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