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归纳法

2014-01-14蓉陶

地理教学 2014年16期
关键词:洋流归纳法概念

于 蓉陶 文

(1.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 南京 210013; 2. 南京市第五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4)

例析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归纳法

于 蓉1陶 文2

(1.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 南京 210013; 2. 南京市第五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4)

一、从演绎法到归纳法

演绎法就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

演绎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无论是教材内容编排或是教学组织中一般采用的都是演绎的方式。以演绎法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其优势是不言自明的,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操作便捷,节省时间,教师只需要针对知识要点进行系统地阐释,并辅以例证或练习即可。

但是,当我们挥洒自如使用演绎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方法并非看似那样完美。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当我们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去审视课堂教学,会发现单纯的演绎法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演绎法更加注重知识的解释,因此容易陷入从知识到知识的循环之中。而归纳法则从另一个思维向度上弥补了演绎法的缺陷,使教学从外显的知识层面拓展到内化的思维层面。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尝试将归纳的方法引入,使归纳法与演绎法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挥效益。

二、归纳法实施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归纳法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即由特殊的事实或者案例总结出普遍规律的方法。此方法是人脑遵从认知原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采用归纳法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

归纳教学模式有点类似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一些观察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帮助他们在观察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这种过程犹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只不过学生的“新发现”在教科书上早就有了。学生在归纳推理中获得了“有所发现”的喜悦感,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

(2)习得学习方法

归纳推理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尽管在中学阶段,数学、物理等学科教学中也普遍使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但地理学科有它特殊的归纳推理方式,这就是归纳信息主要来源于是地图、图表等图像中,归纳推理与地图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过程相融合。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推理,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学习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的方法。

(3)提升思维能力

归纳思维是较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在归纳推理中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分类与系统化、抽象、概括、类比等。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归纳推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上述思维能力,进而促进逻辑思维等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地理归纳推理一般是借助地图或者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判读来实现的。学生在地图图表上观察地理事物相关关系及分布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变化,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尤其是空间思维的发展。

三、归纳法实施的一般程序

归纳教学法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当这些步骤稳定下来就可以形成固定的程序。一般而言,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归纳法的时候一般要提供材料(例证),观察实验、假设、验证、证实或证伪、得出结论、迁移运用等过程。根据这一过程可以设计出归纳教学法的教学操作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四、归纳法的实施策略

本文根据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着重阐述归纳法在概念教学、问题解决以及探究学习等领域的运用。

(1)概念教学中归纳法的运用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它是将事物的本质特点抽象加以概况而形成的。具体来说,概念形成是通过发现属性、发现属性结合的规则、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等阶段来整合信息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归纳的过程。

一直以来,地理概念教学基本等同于“名词解释”,也就是教师给出概念定义再进行解释。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更多的是通过识记来完成的。根据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存在两类信息:样例的信息和类别信息[1]。通过归纳法可以唤醒前一类信息,即样例的记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第二类信息,即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关键特征,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而提炼出概念的定义。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归纳的过程主要包括提供例证、概念假设的提出(概念属性的假设)、例证的正误标注、概念假设的修改,概念关键属性的确认,概念提炼、概念运用等环节。

案例:

以“自然资源”的概念教学为例,归纳法运用如下:

步骤1:教师呈现例证

植物、汽油、动物、煤炭、河流、建筑物、家具、电能

步骤2:学生提出概念假设

有生命的;大量的;是可以获得的东西;人们生产、生活中需要的

步骤3:教师在例证上标注出正确的正反例证

植物——是,汽油——否,动物——是;煤炭——是,河流——是;建筑物——否;家具——否;电能——否

步骤4:学生根据教师所标注出的正反例证,修改自己的假设(补充和删除),并说明理由

有生命的(删除);大量的;可以获得的东西;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补充);人们生产或生活所需的;

步骤5:引导学生确认概念的关键属性

“自然资源”的关键属性是:存在于自然界;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能为所人类利用)

步骤6:给出概念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步骤7:概念的运用:教师举例让学生判断其类型是否属于自然资源

太阳能、森林、食品、土地等

(2)问题解决中归纳法的运用

新课程教学倡导基于问题的学习。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就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可以采用归纳推理的方式。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针对问题要点,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推理,最后得出答案或者结果的过程。问题解决中归纳推理的过程包括呈现问题、提供材料、提出假设、搭建“脚手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以及迁移运用等环节。

由于归纳推理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引导,当学生熟悉了这种学习方式后再撤去这种“脚手架”。“脚手架”有多种形式,如辅助信息、概念图以及分析框架等。

案例:

以“全球地震带分布——以美国地震分布”的问题解决为例,归纳法运用如下:

步骤1:教师提供材料,并呈现问题

教师:根据“表一”所提供的数据,试分析美国东西海岸地震发生有何特点?(提示:美国本土东西长4500公里)

步骤2:学生提出假设

学生:地震多集中于美国的西海岸,且这里震源相对较深。

步骤3:教师提供“脚手架”(认知框架)

教师:请同学们将表一中的数据填绘到表二的坐标系中,绘制统计图。

学生:绘制出统计图(如表三所示)

步骤4:学生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统计图,我们发现美国西海岸较东海岸地震发生次数多。西海岸附近地震震源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这就是距离海岸越远,震源深度越大。

步骤5:拓展迁移,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的地理原理与规律

教师:提供“全球板块分布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图”

教师:提出问题:(1)为什么美国西海岸地震发生次数高于东海岸?(2)为什么在美国西海岸,有距离海岸越远震源深度越大的趋势?

学生:美国西海岸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多发。

学生:美国西海岸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且两大板块之间为俯冲边界,在俯冲带的垂向剖面上震源深度由浅变深。

(3)探究学习中归纳法的运用

从发展的视角来看,探究学习属于发现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不同,探究学习要求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主的提出问题,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习得探究方法,增强独立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科学素养,获得思维发展。

系统的、逻辑的推理活动是探究学习的基础,而归纳推理在探究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推理形式。这是因为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提出假设并给予验证;同时要系统地考查检验各个影响要素,同时控制其它要素的干扰,将已有知识与证据之间进行融合等,这些从思维层面上看就是归纳推理的过程。因此,若想成功开展探究学习,归纳法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探究学习中归法推理过程包括:提供学习支架、观察并提出问题、呈现探究材料、分析推理并提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迁移运用等。

案例:

以“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为探究学习的案例,归纳法运用如下:

步骤1:教师提供学习支架

材料:洋流的概念及洋流运动的影响因素

洋流是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盛行风向是海洋表层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除此之外洋流的运动还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步骤2:自主提出问题

教师请学生自主提出有关洋流运动的问题(探究学习中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世界表层洋流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是怎样的?

步骤3:呈现探究材料

教师呈现“图2”作为探究材料

图2

教师指导:左图请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右图请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并说明右图绘制的理由。(将“全球气压带风带模式图”作为先行知识,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而促进新知识的自我建构)

步骤4:分析推理并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并阐释理由。

教师进一步引导,提供“世界海陆分布图”,请学生以太平洋为例描绘洋流的分布状况,并标注寒暖流。(从模式图到真实的地理世界,学生对洋流运动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不断加深,进而逐步形成分析复杂地理问题的思路)

步骤5:验证假设

教师请学生查阅教材中所提供“世界洋流分布图”了解太平洋上真实的洋流分布状况是否与自己所描绘的一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测大西洋和南印度洋上的洋流分布状况并加以检验,同时掌握主要的洋流名称。(由于无法用实验或数据资料进行验证,因此本环节只能借用教材中的现成知识给予回应)

步骤6:得出结论

学生:中低纬海区,北半球洋流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逆时针流动的大洋环流;南纬40°~60°附近海域由于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

步骤7:迁移运用

教师提问:思考在北印度洋上,洋流运动方向是怎样的。(由于是对洋流知识的迁移运用,此处无需点明季风洋流的季节变化问题,而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己探索季风洋流的运动特征)

[1] 樊琪.自然科学概念形成过程中外显与内隐学习的比较[J].心理科学.2001,(6):676-679+765.

[2] 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55-60+73.

(责任编校:张佳琦)

猜你喜欢

洋流归纳法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物理方法之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学习直通车
幾樣概念店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用“不完全归纳法”解两道物理高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