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专业能力的调查与分析——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①

2014-01-14谢利东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掌握情况教学系统专业

谢利东,田 斌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飞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毕业生就业难、生源严重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国内一些院校立足本校实际,就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同样面临上述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调查、分析了教育技术学毕业生专业能力的掌握情况,旨在评估人才培养的效果,发现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办于2002年,至今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约450人。本研究从2002~2009级毕业生中随机抽取20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调查问卷,但因部分毕业生联系方式更改,最后回收问卷129份,回收率为64.50%,其中有效问卷120份。

在所调查学生中,男生43人,女生77人;汉族学生90人,少数民族学生30人;云南省内生源97人,省外生源23人;第一志愿录取的32人,调剂录取的88人。

2.2 研究工具

根据研究目的,编制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专业能力自评量表两个部分。其中,专业能力自评量表主要依据李龙[1]教授提出的教育技术人才专业能力结构模型编制而成,题目则主要来自《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的社会需求调查分析报告》[2]。

自评量表包括六个能力纬度:教学设计能力、教育信息处理能力、媒体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构建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每个纬度下包括若干道题目,采用三级计分制:较好=2,一般=1,较差=0。

在编制出调查问卷初稿后,选取30名毕业生进行了测试,对问卷中包含的六个分量表进行信度分析,根据结果删减部分题目后形成一份信度可接受的量表。最终六个分量表的α系数值分别为 0.709、0.723、0.711、0.731、0.701、0.712。

2.3 数据统计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IBM SPSS Statistics 19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 专业能力掌握情况

(1)专业能力整体掌握情况

所调查学生在六个能力维度上的掌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毕业生专业能力整体掌握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六个能力维度中,学生整体掌握程度最好的是“教育信息处理能力”,平均值为1.26,标准差为0.41;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平均值为1.17,标准差为0.40。掌握程度最差的是“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平均值为0.76,标准差为0.47;其次是研究能力,平均值为0.82,标准差为0.43。

(2)教学设计能力的掌握情况

教学设计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按照实际需求完成高质量的对课堂、产品、系统三个层次的设计。

从调查结果来看,29.4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较好,57.50%的学生认为一般,而有13.10%的学生认为较差,如图1所示。将各题目项按选择“较好”的人数排序,发现在“能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使用媒体和教学软件”这一项上选择“较好”的人数最多,达50.08%;选择人数最少的两项分别是“能根据具体需求制定出适宜本单位的具体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17.50%)和“能进行有关课程开发的分析和设计”(13.30%)。

图1 教学设计能力掌握情况

图2 教育信息处理能力掌握情况

(3)教育信息处理能力

教育信息处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信息产生、传播的原理及规律,了解图文声像等表示元素的教学特点,掌握相应的加工、处理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36.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信息处理方面掌握程度较好,54.3%的学生认为一般,仅有9.4%的学生认为较差。如图2所示。其中,在文本、图像处理能力子项上选择“较好”的人数最多,分别为45.80%、30.80%;选择人数最少的是动画处理能力,仅为17.50%。

(4)媒体 (资源)开发、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

媒体 (资源)开发、应用能力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掌握媒体选择方法,能够根据教学需求设计、开发教学资源。

从图3可以看出,18.8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媒体 (资源)开发、应用能力方面掌握程度较好,高达60.50%的学生认为一般,而20.70%的学生认为较差。分析各题目项发现,在摄影、课件设计与制作两项上,选择“较好”的人数最多,但也仅为28.30%、27.50%;选择人数最少的是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仅为7.50%(在该项上高达40%的学生选择了“较差”)。

图3 媒体资源开发、应用能力掌握情况

图4 构建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能力的掌握情况

(5)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能力的掌握情况

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常见教学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原理,掌握软、硬件配置及操作,能根据教学需要构建教学系统并能进行常规维护。

从调查结果来看,仅11.40%的学生认为自己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较好”,53.60%的学生认为一般,而高达35.00%的学生认为“较差”。其中,在构建和维护校园广播网络、多媒体教室这两个能力子项上选择“较好”的人数最多,但也仅达到14.20%、14.20%;选择“较好”人数最少的两项是构建和维护校园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仅为8.30%、7.50%,相对地,在这两项上高达36.7%、40.8%的学生选择了“较差”。

(6)研究能力的掌握情况

研究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能够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从图5可以看出,学生在该能力维度上的掌握情况整体较差,仅有13.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研究能力较好,而高达31.50%的认为较差,55.40%的学生认为一般。

(7)管理能力的掌握情况

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知识,能利用恰当的方法、技术对教学系统、教学资源、知识等进行管理。从调查结果来看,20.6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管理能力较好,22.9%的学生认为较差,而56.5%的学生认为一般。分析各道题目的选择情况,发现在软件项目的管理上选择较好的人数最少,仅为9.2%。

图5 研究能力的掌握情况

图6 管理能力的掌握情况

3.2 差异检验

(1)男女生各项能力掌握程度的差异检验

对男女生各项能力掌握程度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 男女生各项能力掌握程度的差异检验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在“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维度上,男、女生的掌握程度有极显著差异 (t=4.10,p<0.01),且男生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女生。

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涉及教学系统的组建及日常维护,软、硬件配置及操作,需要大量动手操作。相关研究也表明,男女生动手能力存在差异,且男生动手能力强于女生。[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克服这种性别差异,促进男女生共同发展。

(2)省内外学生各项能力掌握程度的差异检验

对省内外学生各项能力掌握程度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 省内外学生各项能力掌握程度的差异检验结果

从检验结果来看,在“媒体 (资源)开发、应用能力”维度上,省内、省外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显著差异 (t=-2.1,p=<0.05),且省外学生的掌握程度高于省内学生。地区经济发展及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均衡可能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个别访谈发现,部分来自省内贫困地区的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前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国家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之后,信息技术走进了中小学课堂,这种差距有望逐渐缩小。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应采取应对策略,既要“雪中送炭”,也要“锦上添花”,促进省内外同学共同发展。

4.总结与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暴露出了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不少问题,其成因涉及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建设、培养模式等因素。有些问题,是同类地方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共有的,一些国内学者在相关研究文献中已有论述。下面对本次调研中发现的几个突出问题及成因进行简要分析。

(1)构建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存在缺陷

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校园广播网络、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电视教学系统、语言/语音实验室、校园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等常见的教学系统的构建和维护方法,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尤其是随着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对毕业生这方面的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

但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在该能力维度上是存在缺陷的。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办学条件限制而导致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不够。相比中文、数学等传统专业,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办学成本高昂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如计算机、网络互联设备、数码相机、摄像机、调音台、电视机等。但因经费投入有限,购置的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实验需求。在教学中,常常是一组同学共用一套实验设备,实质上降低了训练的强度。甚至还有些课程连演示实验都没有条件完成,教师只能对照教材讲解操作要点,这样的培养效果可想而知。其二是因为学生学习能力欠缺,不能及时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硬件设备更新速度极快,就像摩尔定律所指出的一样,“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几年前先进的设备,到了今天可能已处于淘汰的边缘。设备的更新换代,势必要求学生能够学习并快速掌握新设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操作要点。但从后期访谈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面对没有接触过的新设备,不知从何下手,甚至产生畏惧感。解决上述问题,除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以外,还需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教授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研究能力普遍较差

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在研究能力维度上的掌握情况普遍较差,这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设置有关。相比985、211重点大学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地方院校更多地以培养教育应用型人才为突破口。在课程设置上,与研究能力培养相关的仅有“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一门课程,而培养环节更多地体现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

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分均值与其他能力的得分均值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检验结果来看,研究能力与媒体 (资源)开发、应用能力,以及构建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学生研究能力越强,相应的实践应用能力也越强。这是因为研究能力与更新、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相关。正如前文所指出的一样,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学生毕业5年,学校所学知识已基本被淘汰。如果学生不会学习,不会研究,不能及时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也就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实践应用能力自然也会慢慢削弱。因此,绝不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借口而忽视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表4 研究能力与其他能力的相关性检验

(3)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深入

分析六个能力维度下各道题目的选择情况,我们发现几乎在所有题目上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了“一般”。除去“谦虚”的成分,更直接的原因是基础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深入,后期对部分学生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点。受访学生在陈述选择“一般”的原因时,基本上都谈到了这一现象,即对题目中描述的能力要求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技术略知一二,也能够完成简单的设计或操作,但却没有信心设计出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或开发出一个符合需求的产品,或构建出一个能满足教学需要的系统。这也正反映出了教育技术学“门门学,样样问,学不深,问不精”的尴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又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4)前沿领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较差

汇总分析六个能力维度下掌握情况最差的项目,发现多属于该领域的前沿内容。例如,培训计划制订、动画设计与处理、校园网络及远程教育系统的构建与维护、绩效研究、软件项目管理等。这与课程结构体系沿用传统架构,教学内容不及时更新有一定关系。在后期访谈中,一些毕业生对部分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批评,认为内容陈旧,在工作中几乎没有应用的环境,没有太大价值。还有毕业生反映部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一部讲义沿用多年;有的课程中所用软件最新版本为8.0,但老师上课过程中仍使用4.0版本。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勇于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必须推陈出新,突出特色,及时更新、整合教学内容。

(5)在部分能力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和生源地差异

从表2、3中可以看出,男女生在“构建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掌握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省内外学生在“媒体 (资源)开发、应用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采取适当的策略,消除这种差异,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4.2 对策分析

人才培养本是一项系统工程,解决以上问题需要系统、全面地审视各个要素,合理协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下面仅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资源配置、培养模式等四个方面,简要分析解决对策。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而展开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和关键。地方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应优化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专业特色,也要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应具有一定前瞻性。因此,地方院校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是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在强调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前沿领域知识、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计的做法,可以适当舍弃一些价值不大的课程,而增设部分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课程。同时,优化、整合、革新课程教学内容,形成既能反映学科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又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与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是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避免顾此失彼。既不能过分偏重于基础知识和精深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反,也不能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而削弱了理论课程的教学,甚至直接不开设相关课程。从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这种“偏技术,轻理论”的做法得不偿失。教育技术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学以致用,才能让技术服务于教育,实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三是处理好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除开设“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以外,可以选修课的形式适当增设教育科研方法类课程。其次,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该领域的前沿内容,以研究专题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又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四是处理好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教育技术学的综合性、边缘性决定了该专业知识的广度,但不能忽视向深度拓展。通常的做法是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深入学习。但在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中,我们发现由于师资、设备、经费等因素的限制,不少地方院校的专业方向设置流于形式。因此,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不能好大而全,应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在教育部规定的五个发展方向中筛选1—2个方向,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培养目标,集中全力办好这两个方向,注重特色,突出优势。

(2)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实践教学

经费投入有限,设备不足,是地方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除积极争取学校及上级部门支持,加大经费投入以外,还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办学条件,如采取校内共建共享的策略。由相关专业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共同管理用途相似的实验室,可以节约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利用率,缓解设备需求与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例如,网络实验室、多媒体机房可以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或网络工程专业共建共享,而音、视频编辑实验室则可以与电视编导专业共建共享。

(3)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培养质量

教师是培养方案的执行者,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教育技术学的跨学科性,不少教师并非教育技术学专业出身,可能具有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背景,导致出现“懂教育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教育”的尴尬。如果教师只会单纯地讲理论或机械地使用媒体,也就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深层涵义。因此,在师资培训中应贯彻按需培养、学以致用、形式多样、讲求实效的方针,采取岗前培训、社会实践、在职培训、国内深造、学历进修等形式,不断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步建立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师德优良的师资队伍。

(4)革新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勇于突破常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校外,在有限的四年时间内,将学生打造为具备教育、理论、技术、艺术四项全能的人才 (陈琳[5])。下面提出几项具体措施,以供参考。一是实行导师制。每位新生进校伊始,就安排一名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其四年的学习。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调整学习方法,根据个人爱好及特长深入学习某个领域。在形成机制后,一些“传”、“帮”、“带”工作可由高年级学生辅助完成,导师只需要统筹安排即可,工作量并不大。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可以有效消除在能力培养上出现的性别差异和省内外差异。二是根据各年级每学期开设的课程,设置相关的技能训练项目,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例如,第6学期开设“电视教材设计”,则配套“数码摄像技能训练”,由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将训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加大训练强度,确保培养质量。三是通过科研带教、项目带教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除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还可以吸收一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使学生尽可能接触专业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及项目实践能力。四是活动促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如ITAT大赛、摄影比赛、教学软件设计大赛、校园DV大赛、平面设计大赛、教学技能比赛等。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获奖还可以为将来就业增加竞争优势。

5.结语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秉承“推进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立足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我国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及任务进行了整体设计、全面部署。由此,以培养信息技术师资以及信息技术领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其发展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每个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楚雄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培养质量及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从课程设置,资源配置、师资建设、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研究结果可作为同类地方二本院校修订、完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1]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J].电化教育研究,2005,(07):3—8.

[2]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的社会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R].1999.

[3]张爱君.高职院校如何应对男女生动手能力差异化问题 [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87—88.

[4]王锋,郑卫兵,郑忠梅,徐小双,赵呈领.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J].电化教育研究,2009,(08):51—55.

[5]陈琳.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21—27.

猜你喜欢

掌握情况教学系统专业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女性人工流产术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基于Unity的计算机硬件组装仿真教学系统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理念的智慧教学系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菏泽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篮球规则掌握情况及对策分析
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