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①
2014-01-14李志坚彭习梅
李志坚,彭习梅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是教育电视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有关电视教材编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电视教材编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从事电视教材的编导、拍摄和制作工作。
1.课程背景分析
1.1 专业技能发展的需要
根据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方案,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分为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方向。而“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定位为教育技术学各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因为,电视教材制作技术是目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多媒体教育中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技术。事实上,学生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也就等于多掌握了一门技术,多了一条就业渠道,学生毕业就有条件进入到影视制作相关单位工作。
1.2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需要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视频流的成熟和普及,如何设计制作出更好的视频节目,成为网络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网络教育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匮乏成为制约网络教育、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如何建设和丰富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的任务,而视频资源建设离不开电视节目编制的理论和知识作支持。
2.课程教学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
2.1 计划调整,课时数减少
大量综合教育类课程、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类课程进入课程计划,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被修订,“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和相关课程的学分和学时一再被压缩,有的课程甚至被取消,这给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2 学生学习需求转向
近几年入学的大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需求更倾向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正逐渐成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时间不断增加;二是由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样一来,许多学生对“电视教材编制”这样的传统专业技能兴趣逐渐降低。
2.3 高质量教学资源缺乏,教师教学受到限制
从教材来看,国内可选的高质量教材屈指可数。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教材都是由李运林、徐福荫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是国内最好的一部教材,其不足之处是理论体系显得陈旧,实践活动缺乏。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技术革新,“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在许多方面滞后于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一方面,作为“电化教育时代”的标志性课程,在向“信息化教育时代”的转变过程中,其课程的内容体系、教材编排结构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课程教学需要大量视频资源的支持,电视教材编制的技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单凭一本教材并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而教材本身并未搭配诸如实验指导手册、视频光盘等辅助教学资源,教材中提到许多优秀的电视教材作品也很难找到。教师选择教学资源常常感到捉襟见肘,教学受到很大限制。
2.4 受学生的写作能力、人文素养局限
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能力,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电视节目编导方面的知识,包括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的创作。文字稿本的编写与创作涉及电视教材选题、选材、选型、人员事物和结构等知识,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而文学素养并不是能在短时间迅速培养起来的。分镜头稿本是在文字稿本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个个可供拍摄的镜头,并要有一定的格式内容,如景号、机号、景别、技巧、时间、画面、解说、音乐、音响等,是一项创造性工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就地取材,如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以一种电视眼光去观察,用电视语言来表述是一个难点问题,稿本创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作品质量高低。
目前,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时期,根据学校定位,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着力培养“思想品质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电视教材制作能力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迎难而上,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合格的电视教材制作能力。
3.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组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以加强“应用性”为导向,立足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考核办法和配套课程六个方面入手对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3.1 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安排
图1 三维教学目标
从课程教学目标来看,本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全面的电视教材编制能力,即前期编导,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三方面的能力,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电视教材前、中、后的各项工作。具体来说,编导能力包括设计电视教材并撰写分镜头稿本的能力,摄像能力指正确操作摄像机拍摄所需镜头的能力,制作能力包括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采集、编辑和输出视频的能力。考虑到各方面的条件,同时要对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评价标准定位为“基本掌握”或“基本到达”,即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一定要扎实。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要在54学时内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电视教材编制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运用系统方法统筹考虑和规划,既要有侧重,又不能偏废。因此,提出以必修课为主线,辅以选修课、实验室开放项目等课程进行综合培养。考虑到课时数量和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可以将学生摄像能力的培养作为“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主要教学目标,同时兼顾编导理论与后期制作技术。具体做法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规划好开课顺序,先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和摄影技术,打好课程学习基础;然后开设“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每周3学时,并划分为“1+2”,即每周理论教学1课时,实验操作2课时;在此之后的学期开设诸如“非线性编辑”类的选修课,并吸收有一定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项目,进一步提升编导和制作水平。
3.2 教学内容的规划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包括电视节目编导理论、又包括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分类,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可将确定的教学内容划分到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这五项分类中,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1)电视教材的基本知识:电视教材概述、电视教材编制理论基础、电视教材编制过程;
(2)编导理论:文字稿本编写与创作、电视手法与分镜头稿本、电视教材导演工作;
(3)制作技术:摄像机的使用、摄像构图、摄像用光技术、电视特技与动画技术、蒙太奇与镜头组接、非线性编辑技术;
(4)作品评价:电视教材评价标准和常用方法。
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将课堂教学内容归纳入表1:
表1 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继续将教学内容整理为五类学习结果,如表2:
表2 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结果具体内容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比如:做听课笔记和读书笔记、通过概念图组织课程知识体系、通过分析影视作品理解规则、通过模仿优秀案例练习稿本写作、通过个人反思与小组讨论进行深度学习等。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指协调身体活动的能力。主要涉及:摄像技能和非线性编辑软件的操作技能。态度 态度指学习者对学习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提高学生对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3.3 教学资源的开发
课堂教学缺乏镜头案例、实验教学缺乏指导教材是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教学的问题,过去通过从优秀电视教材和影视作品中剪辑片段、购买DVD和教学参考书等途径来解决,但现成影视作品中很多镜头拍摄技巧复杂,学生学习与模仿起来难度较大,对基本技能训练并无益处;另一方面不同学校设计的实验教学任务不尽相同,实验条件和要求也不同,没有完全吻合的实验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课程组采取自主编制教学资源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制作课堂用实例时,首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选择内容,撰写稿本,再由摄像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完成镜头拍摄,并反复修改,最后将镜头素材整合成课堂教学镜头资源库。例如在讲解摄像要领时,需要拿稳定的镜头与摇晃的镜头进行对比来强调“稳”的重要性。在自制资源时,就拍摄几个稳定的镜头和几个摇晃的镜头,按教学内容章节编号后放在资源库中。这些由教师设计、优秀学生拍摄的镜头资源与上课学生的初始能力更加贴近,更有利于学习和模仿。
同时,还为实验教学编制实验指导手册,根据实验教学目标和现有实验条件,设计实验项目,规定实验任务并明确评价标准等,手册中还包括完成该实验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注意事项。实验指导手册可以为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和课后检验实验效果提供依据。
3.4 教学模式的改革
根据信息加工论的观点,人类的学习大致可分为:信息获取、编码存储、提取应用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课程组设计了包括“理论教学—作品赏析—摄像练习 (点评)—短片创作 (分享点评)”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增加了“短片创作”环节,让学生将“存储”下来的知识运用出来,以使学习过程更加完整;另一方面,通过作品创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论教学即学生课前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课堂听教师讲解,课后完成一定的练习,为后续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作品赏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编导理论欣赏、分析优秀电视教材或纪录片,重点分析优秀作品的编导方法和技巧 (对理论知识进行重复和精细加工)。摄像练习环节在实验课完成,每次实验课安排一个练习项目,学生通过实验任务,反复练习摄像基本技能,实验项目完成后由教师对学生拍摄的镜头做逐一点评和指导 (即时反馈)。最后一个环节是短片创作,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编导理论和摄像技能之后,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3—5人的学习小组,分配任务,共同完成一部10分钟以内的电视教材或纪录片,即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一个任务中。在期末考试前两周,将各小组的作品带到课堂上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听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点评。
在这个模式中“点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定期的点评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修正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编码和存储。
3.5 考核办法的制定
不同的学习结果,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考核的方式也应该是全面多样的,而不能只局限在一张卷子上。针对不同的学习结果,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言语信息和智慧技能进行考核,考试成绩占期末综合成绩的40%。试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问答、分析和稿本写作,考核要求侧重学生对编导理论知识的识记,同时兼顾考查学生运用概念和原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动作技能的考核通过摄像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安排8个实验项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将所拍镜头采集上交,教师对每个学生的镜头质量打分,8个项目的平均成绩即为学生摄像技能的成绩占期末综合成绩的30%;综合能力的考查通过期末作品实现,每个小组将本组作品带到课堂上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展示小组、其余小组和教师三方分别对作品做出一个评价,三方成绩的平均分为该小组期末作品成绩占期末综合成绩的20%。另外10%的成绩分配给平时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学习态度。
3.6 配套课程的开设
为弥补“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对编导理论和非线性编辑能力培养的不足,我们在本课程之前的学期,安排了必修课《多媒体技术基础》、 《音频处理技术》和选修课《音乐欣赏》、《影视作品赏析》,之后又开设了《非线性编辑》等选修课程。每年还申请实验室开放项目《校园DV短片创作》,以拓展学生的电视制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原创DV作品,参加各类比赛,通过比赛促进能力的提高。
4.结语
通过上述6个方面的举措,课程组正逐步解决多年来困扰“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同时,积极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