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4-01-11张建设
杜 冰,张建设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开启和培养学生设计意识、设计创新思维和设计方法技巧具有重要作用,关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未来成长;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意义重大。随着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针对各个学科特点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改革方法和途径,针对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开设不同类型专业研究方向;因此,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基础训练课程是必需的。
通常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在一、二年级展开,开设素描和色彩基础课程。由于原有教学模式相对独立、分离、无衔接,造成有些院校的学生对“漫长的”造型课程感到无足轻重,甚至疲于应付。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改革,可使高校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造型基础课的学习很快与后续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顺利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一体化”目标,更好地服务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造型与设计的认知和理解,更好地把握艺术设计形式美的创造,为今后设计方向做好基础专业知识积淀和专业技能培养,从而使其艺术设计理念与创造思维更具开拓性和创新性,最终成长为综合型艺术设计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对设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该文针对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构建艺术设计专业一体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方案,以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加速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创新思路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和模式,实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思维和设计观念从传统的绘画模式迅速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
(一)重新修订教学目标——从传统到创新、从基础到设计
加强高校艺术类基础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和必然要求。
改革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要从传统教学入手,强化实践性教学,结合各设计专业的发展与定位,紧紧围绕“从传统到创新、从基础到设计”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环节和设置,针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进程实施系统化的调整。
由于传统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内容紧紧局限于传统的素描、色彩基本的造型训练,与设计内容完全脱节,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涵盖美学常识、美学史、形式美法则、图形创意、综合设计基础等课程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学改革必须紧扣各个专业特点与之间的共性,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以各个专业研究方向为指导,牢牢把握基础设计课程在专业设计中的铺垫、衔接和基础作用。基础教学课程应紧紧围绕设计专业理论、专业设计表现技法及创新思维能力、专业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
基于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创新为首”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以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改革。艺术类学科教育模式承担着本科教育末端和专科教育前端的人才培养任务。通过充分发挥基础教学的作用,使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有机融合,实现在同一学习环境中,多种能力和多项技能、多个专业和多门学科、相近职业和多种思维学习方式的一体多维同步实训。通过基础学科知识与能力纵向、横向交叉培养完成对学生多学科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情感等方面得到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个人特有的职业、就业和创业能力,成为掌握自己职业生涯命运的主人。
(二)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思维到设计创意思维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绝不能看成是对形体写生和表现技法的单纯训练,要求用创新方法和理念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1]。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设计教学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内涵正被新观念、新材料、新形式所取代,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艺术基础课程的要求,才能引导学生在训练中发挥最大的潜能,为以后专业训练作好铺垫。
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要体现出艺术设计的造型基础应必备的专业能力和艺术修养,改变旧的基础教学模式中一味沿用传统绘画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与专业设计课程思维与实践的进一步衔接的错误做法,在这种传承与革新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以更加科学、完备的创造性教学思维进一步阐明设计的核心在于创新,设计基础课程的关键在于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课程建设应注重学生设计与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对造型与色彩多义性的认知,全方位、多角度训练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超越自然实体,揭示造型规律,发现潜在审美价值。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造型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表现力和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转化,使之能够从自身专业特点不断深入、触类旁通地掌握由造型基础到专业创意设计思维转化的方式和规律,并从实践中获取灵感和创意,为今后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学习和工作中打下坚实的造型思维和手绘表现基础。
二、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体系
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分为4部分内容:二维平面的形态、二维空间的色彩与形态、三维空间单色形体、三维空间彩色体,并分别对4部分内容做出明确的课程设计体系,使学生有目的地、由浅入深地了解造型基础课程与设计的关系,并设置相关的课题训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见表1)。
表1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体系构建方案
表1表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体系构建由4部分构成,每部分内容有各自的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具有非常紧密的交叉衔接架构,这种交叉结构的课程设置使教学变得更加紧凑、灵活、富有紧密的联系,设计新课程内容覆盖的范畴具有多样性、时代性、科学性。不拘于基础学科的界限,根据学生的教学实际问题来设计课程,对整个设计专业基础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和适度综合,打破传统造型基础课程的限制,提高学生设计思维与实践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而使基础学科的教学改革在难度与深度上拉近各个专业的层次,适应各类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艺术专业基础教学中的教学改革实践,有利于促进同系其它各个艺术专业教学的良性发展。该体系要求在一、二年级学习计划内完成实施,充分体现基础式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此教学计划中以专业基础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与各个专业特点相结合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根据新课标和新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的每部分课程建构以学科的知识理论框架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对基础造型课程与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紧密衔接、整合成新的教学体系,课程的重点难点阶段可以安排相应的对某个专题训练的讨论和研究,这样的课题训练比较容易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提高创新意识。同时,教学中实行学生自我设计课的安排,使教学计划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千人千面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适应新年级教学需要,并且以此为基点,不断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改革,从而形成既有稳定性又具有动态性的教学方案体系。使教学方案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的相协调:创新性与科学性相协调和相统一,突出应用技能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注重实践操作性;各个专业方向学科特点与基础专业课程相协调,注重个性潜能开发;专业适用性原则与市场需求相统一,注重与时俱进[1]。
三、以创新型教育促进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
在教学中重点介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突出创造性思维与设计的关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上将基础造型与专业设计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一)以创新理念为思想,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探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批判地吸收前人及世界先进经验,根据我国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创新理念为思想,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创意思维的课题,融合多学科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力、想象力,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2]。课程改革力求在艺术设计中为创造思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做出有益教学策略的有效的课程体系建构。基于这种理念,该一体化教改体系设计亮点突出其科学性、实践性、全面性、和应用性等4大属性。此外,在课程环节设置中,安排全面的适合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案例,充分、全面地将理论与实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调整、创新、优化,可以带动其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各个方向的创新,突出专业的创新思维和整体观念,充分融合各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衔接关系,从而实现整体教学改革的全方位推进。
(二)加强学生创意思维与设计能力的培养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阶段大力倡导的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改革单一传授技艺的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力,建构以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为根本的教育体系。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牢固学生的造型能力,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专业的设计基本素质和创意能力。教学改革研究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索和研究方法之上,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分析能力,丰富的表现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系统地掌握造型设计的规律及方法,深入挖掘潜能使其更好地从基础造型走向设计创意理念,并学会从实践中获取创意和灵感[3]。
要积极组建研讨型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意思维和创造潜力[4]。要培养学生对被感知事物特征的表现力,使其善于用设计的眼光、设计的理念去表达出来。要培养学生智慧性的敏锐观察力和发现力,组织学生积极深入研究视觉化表现力的课题训练,让其在想象与表达的有机结合中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创意表现方式。
四、结语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是艺术院校本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的,具备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基础课程。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单一性,知识的学习主要在一门专业内进行重复授课,缺乏与其它艺术设计专业应有的内在联系。在强调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训练,致使人才的培养走向了狭隘与片面,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在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要努力建构创新思维的艺术专业基础教学,形成以基础课程与不同设计专业交叉衔接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充分利用各个设计专业学科的特点,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与设计思维的紧密联系,培养发挥个体创新特质的优秀设计人才为社会所需要,也可以整合各个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并进行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克服重课堂灌输轻应用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改变传统的拘囿于象牙塔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大力拓展人才培养的渠道,是深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和改善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 余继平.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9):223-224.
[2] 李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75.
[3] 张鹏,刘助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4] 汤重熹,吴勇,吴炯平,等.建立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4):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