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LEC和BNC语料库的中国学生英语动、名词搭配错误分析
2014-01-11霍艳娟
霍艳娟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637002)
语言是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词汇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词汇搭配是一种特殊的共现关系的词汇组合,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二语学习者词语搭配的使用能力直接制约着语言输出的地道性和准确性。由于词语搭配受到语法、语义和语用信息的限制,无法任意组合,成为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难点。教师常常发现学生背诵了许多单词,也知道如何正确拼写这些单词,但是在词与词搭配使用时却错误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动、名搭配的习得上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学习者习得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1]。学生学习外语是通过对目标语言先做出假设再进行检验,从而逐渐向目标语言靠拢的过程,因此出现错误不可避免。教师应该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信息。首先,这些错误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目的语言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其次,错误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学习策略。第三,错误分析也有助于学生本人,因为每个外语学习者都是在错误中不断进步的[2]。语言错误的出现是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正确看待并艺术性地处理英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对于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3]。总之,教师可以通过语言错误了解学生共同的学习困难,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提高语言水平。鉴于此,笔者希望能通过语料库这一真实、丰富的语料平台来分析和揭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动、名词搭配习得上的难点和规律,从而为外语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采用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方法,对比研究2种类型的语料库,即: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的搭配语料。笔者使用MyFinder作为检索工具,检索出CLEC中已经标记出的动、名词搭配失误(cc3),并用网上随BNC提供的检索工具检索出英语母语者的搭配用法,讨论中国学生英语动、名词搭配的错误特征。
(二)研究问题
主要围绕3个问题来进行讨论:(1)中国学生动、名词搭配错误的总体状况;(2)搭配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3)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搭配意识。
(三)中国学生动、名词搭配错误状况分析
表1 基于CLEC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言语动词和名词搭配错误数据统计[4]
CLEC语料库的语料来源于中国中学生、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专业大学生。该语料库就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词汇、搭配、句法等11种主要类型的言语失误进行了全方位的标注。在6种搭配错误类型中,“cc3”表示动词和名词的搭配失误。
图1 5类学生动、名搭配错误数据统计
表1和图1数据分析表明:在5类学生中,st2的动、名词搭配错误占14%,st3和st4分别占38% 和32%。可见,从中学进入大学,经过了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以后,动、名词搭配错误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演越烈。而且从st3和st4动、名词搭配错误的数据和百分比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好转趋势。根据英语专业的学生st5和st6动、名词搭配错误统计(6% 和10%),英语专业学生的搭配意识较强,对比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数据,高年级学生动、名搭配错误甚至比低年级学生更加严重。整体来看,中国学生在第二语习得过程中长期出现动、名词搭配错误,从某种意义上可定义为中介语的较长期的石化现象。经过对CLEC语料库中的大量动、名词搭配语料进行仔细观察研究后,笔者认为造成中国学生动名词搭配失误主要有2个原因:母语负迁移和虚化动词误用。
二、错误探析
(一)母语负迁移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母语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得到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母语对二语学习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两种影响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5]。“迁移”是指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掌握和吸收新知识的一个过程。学习外语意味着学习一套新习惯。在学习新习惯的过程中,旧的习惯(母语知识)必然会对新的习惯(目标语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母语中与目标语相似的地方将促进目标语的学习,而母语中与目标语有差异的地方便对学生习得目标语产生困难。差异越大,困难越大。原有知识阻碍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负迁移[6]。中国学生误用动词与名词搭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母语的负迁移,这是因为学生直接采取母语翻译法将中文的表达等值的译为英文,这种做法在学生的中介语中屡见不鲜(见表2)。
表2 学生作文中部分错误表达范例
搭配反映了不同民族固有的母语思维习惯。学生在还没有完全掌握英语语言的用法时,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常常会借助汉语的翻译来表达英语,而忽略了英语的规则和限制。如:“learn knowledge”这一错误表达,在CLEC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笔者在检索了CLEC语料库后发现,学生选择的与“knowledge”搭配的动词有:learn/know/have/get/study/use/grasp/master/enrich knowledge等等,其中“learn knowledge”这一表达学生应用的频率非常高,然而通过检索英语国家语料库(BNC),却发现BNC语料库中无一例“learn knowledge”的搭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利用英语国家语料库,把这些真实的语料呈现给学生,就会给学生直观、深刻的印象,促进他们掌握地道的语言表达。
(二)虚化动词误用
在教学中发现,当学生动词词汇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够时,他们比较倾向于使用一些高频动词来避开固有的表达,比如借用“make”,“have”,“do”,“get”,“take”等。这样就可能会导致动名搭配词的误选,出现诸如“make poem”,“make dreams”,“make thinking”,“do supper”,“do success”等等语误。实际上,英语中有许多动词本身的词语意义已经比较虚化,它们的意义已经嵌入其搭配伙伴中,这类动词称之为虚化动词。如在短语“make analysis”中,“make”基本上已没有自己明确的意义,它的意义体现在与其搭配的“analysis”中。这时,“make”与“analysis”已经组成了一种高度惯例化的词组,人们不能随便将其换为别的虚化动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采用语境教学法。在BNC语料库中检索“make+名词”的结构,进行KWIC(key word in context)搜索就会出现本族语者使用的“make”与名词搭配的短语以及相应的语境(如图2)。
图2 BNC中以“make”为关键词的部分文本
由于许多学习者在平时记忆虚化动词时往往只注意词语的字面意义,而导致该类词语使用时的任意性。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语境记忆在这类问题出现时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对策。例如,图2中的句子以及突出部分“make room for”,“make sense of”,“make comment on”,“make concession to”,“make reference”等等,都是英语母语者耳熟能详的表达。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单词到短语再到句子的全方位的理解记忆,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改变孤立记忆单词的习惯,这也符合心理学的理念。记忆是庞大的语义网络,组织越好的东西越容易记住不忘。真正学会一个单词最好的标志是能否在句子中合适地使用[7]。
四、启示
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犯错、纠正、逐渐熟悉和掌握目标语言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知道如何有效地分析学生的错误信息,挖掘错误的根源,寻找学生学习的难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提供足够有效的反馈。在词汇教与学的过程中,动词与名词搭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在搭配中出现错误最多的部分。面对这一问题,语料库以其巨大的信息储存量,快捷的检索定位优势受到了语言教师和研究者的青睐。以语料库为驱动的实际教学从统计学的角度显示了词语搭配的真实性,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以往所应用的不可捉摸的语感教学,这就使教学更具客观性,更有理有据。如今,中国的教育更加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探索型教学,语料库的应用正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比如教师在讲授搭配时,可以借助语料库提供的真实语料制作学习课件,在课件中隐藏检索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正确的搭配词。在学生猜测不出时,教师可以协助学生观察语料,发现规则和使用特征。这种以真实语料为基础的探索型、发现式学习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促进他们英语思维的形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利用英国国家语料库和索引工具搜集词语搭配范例,逐步加强自身的词语搭配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把语料库及其检索工具(如Myfinder,AntConc 3.2.1)引进到英语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中来,以确保向学生提供充足、优质的输入。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把英语中的动、名词搭配与可能的汉语对应体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干扰,同时也要重视动词与名词搭配中的虚化动词的成分,要让学生明白某些动词与名词的共现使用是语言的自然趋势,学习这类词汇时应该把常常和它搭伴出现的词一起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搭配,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1] 周俊英,贺霞.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专业学习者动名搭配错误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2):53-58.
[2] Corder 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67(5):161-170.
[3] 朱一楠.“偏误分析”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天津大学学报,2007(3):280-283.
[4] 桂诗春,杨惠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 王立非,文秋芳.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与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205-212.
[6] 戴炜栋,束定芳.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国语,1994(5):1-7.
[7] 桂诗春.谈当前的外语教学[J].中国外语,20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