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认知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策略

2014-01-11张永升袁伟民

关键词:大学生学生

张永升,陈 曦,袁伟民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071001)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1]。伴随中国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2,3]。制度变革的叠加效应使得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不仅要注重岗位数量上的开源,营造良好环境,更要“造血”提质,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综合素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又与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相连[3,4]。而培养具有就业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关键在于对症下药。因此,充分了解大学生创业主观认知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以及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十分必要。基于这样的背景,该文以河北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大学生创业认知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创业认知特征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对策建议。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笔者以河北农业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方便抽样方式就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了有关研究数据。该调查共发出问卷280份,实际收回276份,筛出有效问卷共计272份,问卷有效率为97.14%。调查内容包括被访者人口学特征信息、创业认知及态度、创业环境与类别认知3大部分,共计28题。所收集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

该调查涉及工科、理科、文科和农科,包括农学、林学、动科、管理学、艺术、数学、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占36.0%,女生占64.0%,其中大一学生占 25.0%,大二学生占19.2%,大三学生占 14.2%,大四占 41.6%。文理类学生占到55.9%,农工类学生占到44.1%。接受调查的学生均为本科在校生。

二、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分析

(一)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调查显示,48.53%的受访学生认为创业即开创一份事业,22.06%的受访学生把创业看成就是开办一个公司或企业,开发一项前沿科技项目的仅占13.24%。这说明被访者对创业概念的理解较为积极、宽泛,但对自主创业对科学技术依存度的认识还不够。在以知识为特征的全新经济时代,创业企业尤其是在技术或智力导向的行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在于创业团队的智力支持。

在问及“是否会创业”时,受访者中表明自己“一定不会”的仅占6.62%,选择“有可能创业”的达93.43%,其中选择“找不到工作后会创业”占31.75%,选择“有合伙人就创业”占 35.77%,选择“有启动资金就会创业”占10.58%,明确表示“一定创业”的占15.33%(见表1)。在问及“如何看待创业前景”时,只有11.76%的受访者充满自信,感到“迷惘”和“有压力”的分别为37.87%、44.49%。这说明大学生在做创业抉择时都会有意无意间进行风险评估,不会仅凭一时冲动,创业需要的是决心和坚持,而且也会受制于创业团队、启动资金、生活保障等因素。

表1 对创业的态度选择

虽然大学生有创业想法的人很多,态度积极,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寥寥无几,许多在校有创业实践经历的大学生,毕业后也放弃创业而去求职。这与笔者的进一步调查结果比较一致。在问及“大学毕业后的去向”时,只有8.46%的受访者表示会创业;打算考取公务员到政府机关工作的占28.31%,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就业的占到近60%(见表2),这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主体去向仍是就业;选择“继续深造”的只有近2成,说明考研深造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渐渐失去。由此可见,创业是一种趋势,但不是主流选择。

表2 毕业后的去向选择

(二)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创业动机是创业行为的驱动力。对要进行创业的人而言,创业动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路程长短。综合部分学者的研究,大学生创业动机由3个维度构成,即成就导向、独立导向、生活导向[5]。调查发现,在创业动机中,成就、独立导向型占主导地位。选择“获得成就感”、“挑战自我”、“满足爱好”的受访者分别占 39.34%、83.82%、45.59%(见表 3)。这反映大学生创业更多的是看中成就感和工作自主性,乐意为自己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19.49%的人选择了“找不到工作才去创业”,表现出一种所谓的迫于生存生活压力而创业的“生存型创业”。

表3 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三)对创业行为的认同程度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性。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态度,产生正激励。从调查结果看,赞同和佩服“大学生创业”的占到86.39%。学生作为各种创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创业失败的态度。在问到“创业失败后的感觉”时,选择“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继续坚持”的分别占52.94%、29.78%,选择“直接放弃”的只有14.71%。绝大多数从心理上还是认同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但实施创业行为则较为审慎。

(四)大学生创业需要的素质

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性质和经营范围。素质越高,对创业的认识,对市场的分析和对风险投资的评估也会更深入,其在选择经营对象,经营场所和经营模式上也会处于优势地位。综合有关研究,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可大致概括为:创新能力、分析决策能力、行业与专业技术知识能力、人际交往协调能力。调查结果显示,69.49%的学生认为创业者应具备分析决策能力,35.29%的学生认为创业者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43.38%受访学生认为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协调能力,42.65%的学生认为创业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见表4)。可见,大学生已意识到创业过程中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为创业打下基础。而且,近80%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创业具有创新能力强、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等优势。

表4 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的能力

(五)大学生的创业方式选择

大学生创业首先要对选择的行业充分了解和认识,选择正确合适的创业方式;再次就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抓取技术先机。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学生会结合自身所学专业,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有发展潜力、风险低的创业行业。被调查的大学生中,42.16%的人会选择合伙创业,39.55%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余受访学生选择了家庭创业。

(六)大学生创业的困境与需要

大学生创业是在主观能动性和外部环境2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推动前进的。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受制于内、外部环境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个人素质、家庭环境及精神支持、人脉关系等。外部因素包括:创业政策、创业资源、经济制度、行业竞争特征等。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其努力决定创业的成功率;外部环境中的创业政策则影响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或阻碍着大学生个人能力和潜能的发挥。在“你认为哪些是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因素的”调查中,77.94%的学生选择了“缺资金”,69.12%的学生选择“缺人脉关系”,67.65%的学生选择了“工作经验不足”,33.09%学生选择了“创业环境差”(见表5)。可见缺资金、无人脉、无经验依然是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

而对“创业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帮助为政府的政策和基金支持、学校的指导及创业信息。57.46%的同学认为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最重要,43.28%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指导和创业信息较重要。在所调查的对象中,51.84%的人认为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到创业企业实地考察,46.32%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讲授创业经验,27.57%的人选择“开设创业课程”。在课程开设方面,42.12%的同学认为开设人际沟通类课程对创业有较大帮助,认为营销类、风险评估类课程也占据重要地位的受访者分别占到40.96%、36.95%。经营非凡事业靠的不仅仅是智慧、聪明才智,也依赖于高超的社会沟通能力。这一方面说明各级政府在创业支持政策宣传和落地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校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教育的渴望,对积累创业经验的需要,突显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欠缺。

表5 对大学生创业障碍因素的认识

三、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认识较为积极;大学生创业的动机以成就、独立导向型为主导;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认同感较高,但理性思维下实施创业行为较为审慎;创业需要较高的综合素养;缺资金、无人脉、无经验依然是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对学校的帮扶需求较为突出,希望多提供创业经验教育和实践。基于此,笔者从学生-高校-政府3个维度就推进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要更新就业创业观念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才流动是一种社会共识。各有关部门、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摒弃限制发展的传统观念,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现代理念[4-6,9]。大学生能否毕业后顺利就业甚至创业,取决于他们的就业创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做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就是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专长、成长规划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寻求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把就业过程当成获取职业经验的重要历练,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合理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校应强化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首先,抓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逐渐使学生具备意志坚强、善合作、勇创新、耐挫折的心理品质,为成功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前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训练。把创业技能教育前移和所学专业的学习要求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相结合,引导学生尽早规划在校学习生活,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论坛和创业设计大赛,开展创业技能拓展训练,邀请创业大学生和创业研究专家作专题报告,引导其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思维,有意识地培育其包含沟通技巧、社会礼仪、创业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3,8]。第三,打造开放型的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充分整合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学校实习基地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利用产学研结合机制,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见习、实习实践、基层锻炼的机会,使教学、实习与创业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和实践,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政府要规范落实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当前所出台的创业政策缺乏系统性,且执行力较差,致使大学生还很难享受到真正的创业扶持。对此,需要完善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注重有关政策措施的配套衔接。对一些即将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要秉承连续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思想[6]。对已制定的创业政策要加强宣传,公诸于众,让大学生清晰了解,增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信心。建议有关部门将大学生创业路径的各关键环节与有关创业支持政策的辅导有机整合,研究制定出大学生的创业路线图,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便利。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涂洪樱子.农科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部属农业高校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3] 葛超,冯晨静,李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3):360-365.

[4] 雷卫平.略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8):41-42.

[5] 李娟.贵阳市大学生创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6] 郑炳章,田飞,张可,等.河北省有关大学生创业政策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90-91.

[7] 叶国爱.高校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基于中部地区某高校的调研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6):148-150.

[8] 伍星,曾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44-45.

[9] 卢振启,冯晨静,曹秀芬,等.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途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6):66-68.

猜你喜欢

大学生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快把我哥带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