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研究

2014-01-10张国华曲晓辉

会计之友 2014年3期
关键词:公允价值净资产

张国华+曲晓辉

【摘 要】 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应用后提高了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降低了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的调整额对净资产和净收益不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应用公允价值后,四个行业的价值相关性表现出一定差异;2007年的数据表现异常,其中新旧准则过渡期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导致的超常净收益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也说明以2007年数据为主进行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的结果可靠性不足。

【关键词】 公允价值; 价值相关性; 价格模型; 净资产; 净收益

一、引言

公允价值从其产生开始就颇具争议,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又险被指认为元凶,在经过了美国国会指定SEC进行的为期90天的调查之后,终于尘埃落定,恢复到了其原有的轨迹。然而对公允价值的争议和讨论并未就此停息,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应用及其后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不仅引起了政界及社会公众的关注,也吸引了大批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对其进行广泛、全面的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引入、抛弃、再应用的过程。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开始于1998年。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投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而后,由于发现很多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操纵,因此在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中又取消了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时隔五年,作为我国WTO承诺的一部分,2006年最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重新将公允价值计量引入并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从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在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中,有选择地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到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长期股权投资、债务重组、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年金基金等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业务,如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等允许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或公允价值计量。其中,较为全面应用公允价值并充分体现了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是金融工具准则,该准则规定企业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都应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和选择性地应用,既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全面趋同,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对价值相关的经济信息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特有环境下对公允价值的谨慎采用。

从国际上看,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差异,公允价值在各国的应用及其效果一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公允价值已成为会计国际趋同中的一个障碍(He,2009)。

从国内看,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尚未完全成熟,财政部《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表明公允价值已成为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其原因既包括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问题,也包括公允价值确定本身存在的问题①。更为严重的是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二年就遭遇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社会各界对公允价值产生的质疑,尤其是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采取的应急措施,使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后果更加扑朔迷离。此外,自公允价值在我国新准则中全面引入后,学术界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后果的研究成果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和公允价值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尤其是在国内外实务界和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褒贬不一和研究成果多样化的情况下,更有必要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公允价值应用后对我国财务报告产生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几个特殊行业,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四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从经验角度揭示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实际情况,并利用Ohlson(1995)的价格模型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公允价值应用后财务报告价值相关性的变化情况进行检验,实证性地分析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否提高了净资产(资产负债表)和净收益(损益表)的价值相关性,以及引入公允价值后不同行业间净资产和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以期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及今后会计国际趋同的对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研究文献回顾

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引进和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晚于国际会计学界。早期以规范研究为主,包括对公允价值的概念的探讨(如谢诗芬,2001;黄学敏,2004);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如葛家澍等,2006;常勋,2004;谢诗芬和戴子礼,2005;陈炳辉和任世弛,2005;王建成和胡振国,2007;裘宗舜和柯东昌,2007);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讨论(如黄世忠,1997;郝振平和赵小鹿,2010)以及对公允价值研究文献的综述(如陈劲松,2007;刘浩和孙铮,2008)等。随着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进入应用层次。如对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的理论探讨(如朱丹等,2010)、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披露及列报问题的研究(如龙艳、蒋葵,2011)以及对公允价值的改革问题的研究(如黄世忠,2010)。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公允价值在我国准则中的引入,研究者开始关注公允价值应用经济后果的实证分析,主要以盈余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为中心,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遗憾的是由于不同研究所选用的样本范围、样本数据的截取时间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了已有的研究成果结论各异。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具有价值相关性。如邓传洲(2005)检验了B股公司按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披露公允价值的股价反映,以及公允价值揭示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并发现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地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但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损失)具有较弱的增量解释能力,而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王建玲等(2008)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2007年金融保险行业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但对建筑房地产公司盈余的影响不显著,公允价值调整额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在上述两行业内均不显著;赵选民和王家品(2009)验证了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后净资产与净收益对股价具有正的价值相关性,相互之间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但公允价值调整额对净收益的增量价值相关性较弱,对净资产也没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王樾(2011)发现2007—2009年沪深两市披露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的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以及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对股价有显著影响,新会计准则中广泛采用的公允价值能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信息。胡奕明、刘奕均(2012)的研究表明股价能够反映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且在市场波动期比平稳期更显著。

另一些研究成果证实公允价值并未带来预期的价值相关性。如He等人(2009)对2006和2007年非金融公司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新准则的盈余质量低于旧准则的盈余质量,新准则采用的公允价值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朱凯等人(2009)在比较分析了会计准则改革前后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后发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没有显著提高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张先治、季侃(2012)的研究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尚未达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初衷,而可靠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国际上有学者将各国应用公允价值后所导致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各异的原因归结为各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即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会计信息质量差异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准则的质量、国家的立法和政治体制以及财务报告的激励因素等”(Soderstrom and Sun,2007)。如果排除国家差异和财务报告的激励因素,即假定同一国家内的不同企业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都是志愿的或强制的,则理论上可以推论,不同研究者对同一国家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应当是相同或相似的。然而,从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来看,基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有学者将这一结果归结为“市场有效性、企业规模、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程度、企业的财务状况、审计质量、信息成本和管理层意图等”(李世新和谢丽娜,2009)。即如果研究样本中同一国家的企业规模、企业财务状况、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审计质量、信息成本和管理层等因素不同,则必然会影响公允价值应用的价值相关性,从而产生不同研究者对应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的现象。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还发现,研究方法的不同、所选取的样本的代表性和选择样本数据的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也可能是产生不同研究结论的主要原因,如采用价格模型(如王建玲等,2008;赵选民和王佳品,2009;王樾,2011)的研究结论与采用市场价值模型(如He et al.,2009;刘峰等,2004)和盈余反应系数(朱凯等,2009)的研究结论是相反的。样本中包括金融企业(如邓传洲,2005;赵选民和王佳品,2009)和不包括金融企业(如漆江娜和罗佳,2009;He et al.,2009;朱凯等,2009)的研究结论是相反的。此外,已有研究中样本数据的截取时间也是不同的,如有的研究截取的是2006和2007年的数据(如赵选民和王家品,2009;欧阳爱平和徐俭,2009;He et al.,2009),有的研究截取的是2007年的数据,如(王建玲,2008;赵选民和王家品,2009)。由于新准则刚刚实施,新旧准则过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数据的调整,同时在新准则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人为干扰因素,加之市场不成熟、人员素质不高和业务不熟等导致的公允价值的计量误差,以此数据来判断公允价值的实施后果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鉴于上述原因,研究者认为如果将研究样本和分析模型相对固定下来,然后从动态的角度以较宽的窗口进行检验,即采用同样资本市场中相同样本公司不同年度的数据,就可以有效避免市场有效性、企业规模、企业的财务状况、审计质量、信息成本和管理层意图等因素的影响。如将公允价值应用的检验数据扩展到公允价值应用前两年(2005—2006)和后两年(2008—2009),同时单独检验公允价值应用的过渡年(2007年)以避免由于新旧准则过渡调整时所产生的噪音,则得到的研究结果将会更具说服力。

三、研究设计

为了从动态的角度检验公允价值实施后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本文将样本截取的时间设定为新准则实施前两年(2005—2006)、过渡期(2007)和新准则实施后两年(2008—2009)三个时间段。将过渡期(2007)的数据单独进行检验的目的在于避免由于过渡期按新准则进行调整所带来的数据波动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同时也可以验证已有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存在偏差;通过比较新准则实施前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变化,检验公允价值实施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有所提高;同时,研究还将新准则实施后应用公允价值的公司和未应用公允价值的公司分离出来,通过对这些公司截面数据价值相关性的检验,确保研究对象更具有针对性,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为了避免由于样本空间不同所产生的研究结果的差异,本文将样本的选择空间限定在数据截取期内持续存在的前述四个行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的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

(一)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决策有用的计量观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比历史成本计量更具有决策有用性。在完美和完全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界定清楚,只要披露公司所有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市值,就可以得到投资者所需要的企业价值的信息,利润等于经济收益(Beaver,1998)。以公允价值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全部价值相关的信息,损益表的价值信息成为多余,收益的实现与价值不相关(Barth and Landsman,1995)。奥尔森(Ohlson,1995)的净盈余理论为计量观提供了理论支持。费尔萨和奥尔森(Feltham and Ohlson,1995)的计价模型将公司的市场价值通过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变量表述出来,即公司的市场价值等于当前账面价值和未来超常盈余(商誉)的现值。在无偏会计(商誉为零,所有资产和负债均按公允价值计价)下,公司的价值就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账面净值。然而,现实世界中会计是有偏的,需要确定资产和负债的取得、退出和在用价值,如果存在估计误差和私有信息,则实现的收益具有潜在的价值相关性(Barth and Landsman,1995)。此时,公司的市场价值等于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未来超常盈余的现值之和,资产负债表无法反映企业的全部价值,利润表的信息含量得以体现,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具有价值相关性(Barth and Landsman,1995)。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刘玉廷,2007),其中有17项具体准则或多或少地应用了公允价值。有的具体准则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均采用了公允价值,如长期股权投资、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等;有的只是初始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如存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收入、政府补助、企业合并、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还有个别的只是在后续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如投资性房地产。依据决策有用的计量观的观点,如果这些准则在实务中都能充分地得以应用,有理由推断我国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将会得到提高。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将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的变动损益计入当期的损益表中;企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记入当期的资本公积。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对上市公司的损益和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并使上市公司利润表中确认的相关损益、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的价值更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实际情况。此外,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被认为是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该准则的实施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使会计信息更具价值相关性,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新准则的实施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新准则实施后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和损益表(净利润)的信息更具价值相关性。

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得以使资产负债表信息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公司的价值,我国新准则中大量地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2007年新准则实施后,资产负债表信息(净资产)将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理想条件下,以公允价值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全部价值相关的信息,损益表的价值信息成为多余,但现实条件下,由于公允价值的不完全应用以及在公允价值估值中误差的存在,使得损益表的信息含量得以体现,但其价值相关性已部分被资产负债表的信息所取代,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2007年新准则实施后,损益表(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将有所下降。

由于公允价值体现了现行经济情况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评价,公允价值的变更反映了经济情况变化对企业资产或负债所产生的影响(徐虹和林钟高,2008),其调整额使得净资产和净收益产生增量变动并更接近于企业财务报告时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的调整额应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本文提出假设:

H4: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的调整额对净收益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H5: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的调整额对净资产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此外,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全成熟、一些商品市场刚刚起步,由于市场有效性、企业规模、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程度、企业的财务状况、审计质量、信息成本和管理层意图等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应用后果(李世新和谢丽娜,2009),因此,不同产品间以及不同行业间还存在较大差异,公允价值在各行业间的应用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6:在本文所选取的典型行业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后果存在一定差异性。

(二)模型构建

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对价值相关性的检验大多采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由于同时应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的研究成果多产生歧义,为克服由于选用模型不同所产生的研究结果的差异,本文只采用国内外学者公认较为恰当的奥尔森(1995)的价格模型及其改进模型(Feltham and Ohlson,1995;1996;Ohlson,1999;Ohlson,2000)。价格模型将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表示为股票账面值(资产负债表信息)、剩余收益(损益表信息)和其他信息的线性组合,如公式(1)。

Pit=?茁0+?茁1BVPSit+?茁2NIPSit+?着it (1)

其中:Pit表示i公司t期末的股票价格。本研究选用年度报告报出时的股价,即4月底的股票收盘价格,以使股价能够充分反映年度报告的信息含量;BVPSit表示i公司第t期末产权的每股账面价值;NIPSit表示i公司第t期每股收益,本文选用每股净利润;?茁0表示模型中忽略的、均值不为零且与股价有关的信息;?着it为随机误差项,?茁1、?茁2为系数,其大小反映了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程度。

为进一步比较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对股价解释力的变化,本文采用Collins等人(1997)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将解释力分解为三个部分:(1)收益的增量解释力;(2)账面价值的增量解释力;(3)收益和账面价值的共同解释力。

Pit=?坠0+?坠1NIPSit+?着it (2)

Pit=?酌0+?酌1BVPSit+?着it (3)

公式(1)的决定系数调整后R2T减去公式(2)的决定系数调整后R22为账面价值的增量解释力R2 BV,公式(1)的决定系数调整后R2T减去公式(3)的决定系数调整后R23为收益的增量解释力R2 NI,决定系数R2T与R2 BV和R2 NI的差额为账面值和收益的共同解释力。

通过比较新准则应用前后和过渡期R2T及R2 BV,R2 NI的变化就可以检验出公允价值应用后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H1)、资产负债表的价值相关性(H2)和损益表的价值相关性(H3)。

为检验新准则实施后应用公允价值和未应用公允价值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差异,本文引入虚拟变量D,如公式(4)所示:

Pit=?茁0+D×?茁1BVPSit+D×?茁2NIPSit+?着it (4)

其中D=1代表采用公允价值的企业,D=0代表未采用公允价值的企业。通过检验应用公允价值公司和未应用公允价值公司的R2及?茁1、?茁2的变化也可以进一步验证公允价值应用后是否提高了净收益和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

为检验公允价值的增量价值相关性,本文采用类似于Barth(1994)所使用的方法,将公允价值应用后产权的账面价值分解为公允价值调整额和公允价值调整前的产权账面价值;将公允价值应用后的净利润分解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公允价值调整前净利润,得到价格模型的变形式公式(5)和公式(6)。

Pit=?茁0+?茁11BADBVPSit+?茁12FVADPSit+?茁2NIPSit+?着it

(5)

Pit=?茁0+?茁1BVPSit+?茁21BADNIPSit+?茁22PLFVCPSit+?着it

(6)

其中:BADBVPSit为i公司第t期末公允价值调整前的每股产权账面价值;FVADPSit为i公司第t期末每股产权的公允价值调整额;BADNIPSit为i公司第t期公允价值调整前每股净利润;PLFVCPSit为i公司第t期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通过检验?茁12和?茁22系数值及伴随概率,来验证公允价值的调整额对净资产和净收益是否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H4和H5)。

此外,为检验应用公允价值后净资产和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在不同行业间是否有差别,本文引入虚拟变量Dd,如公式(7)。

Pit= ?茁0 +?茁1BVPSit +?茁2NIPSit+■?茁1dDd× BVPSit+■?茁2dDd×NIPSit+?着it (7)

其中,D1=1时代表金融业,D2=D3=0;D2=1时代表房地产业,D1=D3=0;D3=1时代表采掘业,D1=D2=0;D1=D2=D3=0时,为农林牧渔业。

通过比较各行业净资产和净收益系数及伴随概率来检验公允价值在各行业间同时应用的价值相关性,即不同行业间应用公允价值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存在差异(H6)。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金融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为典型行业的原因在于根据2006年新准则的规定,公允价值在这些行业的应用可能会更为经常,尤其是在后续计量中的应用,而且,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三项会计准则具有显著的行业特征,对金融类企业影响较大,同时也适用于其他行业;生物资产准则主要针对农林牧渔业;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主要针对房地产业;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主要针对采掘业。因此,选取较为典型的行业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更加准确地探究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及其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根据研究设计,研究选取了2005年至2009年我国沪深两市的全部金融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的A股上市公司,共计895个样本。剔除信息不全、数据不连续(2005—2009年间没有连续交易)和ST的上市公司后,最后剩余580个符合标准的样本。年报数据的主要来源是清华金融研究数据库(THFD)和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CCER),同时从最股网、巨潮资讯网、看看年报网等采集了2007—2009年度全部样本公司的年报,在参考了数据库中样本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的同时,逐一查阅了年报数据中对应用公允价值项目的描述,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损益和所有者权益的影响金额,主要是利润表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和股东权益变动表上“计入股东权益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项目。此外,还包括了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务重组损益对当期利润影响的金额和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损益对当期利润影响的金额。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数据

1.公允价值在四个行业中的应用情况

为更准确掌握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笔者将四个行业的全部样本公司包括在本数据分析范围内,并对这些公司2007—2009年的年报内容逐一阅读和分析整理,得出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汇总如表1。

从总体看,2007—2009年新准则实施的3年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比例不到一半(45.91%),主要应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30.61%)、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23.48%)等金融工具中,在房地产业务中应用较少(2.44%),在生物资产和石油天然气中的应用为零。

从行业来看,金融业应用公允价值公司数的比例最高(73.91%),房地产业次之(43.14%),应用比例较低的是农林牧渔业(38.84%)和采掘业(36.45%)。从各年度的应用情况看,房地产和采掘业公司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呈稳中上升的趋势,而金融业和农林牧渔业公司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有一定的波动性,金融业应用公允价值的公司在2007年开始实施新准则时比例最高(80%),此后的两年中有所下降。上述数据表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上还相当有限,而且应用也有一定的波动性,其主要应用领域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等较为活跃的市场、可观察交易价格容易获得的项目,而对于市场尚不成熟(如农产品市场)或还没有形成公平交易市场(石油天然气市场)及不易取得可观察交易价格的项目,公允价值的应用为零(如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

2.样本公司描述

在所得到的全部895个样本中,剔除信息不全、数据不连续(2005—2009年间有连续交易)和ST的上市公司后,得到580个符合标准的样本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收益为负的样本公司)。其中,在新准则实施的2007—2009年间,金融业共有30个样本全部应用了公允价值;房地产业183个样本中有117个样本应用了公允价值;采掘业57个样本中有27个样本应用了公允价值;农林牧渔业78个样本中有45个样本应用了公允价值。

580个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和样本分年度描述性统计如表2和表3所示。

从总体看(表2),各样本的每股账面价、每股净收益和期末股价波动幅度较大,其中每股账面净值最高值为21.22,最低仅为0.69,每股净收益最高为5.32,最低为-3.40,股价最大值为119.00元,最小值为1.36元,与均值相差均较大。

从各年度情况来看(表3),样本公司在2005—2009年度期间每股净收益和每股账面净值的变化并不很大,以2007年为最高点。但各年度的股价波动较大,2005—2006年间股价有较大的上升幅度(每股从6.56元上升到16.6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7 —2008年间股价出现下跌(从每股18.83元跌至12.51元),至2009年又回弹(14.29元)。样本公司股价的变动与每股净收益和每股账面净值的变化基本吻合,同时反映出企业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2005年开始我国的股市出现牛市,至2007年达到最高峰,遭遇2008年金融风暴后,股价全面下跌,2009年出现反弹,而且,我国新准则自2007年开始实施,公允价值变动调整的金额也反映出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2007年公允价值调整额占账面净值的比例为3.73%,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收益的比例为3.23%;2008年金融风暴致使股市大幅下跌,公允价值调整额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为负值(-3.76%和-3.57%);2009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转为正值(3.6%和1.43%),但水平低于2007年。总体来看公允价值的调整额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账面净值及净收益的比例较小,最高为3.73%,由此及前面所得到的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来判断,目前公允价值的变动和调整金额不会对投资者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一状况从各个行业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及已应用公允价值的公司的公允价值调整金额和变动损益占账面净值和净收益的比例的情况上(如表4)也可以得到进一步证实。

由表4可以发现,各行业已应用公允价值的公司中,其公允价值的调整金额所占净资产和净收益的比例从总体来看并不高。从各年度来看,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一年(2007年)最高,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导致股价下跌,除采掘业以外,各行业公允价值的调整金额均为负值,采掘业公允价值调整额为正的主要原因是中石化债转股产生的高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排除2008年金融危机,各行业在上述比例的变动中金融业和采掘业呈下降趋势,房地产业呈上升趋势(2007年为5.14%,2009年为5.45%),而农林牧渔业的公允价值调整所占净资产的比例有所下降(2007年0.88%,2009年0.37%),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收益的比例有所上升(2007年0.46%,2009年2.42%)。从三年合计的情况来看,四个行业中虽然金融业公司应用公允价值的比例最高,但公允价值的调整额在净资产和净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最高的,房地产业为最高,其次才是金融业。

3.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价格模型中各变量的相关系数检验如表5。

从表5可知,每股账面净值和调整前每股账面净值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52204),每股净收益和调整前每股净收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94841)。其余变量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7,说明共线性问题不会影响本研究的回归结果。

(二)价格模型回归结果

1.2006年新准则实施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公允价值应用前(2005—2006年)、应用后(2008—2009年)和过渡期(2007年)净收益和净资产对股价的截面回归结果如表6。

由表6可以观察到,排除2007年,新准则实施后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T(0.3786)比新准则实施前有所升高(0.3225),而且账面净值和净收益对股价的联合解释能力也有所提高,从新准则实施前的0.1826 (0.3225-0.0197-0.1202)提高大于新准则实施后的0.2457(0.3786-0.0462-0.0867),提高了6.31个百分点,从而可以验证H1。2007年的回归方程的R2T有所下降(0.2057),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一是2007年为新旧准则的调整年度,数据的调整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降低;二是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股票的流动性会影响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检验结果(Chen et al,2001),从而导致当年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降低。

与新准则实施前相比,净资产的增量价值相关性R2 BV表现出增加的趋势,新准则实施前R2 BV为0.0197,实施后为0.0462,增加了一倍多,而且公式(1)的回归结果也表明每股账面值的系数?茁1有所提高(实施前为1.0992,实施后为1.1887),从而验证了H2;而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R2NI则略有下降的趋势,新准则实施前R2NI为0.1202,实施后为0.0867,下降了3.35个百分点。公式(1)的回归结果也表明每股净收益的回归系数?茁2在新准则实施前后也略有下降(分别为7.3849和7.2489),从而验证了H3。2007年表现出的异常现象可解释为新准则实施过渡期进行的账面调整所产生的噪音。由于2007年我国的证券市场处于牛市,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会产生较大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这一增值计入损益表后,提高了每股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这一点从表3的样本分年度描述中也可以得到证实。2007年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0.0169,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股价下跌,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为负值(-0.159),2009年恢复为正值(0.0061)但远低于2007年的数值。而计入到净资产的每股公允价值调整额在2008年出现负值外,2007和2009年基本保持稳定。

为进一步验证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笔者利用公式(4)进一步检验应用公允价值公司和未应用公允价值的公司在实施新准则后价值相关性的变动情况,如表7。

由表7可以发现已应用公允价值公司的价值相关性在新准则实施后有显著提高,调整后R2从新准则实施前的0.165提高到新准则实施后的0.3379,而且账面净值和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在新准则实施后均有所提高(账面净值/净收益的相关系数由新准则实施前的1.0476/5.9478提高到新准则实施后的1.2288/6.8313),从而再次验证了H2,但与H3存在矛盾,说明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尚未被增加的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所取代;而未应用公允价值的公司的价值相关性在新准则实施后有所下降,调整后R2从新准则实施前的0.6693下降到新准则实施后的0.4487,其账面净值的价值相关性在新准则实施后有所提高(0.8167,1.1771),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在新准则实施后有所降低(9.9009,7.7281)。进一步的分析表明2007—2009年未应用公允价值的公司主要是房地产业(66个样本),其次是农林牧渔业(33个样本)和采掘业(30个样本)。2007年数据同样表现异常,应用公允价值公司和未应用公允价值公司账面净值的价值相关性均不显著,未应用公允价值公司的净收益和净资产对股价的解释力要高于应用公允价值的公司,但应用公允价值公司的净收益对股价的解释力高于未应用公允价值的公司。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2007年新准则的实施和账项调整所带来的数据异常,以及资本市场的过度反应(谭洪涛等,2011)。

2.公允价值应用对不同行业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为进一步考察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不同行业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笔者利用公式(4)对应用公允价值公司和未应用公允价值公司的价值相关性变化进行了分行业的回归分析,如表8所示;利用公式(1)对所选四个行业新准则实施前后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分行业回归分析,如表9所示;利用公式(5)对公允价值应用前后四个行业的价值相关性的差异及变化进行了回归分析,如表10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准则应用前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从总体上得到了提高,如表10所示,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调整后R2从新准则实施前的0.3819提高到实施后的0.5068,账面净值的价值相关性也有所提高,但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有下降趋势,并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新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提高主要是账面净值价值相关性的提高所带来的,这一结论从表9的回归结果中也可以得到验证。同时各行业的价值相关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新准则实施前以金融业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为最高(相关系数为3.3689),采掘业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为最高(8.9665);新准则实施后采掘业账面净值的价值相关性变为最高(3.7708),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不显著。表9揭示出采掘业的价值相关性在新准则实施后出现下降的异常现象,调整后R2T从0.4232下降到0.1967。

通过对四个行业应用公允价值和未应用公允价值的公司的回归分析(如表8)发现:应用公允价值公司的R2T在新准则实施后均有提高,而未应用公允价值公司的R2T在新准则实施后除农林牧渔业外均有所降低。上述结果再一次验证了前文检验的结果,新准则的实施及公允价值的应用会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再次肯定性地验证了H1,并验证了H6。

3.公允价值调整额对净收益、净资产增量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根据公式(5)和公式(6),公允价值调整额的价值相关性如表11和表12。

通过表11和表12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应用后(2008—2009年)的调整后R2要高于过渡期(2007年)的调整后R2。过渡期只有净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其余变量包括每股公允价值调整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每股账面净值都不具有价值相关性(概率均远高于0.05)。公允价值应用后期(2008—2009年)账面净值和净收益都表现出价值相关性,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净收益不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调整额对账面净值在显著性水平0.05下也不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但在显著性水平0.1下具有较弱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上述实证结果否定了H4,也否定了H5。

4.稳健性测试

为进一步检验上述研究成果的稳健性,笔者以3月末的股价替代了4月末股价重新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得出了与上述结论完全相似的结果。同时为检验公允价值调整额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对净资产和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联合产生的影响,将公式(5)和公式(6)合并起来(如公式8)重新进行了检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Pit=?茁0+?茁11BADBVPSit+?茁12FVADPSit+?茁21BADNIPSit+

?茁22PLFVCPSit+?着it (8)

五、结论

第一,公允价值作为一项颇有争议的会计准则,虽然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已经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实务中公允价值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当企业有可供选择的计量方法时,历史成本仍然是企业使用计量方法的主流。

第二,新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从总体上得到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大。

第三,企业应用公允价值后,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得到提高,而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有所降低,但提高和降低的幅度不大,而且从对股价的影响来看,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仍远远高于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一方面该研究成果证实了现实世界中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具有价值相关性(Barth and Landsman,1995),说明公允价值的应用增加了资产负债表的价值相关性,并降低了损益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现实中由于公允价值的有限应用,损益表仍具有很高的价值相关性。

第四,公允价值的调整额对净资产和净收益都不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有限应用,公允价值的调整额所占净资产和净收益的比例相对很小,对净资产和净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影响甚微,从而表现出其调整额不具增量价值相关性。

第五,不同行业间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还存在一定差异,公允价值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行业间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差异,这与行业特点和我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还应充分考虑到经济和行业的特点作出正确的抉择。

第六,同公允价值应用前和应用后的数据相比较,过渡期2007年的数据表现出较大的异常,尤其是异常高的净收益,说明由于过渡期新旧准则转换的调整应对企业当年的财务报告数据产生了较大的干扰,因此,将研究的窗口放大,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其对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经验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并从动态角度验证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经济后果。从总体看,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程度并不高,这一状况既同我国相关市场的活跃程度、市场报价机制有关,同时也同企业管理者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的利弊权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张敏等,2011;李英等,2012)和人们倾向于习惯的心理作用有关。因此,今后的研究还需要更多关注公允价值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人们对新事物的心理接受程度,从历史成本的谨慎性和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两个方面权衡利弊,并为公允价值应用制定出更具操作性、更为详尽的实施细则和指南,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同时,更符合我国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Barth M E. Fair value accounting: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 (69):1-25.

[2] Barth M E and Landsman W R. Fundamental Issues Related to Using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Financial Repor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1995(9): 97-107.

[3] Beaver W H. Financial Reporting: An Accounting Revolution [M]. Prentice Hall Inc,1998.

[4] Chen C J P, Chen S M, Su X J. I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value-relevant in the emerging Chinese stock marke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 Taxation [J].2001(10): 1-22.

[5] Collins D W, Maydew E L & Weiss I S. Changes in the value-relevance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4):39-67.

[6] Feltham G A & Ohlson J A.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of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5(11): 689-731.

[7] Feltham G A and Ohlson J A. Uncertainty Res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Depreciation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6,34(2): 209-234

[8] He X J,Wong TJ and Young D Q. Challeng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Fair Value Accounting in Emerging Markets: Evidence from IFRS Adoption in China[J]. Working paper,2009.

[9] Ohlson J. On Transitory Earnings.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J].1999(16):145-162.

[10] Ohlson J. Earnings Book Values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2): 661-687.

[11] Ohlson J. 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The Problems.Working Paper[J].New York University,2000.

[12] Soderstrom N and Sun K J. IFRS Adoption and Accounting Quality: A Review[J].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7,16(4): 675-702.

[13] 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4(1):3-4.

[14] 陈炳辉,任世弛.关于公允价值计价基础的思考[J]. 会计之友,2005,11(A):6-7.

[15] 陈劲松,曾勇,刘晓王.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 财会通讯,2007(8):60-62.

[16] 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 会计研究,2005(10):55-62.

[17]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7-14.

[18] 郝振平,赵小鹿.公允价值会计涉及的三个层次基本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10(10):12-18.

[19] 胡奕明,刘奕均.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J].会计研究,2012(6):12-18.

[20]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 会计研究,1997(12):1-4.

[21] 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6):13-19.

[22] 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6):17-21.

[23] 李世新,谢丽娜.公允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09(1):49-51.

[24] 李英,邹燕,蒋舟.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运用的动因探索——基于问卷调查与因子分析[J].会计研究,2012(2):28-36.

[25] 刘峰,吴风,钟瑞庆.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吗?——来自中国股市的初步证据[J].会计研究,2004(5):8-19.

[26] 刘浩,孙铮.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J].财经研究,2008,34(1):83-93.

[27] 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 会计研究,2007(3):2-8.

[28] 龙艳,蒋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披露及列报——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1(1):14-15.

[29] 欧阳爱平,徐俭.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相关性质量分析——沪市A股2007年报数据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7-81.

[30] 漆江娜,罗佳.会计准则变迁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1993—2007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9(5):103-109.

[31] 裘宗舜,柯东昌.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国际进展及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7(21):45-48.

[32] 谭洪涛,蔡利,蔡春.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1(7):130-143.

[33] 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5):10-16.

[34] 王建玲,宋林,张学良.公允价值计量能提高公司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吗——来自金融保险、建筑及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8(6):104-109.

[35] 王樾.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应用的经济后果分析——基于新准则公允价值视角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011(1):84-90.

[36] 谢诗芬,戴子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5(5):12-17.

[37] 谢诗芬.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辨析[J].财经论丛, 2001(1):59-62.

[38] 徐虹,林钟高.公允价值的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4):70-75.

[39] 赵选民,王家品.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9(2):120-123.

[40] 朱凯,赵旭颖,孙红.会计准则改革、信息准确度与价值相关性——基于中国会计准则改革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2009(4):47-54.

[41] 朱丹,刘星,李世新.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从经济分析视角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0(6):84-96.

[42] 张敏,简建辉,张雯,等.公允价值应用:现状问题前景——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1(4):23-27.

[43] 张先治,季侃.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价值相关性——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12(6):41-48.

[26] 刘浩,孙铮.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J].财经研究,2008,34(1):83-93.

[27] 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 会计研究,2007(3):2-8.

[28] 龙艳,蒋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披露及列报——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1(1):14-15.

[29] 欧阳爱平,徐俭.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相关性质量分析——沪市A股2007年报数据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7-81.

[30] 漆江娜,罗佳.会计准则变迁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1993—2007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9(5):103-109.

[31] 裘宗舜,柯东昌.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国际进展及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7(21):45-48.

[32] 谭洪涛,蔡利,蔡春.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1(7):130-143.

[33] 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5):10-16.

[34] 王建玲,宋林,张学良.公允价值计量能提高公司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吗——来自金融保险、建筑及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8(6):104-109.

[35] 王樾.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应用的经济后果分析——基于新准则公允价值视角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011(1):84-90.

[36] 谢诗芬,戴子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5(5):12-17.

[37] 谢诗芬.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辨析[J].财经论丛, 2001(1):59-62.

[38] 徐虹,林钟高.公允价值的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4):70-75.

[39] 赵选民,王家品.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9(2):120-123.

[40] 朱凯,赵旭颖,孙红.会计准则改革、信息准确度与价值相关性——基于中国会计准则改革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2009(4):47-54.

[41] 朱丹,刘星,李世新.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从经济分析视角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0(6):84-96.

[42] 张敏,简建辉,张雯,等.公允价值应用:现状问题前景——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1(4):23-27.

[43] 张先治,季侃.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价值相关性——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12(6):41-48.

[26] 刘浩,孙铮.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J].财经研究,2008,34(1):83-93.

[27] 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 会计研究,2007(3):2-8.

[28] 龙艳,蒋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披露及列报——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1(1):14-15.

[29] 欧阳爱平,徐俭.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相关性质量分析——沪市A股2007年报数据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7-81.

[30] 漆江娜,罗佳.会计准则变迁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1993—2007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9(5):103-109.

[31] 裘宗舜,柯东昌.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国际进展及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7(21):45-48.

[32] 谭洪涛,蔡利,蔡春.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1(7):130-143.

[33] 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5):10-16.

[34] 王建玲,宋林,张学良.公允价值计量能提高公司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吗——来自金融保险、建筑及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8(6):104-109.

[35] 王樾.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应用的经济后果分析——基于新准则公允价值视角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011(1):84-90.

[36] 谢诗芬,戴子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5(5):12-17.

[37] 谢诗芬.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辨析[J].财经论丛, 2001(1):59-62.

[38] 徐虹,林钟高.公允价值的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4):70-75.

[39] 赵选民,王家品.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9(2):120-123.

[40] 朱凯,赵旭颖,孙红.会计准则改革、信息准确度与价值相关性——基于中国会计准则改革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2009(4):47-54.

[41] 朱丹,刘星,李世新.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从经济分析视角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0(6):84-96.

[42] 张敏,简建辉,张雯,等.公允价值应用:现状问题前景——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1(4):23-27.

[43] 张先治,季侃.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价值相关性——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12(6):41-48.

猜你喜欢

公允价值净资产
以净资产为主导的绩效考核机制创新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
负商誉与公允价值
浅谈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关于公允价值本质与特性的探析
哪些城市亿万富翁最多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
控制NBA的十大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