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素质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
2014-01-06尹建香
尹建香
【摘 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公民道德素质出现滑坡现象,市场经济的弊端、法制不健全、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等都是造成道德滑坡的原因。这与我国政治文化的构建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道德素质;政治文化;构建
政治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中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的“文明”就是要求我们做好文化建设,而政治文化能否搞好不仅关系到文化建设还涉及到政治建设。道德素质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公民道德素质不仅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而且也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背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公民道德素质是否滑坡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不过一些不好的现象我们还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看到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时仅仅只是做出一些简单的评价,其实在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是这个社会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所暴露的弊端。
一、公民道德素质下降的表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逐渐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体的利益被摆在第一位,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与集体利益,那个时代强调的是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融合以及个人之间在利益上的一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不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转变必然带来意识形态上的转变。市场经济促使下形成的利益源泉的多样化,人们利益意识的觉醒,导致人们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优先的地位来考虑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个人积极性极大的发展,我国经济也开始迅速腾飞。但是个人利益的膨胀必然导致人们价值取向上的失衡。人们一味向钱看,任何事情都要通过“钱”来解决。为了“钱”,人们丧失了人性中最基本的良心,房地产开发商在建筑施工中偷工减料,出现“楼歪歪”;食品质量安全不断引发人们担忧,人们不时发出感慨,现在到底还有什么可以放心吃的;为了获得所谓的医疗赔偿,不惜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往车上撞,不分青红皂白,救人者反成害人者等等,这一系列让人悲愤的现象已不是少数。如果说人们价值取向上向“钱”看是人们价值观的失衡,而人情冷漠、见死不救那就是人们心灵的扭曲。“小悦悦”事件、长江里打捞尸体收钱事件等,不禁让人们气愤更让人们寒心。这一系列被媒体曝光的事件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其实可想而知在没有被新闻挖掘的平常的生活中又有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不能再一味高调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没有弊端的,我们应该正视社会现实,反思我国社会发展到底在哪出现了病因。
二、导致公民道德素质下降的原因
公民道德素质的下降无疑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有关,国家政策、体制的改变势必会影响公民的意识形态。
(一)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弊端,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下,国家的资源由市场进行最基础的配置,减少了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统一分配和控制,原来的以国家垄断几乎全部资源的资源分配体制为资源拥有多元化的体制所取代,社会已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与国家相并列的提供资源和机会的源泉。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人们在利益关系上与国家的关系开始发生转变,人们可以直接通过社会获得所需的资源,从而对国家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促使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的利益单元迅速地从国家和集体缩小到社会最
小单位—家庭和个人,使得原来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整体联系迅速地崩解为无数个小碎片,这就是利益单元的个体化”。 利益单元的个体化,使人们之间在利益追求的目标和内容方面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人们渴望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激发了人们积极的主观能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无限膨胀的个人利益与价值观相结合,在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与法律约束下,政治、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同步,不能发挥很好的引导作用,导致人们价值取向的失衡。
(二)法制不健全,没有体现公平正义,人们对此失去信心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也意味着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我国从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出台到1992年宪法,虽然历经多次修改,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制建设不完善,法律执行力度不大,更主要的是没有真正体现法律所代表的公平正义。由于我国受传统的人治思想影响很大,在现阶段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法制建设当中,这就有违法律所代表的公平正义。今天人们所表现出的人情冷漠,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人们缺少法律意识,而是人们知道即便是拿起法律武器也很难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法律都不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人们只有选择漠视,以求自保。因此,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也是导致人们道德素质滑坡的重要原因。
(三)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侵蚀了我国公民的思想意识
在西方思想文化中,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民主思想,它强调个人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的价值观。虽然在反对封建制度和神权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斗争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这种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充分暴露出虚伪性和欺骗性。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价值高于集体价值,把个人的一切凌驾于他人、社会、国家之上,因而对社会、国家的危害是很大的,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所强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是相矛盾的。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为了达到追求私人的名利、权欲和物质享受,就会不择手段损害集体、国家的利益,最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生目的被对金钱的探求所充斥,一切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可以买卖。因此,有钱就有了一切,金钱的多寡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于是拜金主义就成了社会通行的价值导向。尽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是不可逾越的经济形态,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滋生的土壤仍然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拜金主义思想产生的客观因素也是不可回避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也势必会影响我国公民的思想意识,从而导致道德素质的下降。
三、反思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
公民道德素质的滑坡如果不加以遏止势必会给整个社会秩序带来紊乱。当权者应该反思我国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不断取得成就的同时为什么公民的道德素质却呈下降趋势,我国在不断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现存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制度是否得到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巨变,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等等,对于这一系列变化,人们是否适应和接受与这一变化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当政治系统成员对原先所信仰的政治目标、社会理想、价值标准、行为准则等产生怀疑,当原先相当一致的政治价值取向发生改变甚至被抛弃时,人们对政治问题感到疑惑,这往往对社会共识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缺乏基本的共识,政治系统也将出现不稳定状态。” 所以我们在注重寻找导致公民道德素质滑坡的微观原因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整个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系统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乃至群体政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在美国《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体系》一文,率先提出“政治文化”这个概念,用来表示政治的价值取向模式,至此政治文化在政治学中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对于政治文化的内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发表了不同的看法,阿尔蒙德提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所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卢西安·派(下转第221页)(上接第222页)伊等认为:政治文化是由赋予政治过程以秩序和形式的特殊取向所组成。政治文化为政治领域提供结构和意义。 大部分西方学者把政治文化界定为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并突出“取向”这一内涵。国内学者对政治文化的界定大致有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种界定主要受美国学者的影响,把政治文化基本上视为“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 ;第二种界定在借鉴西方学者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参考了前苏联学者的观点和文化研究的一般理论,认为政治文化的构成除了政治心理的内容,还包括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把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意识称作“软模式”,把政治制度称作“硬模式” ;第三种界定认为政治文化除了心理层面,必须包括政治思想,在结构上分别表现为政治意识形态层次、政治价值评价层次和政治心理层次。 在陈振明主编的《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中,给政治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政治文化属于主观意识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准则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 这一定义从政治思想层次、政治心理层次和政治价值取向层次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政治文化的定义。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李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文化发展路径探析》【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