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的转变

2014-01-06路娜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思想政治教育

路娜

【摘 要】传统社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更多强调社会外在的要求和控制,重视培养合乎社会—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的的个体,忽视人的个性,淡化人的主体性;社会转型期多发的现实矛盾和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呼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要求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实实在在的个人出发,重视个人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最终达到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迅速变化的社会要求日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工具性价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外部约束,对人们行为规范的要求与控制,淡化人们对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即人们对自我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求与控诉,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悖反,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脱离了现实的个人。在传统的以外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是合理并且相当有效的,但在矛盾多发的社会转型期,片面注重外在的要求与控制就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片面性。

社会转型期不同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是一个社会问题多发的时期。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利益分割就会受到挑战。比如人们对于“君子重义,小人重利”的传统义利观的改变,对现实社会中经济交往中诚实守信的观念的加强,对平等与自由这对生来就是天敌的观念的权衡。尤其是利益重新分配和调整的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资源的分布,政策优待的区分,人民群众与政府的矛盾多发,甚至与激烈的群体冲突也时有发生,比如“乌坎事件”等。人们的思想问题解决不好,社会秩序就会受到干扰,严重的话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激化阶层矛盾,严重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的改变,可以有效解决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问题,使人们的行为与社会转型相适应,从而有效避免社会动荡,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两种视角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

在和平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统治阶级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工具,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稳定的确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革命和抗战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也为革命火种的延续和发动人民群众等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这种“社会需要论”的研究角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实体地位得以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也得到承认。但“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并不足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存在提供最后的支撑。”[1]这种研究角度无法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存在,不能显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意蕴和本质内涵。人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的事情,是社会的事情,是为社会需要服务,为了社会需要培养人,与个人无关,甚至与人们的利益需要相悖。这种工具性的研究价值无法适应社会转型期的时代需要,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就是以“现实的人”为研究的出发点,关注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和自身进一步发展,为人的素质提升和价值实现提供条件。在教育内容的设定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教育目标的确定上,坚持理想性和大众性相结合的原则,“四有”公民是基本目标;在教育主客体关系上,充分尊重和提升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上坚持动态可控的原则等等。

二、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转变的必要性

(一)时代使命的变迁。

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就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是现实之要求。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当时国内外的客观环境,仍然坚持以社会需要为本,也是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30多年以来,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国际环境虽然小冲突不断,但总体来说还是相对和平的,各国仍然以发展本国经济安全和创造就业为国家的主要任务。跨国公司和一些地区性的经济组织使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加依赖彼此。因此,以为统治阶级服务和国内局势紧张为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也就随之淡化。相反,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价值观念、主题思想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处在巨大的波动时期,人们的主体意识觉醒,精神需要提升,自我实现的需要日益强烈。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目的性价值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重新回归。

(二)精神危机和认同危机的普遍蔓延。

精神危机和认同危机是人与自身关系错乱的并发症。尼采一句“上帝死了”的宣布,在表达权威和信仰坍塌之余,也道出了人的价值理念崩溃的精神迷茫。现今社会转型期,日新月异的科技决定着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消除了人的批判性,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直接压抑着人欲望的满足。“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了,在“上帝”被人杀死后,人类面临两种情绪:陷入迷茫和为所欲为。人类不断杀死了自己的精神支柱,科技占领了“上帝”的位置。可是肆虐的科技又给人带来特定的困境,于是人们心目中新的“上帝”也死了,于是人类陷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来受身份、血缘、地域限制的狭隘的交往关系被打破,“单位制”的意识趋于淡化。但是,随着个人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现实生活中又出现了“我是谁”的困惑,当前人们经常体验到自我身份感的丧失,对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的迷茫,这就是认同危机的出现。认同危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自我”的危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人的自我感、内在深度感形成的危机;另一方面是针对人与他者、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价值感、意义感和地位感而形成的危机。

(三)人的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人的价值问题是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解决的是“人为什么活着”的终极目标,这个问题考虑不清楚,人的生活和发展是会出现大问题的。因此,实现人的价值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个体性价值归宿就是为人的价值实现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其根本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对于自己本质的全面而真正的占有。”[2]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核心,确立“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人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其价值彰显。

总之,社会转型期各个阶层的矛盾多发,人们的价值趋向多元,解决好人们的价值问题和利益分配的问题是新旧体制机制转换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社会结构的变革,如果仍然坚守着原来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不有所改变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其应有之义,丧失本有的地位和价值。

三、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转变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由工具性价值向目的性价值的转变,由此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变、途径的转变、载体的转变以及实施机制的转变等等。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变。因为教育内容只“反映和代表了某一方面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资源,而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也不能反映所有群体的价值。”[3]特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特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革命内容群众运动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比较紧张,国家领导人的错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左倾的错误思想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改革开放的形势所决定的。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利益、阶层的重新分配,人们的思想出现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将实实在在的个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立足点。实现人与人之间和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和谐、城乡二元结构的和谐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是社会转型期我们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首要依据,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和目标决定的。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一味培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个体,缺乏对个人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方面的关注,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脱节,进而会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抗情绪,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国家政府或教育的责任或任务,与个人无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能够迎合人们对精神上的更高层面的追求,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时期公民。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识字率也较低,所以采取一些热闹、吸引眼球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写标语、大海报、唱歌演戏等都是比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然而,社会转型期,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再用一些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显得有些单薄了,并且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无形的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难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长期以来,“工具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你说我听”、“我压你服”、“我点你通”的单项强制压服的方式,教育者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主角地位,硬性灌输。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注重教育方法的转变,提高受教育者也是有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思想观念,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自己的主观意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是指通过何种途径最使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建立了比较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主要是学校上课的形式、讲座的形式,以大运动的形式或明显的外在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经济活动上升为人们最主要的活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和人们对理论文化的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得到较高程度的发展。但是专门化、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节奏,也不符合人们追求新鲜、刺激事物的猎奇心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改变迫在眉睫。然而惯性的思维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维仍然作祟,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转变的道路依旧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2006:307

[2]刘星昊、郑永安、卓高生: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J] .2011

[3][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 2003:47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思想政治教育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社会转型期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社会转型期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双城记》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