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媒体,促进学风建设
2014-01-06刘卓曾芷兰赵春先
刘卓 曾芷兰 赵春先
【摘 要】学风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重中之重,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已经严重的破坏良好的学习风气的建设。隔离手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利用好手机这一新媒体促进学风建设同样是一种创新且有实验意义的举措。
【关键词】学风建设;大学生;手机;新媒体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培养合格人才。决定人才质量的原因归根结底依赖于学校的办学之风,体现在学校的学习风气、教学风气、学术风气。因此,学风建设检验高等院校能否培育人才的最重要的条件。加强学风建设,不仅依赖与于理念的重视,制度的完善,更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思路,采取更贴合学生实际的人性化举措。
大学生是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思维能力,能够客观冷静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成年人。每个正常的、普通的大学生无论是在年龄、体质、思维各方面都已经经历了成长阶段,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丰富的学习经验和少量社会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学风建设应着力培育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引导为主,管理为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和移动技术结合的产品已为大众广为接受,人们可以轻松使用数字移动平台从事各种工作、学习、娱乐、生活等活动。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网民中19-29岁人群比例增长为30.4%,而我国该年龄段整体人口总数上升,推导出这一人群手机网民数字在不断扩大,普及速度加快。可见互联网对于年轻人的渗透进一步加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对于手机的依赖俨然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手机把大学生们从校园中,图书馆里,甚至课堂上拖回寝室里。在教室中,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课桌下玩手机屡见不鲜。许多心理学家直接将这样的现象称为类似强迫症似的“手机成瘾”,并认为这是21世纪非药物性成瘾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显然,大学生“患者”众多。这一现象已经严重的破坏良好学习风气的建设,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南京一大学近日开始学风建设月,一学生干部产生在学习时间内将手机“隔绝”的想法,于是对班级同学发起第一次手机暂存箱活动,在上课前10分钟,班委将准备好的储物箱放至讲台,让同学们自愿将手机放入其中,班委收集完之后,将暂存箱放在空位上,由全班同学看管。自此之后,周一至周五,在各自班级早晚自习(早自习7:00-7:30,晚自习19:00-21:00)及上课时段(8:20-16:50)进行“手机暂存”活动。取得了很好效果,不少同学表示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了,听课更认真。“课堂纪律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契约”。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表示,进入学校之后,学生与学校之间就形成一种社会契约,学生应该遵守“不玩手机认真听课”等的课堂纪律。当然,在课堂之外,学生可以享受“上网自由”。
将手机暂存显然是一种创新的措施,同时,有没有可能利用手机来促进学风建设,对于这样想法,湖南大学化工学院学生会进行了实验性的尝试。11月开始,学生会以班级为单位收集同学微信号,加微信好友后,每天集中时间发送趣味化学、重大时事、实用指南抑或活动宣传等不同内容,同时每日一歌(励志歌曲)为每天固定项目。这样的“接地气”的方式很受同学欢迎,大二的孙同学表示,每天一打开微信看到一些学习知识,或者报告信息,听者推荐的励志歌曲,感觉大学生活很充实美好,学习的劲头也更大了。微信平台的建设还在起步与摸索阶段,学生会宣传部长介绍说,先在本科群体里推广,时机成熟,将受众人群发展到全院。
线上的微信平台同样需要线下活动的支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培育广大学生的爱校情感和人文精神:举办报告会、知识讲座、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倡导科技创新,开展学术论坛活动;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实践能力。这一系列传统的学风建设举措在新媒体的运用与配合下更显生命力。
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为例,产生的问题是新技术带来的弊端,如果方向思维,利用好这一媒介对于学风的建设同样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更贴合学生生活方式与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习风气的建设。举措不是一成不变的,唯有创新思维,多管齐下,更人性化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