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联理论解读有意沉默
2014-01-04孙丽丽
孙丽丽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4)
有意沉默在实际会话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作为非语言的会话策略,有意沉默可以用来表达会话人的多种态度或情感,如不同意、默认、置之不理等。沉默并非为话语的缺失,相反是表达思想的另一种话论方式,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意义。有意沉默到底具有怎样的语用意义?听话人又如何理解有意沉默的意义?本文基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对英汉会话语段中的有意沉默进行认知语用分析,以期对有意沉默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避免交际失误的发生。
一、有意沉默
沉默作为典型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在日常会话中占居不缺忽视的位置,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是交际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表面上沉默的出现中断了交际,然而实际上沉默是交际的延续,而且保持着交际双方之间的联系[3]。
从语用学角度看,沉默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同时也传递着特定的社会内涵以及文化内涵[4]。作为自然会话的特征之一,沉默不仅是会话内容的组成成分,而且是话语建构的一种方式[5],沉默的语用解读是理解会话意义的桥梁。
Kurzon根据交际中沉默的特点将之划分为会话沉默(conversational silence)、主题沉默(thematic silence)、文本沉默(textual silence)和情景沉默(situational silence)4个大类[6]。此外,Kurzon认为会话沉默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其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出现的无语状态是无意沉默(unintentional silence),表现了沉默者无法说话的状态[7]。贾建军也指出无意沉默与言语生成机制相关,是生成话语的客观需要和副产品,而非沉默者故意而为[3]。
反之,若沉默者故意采用沉默的方式作为会话策略,从而表明他不能说或不愿意说的态度,这种沉默即为有意沉默(intentional silence)。沉默者之所以采取有意沉默可能是出于个人自身的某种原因,如害怕而不敢言,愤怒而不想说,或缺乏相关知识储备而不知如何说等。此外,外在的原因也会使人选择有意沉默,比如社会习俗、宗教约束或文化规范等,例如出于对面子问题的考虑可能会抑制人们讲话的冲动,从而使人们选择有意沉默[6]。
二、对有意沉默的语用理解
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且话语的关联性是语言交际的基础[7]。他们提出了关联理论,来解释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在此过程中,语言是交际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语言的作用是制约信息处理所需要的各种语境,而不是传递信息。Sperber和Wilson根据人类认知的特点,指出认知通常力求以最低程度的心理投入,去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7]。所以,理解话语时,听话者更加关注关联性大的话语,且更愿意在最大的关联语境中对话语进行处理,并建构与这些话语有充分关联的心理表征。
(一)有意沉默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以解释整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为使命,其中既包括显性的交际也包括隐性的交际,即该理论不但适用于“所说的”,还适用于“所隐含的”[8]。“所说的”提供的是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而“所隐含的”提供的是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交际者生成一定的刺激(如话语),目的就是让听话者明白或更加明白一系列的设想[9],这就是信息意图,即提供交际内容的意图,是话语的自然意义或字面意义,与话语的明示行为紧密相关,为听话者的认知推理过程提供参考与依据。然而交际意图作为话语的另外一层意义,与听话者话语理解时的推理过程相关[10]。交际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听话者是否理解说话者的语言意义,而在于能否根据语言意义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因此,交际的成功必须依靠说话者的明示与听话者的推理,依靠关联性。说话者通过明示行为为听话者提供推理的依据,向听话者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听话者根据说话者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进行推理,从而得出语境效果,实现成功交际,所以说人类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
沉默伴随着话语的存在而存在,是相对于话语表达思想的另一种方式。虽然有意沉默存在语言形式的缺省,但却不会影响到交际双方的有效交流,有意沉默既包含了明示的信息意图,也包含了暗含的交际意图,而交际成功的关键正是听话者从一系列的信息中推理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说话者有意不予理会对方的始发语,意在以此种方式设置明示刺激,给出信息意图,同时表明自己传递信息意图的意图,即交际意图。此时,听话者在话语理解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例如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及逻辑知识,结合新旧认知语境,进行推理演绎,建立有意沉默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形成语境假设,得出自己对有意沉默的理解。所以说对有意沉默的理解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关联的过程[3]。示例①如下:
一位中国商人和一位美国商人在中国第一次会面时的对话片段[11]:
美国商人的有意沉默所明示的信息意图是他没有回答。他的有意沉默为中国商人提供了推理的认知环境,从而中国商人从中获得并加工出自己的语境假设:(1)美国商人没有听到自己的话;(2)他不愿意回答;(3)他不知道如何回答;(4)他正在思考如何回答。
中国商人结合当时的语境,以及美国商人的表情、神态与动作等,推导出这样的语境含义或语境效果:美国商人不愿意回答。
中国商人完成对美国商人有意沉默的解读后,转移话题,结束冷场,使双方的交际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以上示例说明交际的实现,不仅靠语言符号的编码和解码,在语码缺位的情况下,说话人仍然能明示信息,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通过一系列的语境假设,并结合当时的语境以及说话人的表情、神态与动作等,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所提供的新信息,获取新信息所产生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话语的隐含意义,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示例②如下:
小李和小张是同事,这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
小李:“小张,我最近手头紧,能不能借一千元给我呀?”
小张:……眉头紧锁。
小李:“你这件衬衣不错,在哪里买的呀?”
小张:“女朋友送的!”笑着说。
小张的有意沉默所明示的信息意图是没有回复小李的问题。为小李的推理提供直接依据,小李根据小张的这一明示信息,获得如下语境假设:(1)小张没有听到自己的话;(2)小张不愿意借钱给自己;(3)小张愿意借钱给自己;(4)小张正在思考要不要借钱给自己。
小李结合当时的语境,小张的表情、神态以及性格特点等,比如小张的眉头紧锁,推导出这样的语境含意或语境效果:小张不愿意借钱给自己,又不想当面拒绝,所以选择有意沉默。在此,“沉默避免了采用言语表达所不能避免的尴尬”[12]。小李完成对小张有意沉默的推理之后,马上转移话题——夸奖小张的衬衣不错,结束了冷场,使二者的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同时挽回了双方的面子。
(二)有意沉默的关联性与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指出关联性与听话者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推理努力(即认知努力)以及所获得的语境效果(即认知效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关联性是语境效果与听话者所付出的推理努力之间的一种关系。关联性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项,是一种必然,而语境(认知语境)则是一个变项,被视为一个心理建构体,由一系列的假设构成,理解话语时所进行的推理就是在语境假设和新信息之间进行的,语境假设的选择、调整与证实受到关联原则的支配。
在交际过程中,每一个交际行为都预先设定其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所以听话者往往选择最具可及性的语境假设来对说话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处理,力求以最小的推理努力来得出最大的语境效果[8]。
语境效果是新信息与旧信息、新假设与原假设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实是形成一种新的语境。新信息或话语在一定条件下取得了语境效果,它就具有关联性,产生的关联性越大,则关联性就越强。新信息取得关联性的条件可归纳为以下3种情况:
(1)在一定语境条件下,新信息与现存的语境假设相互作用,产生语境含意;
(2)在一定语境条件下,新信息加强或证实了现存的语境假设;
(3)在一定语境条件下,新信息与现存的语境假设相互矛盾或抵触。
何自然和冉永平认为关联性、语境效果与推理努力(认知努力)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0]:
(1)在同等条件下,话语的语境效果越大,其关联性就越强;
(2)在同等条件下,听话者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推理努力越少,其关联性就越强。
有意沉默的出现,表达了新信息,听话人需要结合语境假设,付出推理努力,得出有意沉默的语境效果。示例③如下[13]:
父亲:平平,那个花瓶是你打掉的?
平平:……
父亲:打都打掉了,就算了,以后小心点,啊。
平平:唔。
在此例中,父亲问平平花瓶是否是他打破的,构成了第一个语境信息,父亲在发问时心里已经有预先的语境假设:(1)花瓶是平平打破的;(2)花瓶不是平平打破的,但平平知道是谁打破的;(3)花瓶不是平平打破的,且平平不知道是谁打破的。通常情况下,问题会引发相应的回答。平平的有意沉默是新的语境信息,它改变了父亲对回答的期待,为父亲提供了推理的认知语境。父亲结合当时的语境,以最小的努力建立平平的有意沉默与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父亲对平平提出了负面疑问,如果不是平平打破的,他一定会辩解,但是平平并没有反驳而是选择有意沉默,表明平平默认是自己打破的花瓶,而且把平平的有意沉默解读为默认所付出的认知努力小于把平平的有意沉默解读为花瓶不是平平打破的,并且这样的解读方式更具逻辑性。因此,得出语境效果:花瓶是平平打破的。于是父亲缓和气氛,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有意沉默的运用增加了新的语境信息,同时加强了父亲发问时在大脑中已有的语境假设:花瓶是平平打破的。在此,平平的有意沉默是对自己错误的承认(Michal Ephratt,2008),为了使气氛缓和,交际顺利进行下去,父亲并没有责怪平平。因此,有意沉默的运用可以加强或证实现存的语境假设,取得语境效果,具有关联性。示例④如下:
小晖喜欢小爱,他心里知道小爱也喜欢自己,小晖对小爱表白,这是他们之间的对话:
小晖:“我喜欢你,小爱,做我女朋友吧?”
小爱:……满脸幸福。
小晖:“我会让你幸福的,小爱。”
小爱:幸福的点头。
在这个例子中,小晖对小爱的问话构成了第一语境信息,在发问时,小晖心里已有预设的语境假设:小爱也喜欢自己,愿意做自己女朋友。小爱的有意沉默构成了新的语境信息,为小晖的推理提供依据。小晖结合当时的语境,以及小爱的眼神、表情及性格特征等,比如满脸幸福,以最小的努力建立小爱的有意沉默与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小爱如果不喜欢自己的话,肯定会直接否认,不会满脸幸福,但是小爱没有否认,可能是由于害羞不好意思直接做出回答。因此小晖得出语境效果:小爱喜欢自己,愿意做自己的女朋友。于是在识别小爱的有意沉默的隐含意义之后,小晖才进一步做出许诺。此处小爱的有意沉默证实了小晖的预先假设,具有关联性,使小晖得出了语境效果。示例⑤如下:
妻子见丈夫在书房看书很久了,担心丈夫口渴了,进书房问丈夫:“需要给你泡杯茶吗?”
丈夫:……继续看书。
妻子马上静悄悄的走出了书房。
在该例子中,妻子对丈夫的问话构成了第一语境信息,妻子发问并希望得到丈夫的回答。妻子在发问时心里已有语境假设:丈夫需要妻子给他泡杯茶。丈夫的有意沉默构成了新的语境信息,给妻子提供了推理的认知语境。妻子结合当时的语境,以及丈夫的动作——继续看书,以最小的努力建立丈夫的有意沉默与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丈夫如果需要妻子帮忙泡茶的话,丈夫肯定会予以示意,比如点头,可是丈夫继续看书,显示出他不想被打扰,不需要茶,想继续看书。因此妻子得出语境效果:丈夫不需要自己给他泡茶。于是妻子在识别丈夫的有意沉默的隐含意义之后,静悄悄的离开书房,避免打扰丈夫继续看书。此处丈夫的有意沉默与妻子预先的语境假设相互矛盾,从而放弃该假设,该信息取得了关联性,有意沉默排除了妻子预先的语境假设——丈夫需要妻子给他泡茶,使妻子得出了语境效果。
三、结束语
因此,沉默不仅不是话语的缺失,还含有丰富的意义。这些具体的意义需要交谈者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推理判断才能够得出。说话者的有意沉默为听话者提供了推理的认知环境,而听话者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以及交谈另一方的动作、表情与性格特点等,进行推理演绎,获得有意沉默的语境含义或语境效果,从而有意沉默在交际过程中具有关联性。
要想解读有意沉默,听话者必须在关联理论的宏观指导下,以关联为导向,结合当时的语境,以及交谈另一方的表情、神态与动作等,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如语言知识、逻辑知识及百科知识等,进行认知推理,建立起有意沉默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得出自己对有意沉默的语用理解,实现交际的顺利进行,避免交际失误的发生。
[1]Ephratt M.The functions of silenc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8(40):1909-1938.
[2]Saville-Troike M.Silence:cultural aspects[G]//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S.l.]:Elsevier,2006:379 -381.
[3]贾建军.会话中有意沉默的语用理解[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3 -117.
[4]甘世安,丁凌.话轮“意义沉默”及其认知语用解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76-180.
[5]彭艳红.意义沉默的语用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26-27.
[6]Kurzon D.Towards a typology of silenc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39):1673 -1688.
[7]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UK:Basil Blackwell,1986.
[8]龚卫东,吴雪燕.英汉会话语篇中话轮沉默的认知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25-28.
[9]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2ndedition.Oxford,UK:Basil Blackwell,1995.
[10]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周小微,陈永丽.跨文化商务交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12]Nakane I.Silence and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university seminar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6(38):1811-1835.
[13]匡小荣.汉语口语交谈中的沉默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