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茶叶科学的俊才摇篮
2014-01-04姚佳文
本刊记者 姚佳文
金秋时节,徜徉在浙大紫金港校区,清风拂面,做个深呼吸,几缕茶香沁人心脾。
闻香而去,不知不觉便踏进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简称“茶学系”),香气愈浓。沉醉在这久远深厚的茶香中,一幅幅往事画面浮现眼前。
茶学系创建于1952年,尽管当时设施简陋、条件艰苦,著名园艺学家蒋芸生教授,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张堂恒教授等在这个从未探索过的学科领域中摸索着前行。自1957年,茶学系开始招收国外留学生,1962年成为最早的茶学学科研究生招生单位,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开始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学科点。茶学系所在茶学学科于1989年、2002年和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遴选中均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茶学重点学科。
从无到有,从探索到成熟,茶学系茶学学科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学科。这些成就也离不开刘祖生教授、童启庆教授等一批教学家们和科学家们辛勤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至今,曾经有100多位教职员工在茶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茶学系还先后在世界各地聘请10多位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累计培养了全日制本科毕业生16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200人,博士研究生60人,专科毕业生197人,函授生88人。同时为兄弟院校和兄弟单位培训进修教师和技术人员近100(如果包括茶艺师以及国外进修应该有500-600)人。
桃李满天下,硕果育华夏。62年风雨沧桑,62年扬帆竞航,62年春华秋实铸就了茶学系今天的辉煌——为茶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提供人才、科技和社会服务的支撑。
茶叶产业前景广阔,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学系在茶叶行业中必将与时俱进、继往开来。茶学系新领导班子中三位副主任陆建良、吴媛媛和陈萍副教授均为70后,后继有人。相信茶学系将会继续发扬茶学人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围绕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主要任务不懈努力。
茶学渊博育人才
每年,茶学系招收本科生30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余位。经过3-5年学习和历练,他们都将成为我国茶学研究和产业的栋梁。
对本科生,茶学系着重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语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茶学、食品科学和农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现代农业、食品工业、商贸、行政管理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茶叶的技术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完成三年学业后,优秀学生还有机会前往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加入“3+1”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视野,获取浙大学士学位和国外硕士学位。2000年以来,茶学系积累了几千万元的实验设备,拥有茶叶实验农场和多个教学基地,为培养优秀毕业生提供了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凭借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流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齐备的全国各地茶样,茶学系不定期开设评茶员、评茶师知识、技能培训与考核,提高茶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相关人才。
茶学系80级毕业生尹晓民,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年随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他带着中国的茶叶走向世界。浙江省农业厅茶叶首席专家毛祖法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亮等从茶学系毕业,踏入茶界工作,成为我国茶学领域中坚力量;年轻的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以科学创新思路把传统博物馆变成集茶的历史、文化等为一体的旅游热线……茶学系培育的人才不胜枚举。
硕士生培养,则要求熟悉并掌握茶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及主要技能,熟悉茶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前沿动向,熟练掌握茶学研究领域中的主要技术手段及仪器设备使用,毕业生能在茶学研究单位,茶叶相关管理及企业单位从事和胜任相关的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可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而博士生的培养在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技专门人才。
茶学系近年培养了如高永贵、吴小崇等国际领衔科学家,他们的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上;还有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政协常委夏涛教授,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和茶学系学科带头人梁月荣教授等双肩挑的科学家;30岁的中科院百人计划杨子银研究员这样的青年才俊。
以庄晚芳教授名义成立的“庄晚芳茶学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在浙江大学学习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奖励业绩优异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年轻教师在茶学事业上作出的贡献;促进茶学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不断发展。
专注学术,静心科研
浙江大学茶学系依托茶学国家重点学科,秉承“求是、奋进”校训和“团结拼搏、系小志气大”的建系原则,以及“廉、美、和、静”的茶学精神,上下团结、众志成城,在茶树生物技术与茶资源利用、茶叶化学与综合利用、制茶工程与茶叶品质鉴定、茶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硕果累累。
62年来,茶学系在科学研究、茶业教学、茶文化推广等方面硕果累累,荣获各级奖励6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6项,三等奖16项,四等奖4项。编写了《茶学概论》、《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制茶学》、《茶树遗传育种》、《茶树显微技术》、《茶叶包装与贮藏》、《茶叶品质化学》、《茶学专业英语》、《茶的综合利用》、《茶与健康》、《茶学入门》等国家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许多自编教材还被兄弟院校采用,并推荐到全国讲义交流中心交流。每年发表的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国内期刊论文50余篇。拥有多个国家发明专利,培育茶树新品种浙农117等浙农系列茶树新品种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茶多酚研究出成果,制成茶多酚口服片;茶色素的生物合成技术和功能产品开创先河……专注,勤奋,“提得起、放得下”,是浙大茶学系再创科研高峰的重要法宝。
在茶学系,依托于茶叶研究所负责茶学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和相关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技术与茶资源利用、茶叶化学与综合利用、制茶工程与茶叶品质鉴定、茶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等,涉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涵盖农、工、商、文、理、医六大内容。
茶树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创新茶树育种资源,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低耗茶树新品种;通过基因调控技术开辟茶树高产优质和无公害栽培新途径;借助生物技术手段,探明茶树遗传基因组及其对生长发育的调控;通过肥力培育,安全控制,茶园机采、水土保持等途径,开发绿色、生态、低碳、高效、可持续的茶园管理新技术。开发农产品安全品质、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快速检测技术。
梁月荣教授(前排右四)等参加中韩茶行业发展规划及交流合作研讨会
王岳飞教授(中)和学生在实验室
茶叶化学与功能成分开发:运用植物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和基础医学等理论与技术,结合茶的生物学特性和茶叶加工工艺,研究茶叶特有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功能,采用先进的LC/MS/MS、GC/MS分析手段和细胞培养、动物实验等筛选茶叶新活性物质,揭示茶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茶叶保健功效,并且开发茶叶系列食品、保健品和日化用品。
制茶工程与品质鉴定:研究茶叶初、精制加工技术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名优茶加工工艺与新产品开发技术;茶叶加工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及配套加工技术参数;茶叶产品标准化与加工工艺标准化等。
茶产业经济与文化:研究国内外茶叶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探讨茶产业生产经营模式和茶叶消费市场的变化动态,为茶企业品牌建立、生产和经营提供服务。研究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特色,研究茶与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的相互关系,发扬光大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为现代茶产业服务。
每一研究领域都由团队负责人、核心骨干、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组成。目前,茶学系有教学和科研人员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教学相关专职工7人。
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
在勇攀茶学科学高峰的“上天”之路上,浙大茶学系昂首阔步;在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入地”征程中,浙大茶学系也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口碑。深入茶区、茶企,以教育、科研优势帮助各地涉茶企事业单位献计献策已然成为茶学系的常规动作。
骆耀平教授,2003-2011年兼任驻温州苍南省科技特派员,6次获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联合国07年度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前任系主任须海荣副教授用酶法技术改良茶提取物的品质,为茶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龚淑英教授,曾在宁波市、湖州各市县推广夏秋茶提质增效的生产技术;汤一副教授,丽水龙泉市茶产业首席专家、驻龙泉兰巨乡科技特派员,开发出龙泉特色茶金观音乌龙茶……
茶学系师生深入茶区、茶企,以教育科学的力量,帮助各地茶企研发新产品和制定各类生产技术标准、提升加工技术等,为当地茶产业转型升级支招献策。
一年中,茶学系主任屠幼英教授、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岳飞教授除了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还要奔赴全国各地做茶科技、茶知识、茶与健康的多场讲座。讲座的观众在听完他们的讲座和接触茶后,往往都会爱上茶,他们的这些学生又成为茶的传播者。今年,在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华优秀茶教师推选活动中,两位教授荣获“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称号。
62年薪火相传,浙大茶学系勇攀高峰,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为己任,整合优势,助力茶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