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的方法

2014-01-03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小城镇景观设计街道

严 明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街道是城镇整体物质形态中的精彩而热烈的一小部分,街道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价值的体现离不开整个城镇环境的依托。因此,街道的景观设计是与城镇的整体设计联系在一起的,应该以不同的角度对街道整体构造、主题风格等设计进行把握。以下就是分别从街区和街道整体两个方面来探讨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的方法。

对城镇街区的控制。城镇街区是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宏观层面,是站在整个城镇规划的角度来控制街道街区的规模、框架,以便进行后期的中观和微观设计。不管对街道的细节景观做得如何细致,如果没有合理的街区控制做基础,其设计也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的。

对街道整体的控制,在宏观层次确定的前提下,才有了中观的街道整体框架的形成,其决定了街道最初的轮廓和各个界面的形成,为后期的微观设计提供空间。

1 对街区的控制

1.1 限制规模

(1)街区规模与街道景观的关系

街道的长度和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街道所处的街区规模所决定的,从而影响了使用者对整条街道的感受和体验。

(2)对街区规模的限制

克里尔认为:“在可能和可行的条件下,街区的长度和宽度应当尽量短小。”对街区的规模我们不能界定得十分精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小规模的街区给步行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觉和活动空间,街道拐角多了,实体和视觉的渗透性因此也加强了。

1.2 居住密度

(1)居住密度与街道景观的关系

人——作为街道的直接使用者,决定了街道的景观形成。合理的人口密度、居住密度能够合理规划交通距离,同时人也可以对街道商业进行支持,给街道带来活力和生机,但是人的居住密度的过高或者过低都会给街道景观带来不利的影响。

(2)密度控制

小城镇因其规模小,大多结构松散,人口密度比大城市低,因此,街道活力的提升要比大城市要有难度的多。且小城镇由于地广人稀,街道空间扩展充足,因此其中心街道区所占比例往往会比大城市大,但是人口数量的有限导致虽然街道宽阔,步行者密度却不高,即使在街道人流集中停留的区域,其密度也偏低。

1.3 组织交通

(1)交通组织与街道景观的关系

合理的交通组织不仅可以反映空间特色,给人们提供特有的景观体验,也能够提高人们在街道中行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交通的组织

可以运用变化铺地材料、路面突起、单行道等等,来对必要的路段进行车辆的限速,同时,在步行交通系统中应该要保持街道的多功能性和生活性的特点。

2 对街道整体的控制

2.1 建筑体量

(1)建筑体量与街道景观的关系

建筑体量不仅影响了街道的天际线,也直接造就了人对一条街道的印象,小体量的建筑能使街道景观给人以亲切感,大体量的建筑给人以宏大、威武的气势,也可以通过巧妙的结构空间处理来达到亲切的感觉。

(2)建筑体量的控制与设计

将小城镇的气候与建筑的体量设计相结合起来,运用到街道的景观设计当中,考虑到建筑阴影区对街道行为的影响,利用建筑来创造出良好的街道微气候区。大体量的建筑应该将其拆分和消解,通过丰富建筑的层次和近人空间,来使大体量的建筑具有亲切感。

2.2 建筑密度

(1)建筑密度和街道景观的关系

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大小,排列的紧密度可以直接影响街道的空间感,建筑间空间大的街道,街道的存在感差,反之,建筑排列紧凑的街道,街道的存在感更强烈(图1)。

图1 建筑密度与街道景观的关系

(2)建筑密度的控制

缩减建筑与建筑间的距离,或者改变建筑内部格局,使建筑排列紧凑,使街道的侧界面空间存在感更强烈,有利于形成强烈的街道氛围。

2.3 建筑界面

(1)建筑界面与街道景观的关系

街道建筑界面的丰富层次和变化能改变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活化空间的同时也可赋予街道不同的特色。建筑通过界面中重复、凹凸、连续、高低等手法元素,来强调或隐藏,或指示或丰富整体空间。

(2)建筑界面的组合

界面的连接 图2(来源:自绘)建筑界面的整体布局要严格的遵从宏观规划中的建筑红线,建筑红线是街道整体布局的硬性条件,其对街道的整体布局进行了控制。在整体布局控制好的情况下,街道的侧界面的布局形态,直接影响了街道的结构,建筑立面在整体保持与街道平行的情况下,应该在细节上有所变化,对界面进行错落有致的拼接,不必完全平行于街道(图2),局部的变化有利于街道空间的丰富性,增强街道空间的叙事性,这样,在街道整体空间完整的情况下,也丰富了街道的空间,更能显现出街道特色。

图2 建筑界面的组合

对于单调的线性空间的街道,在线性空间中形成局部的小型膨胀区(图3),也就是节点,其可以将长长的街道分成几部分,提供行人休憩和停留的空间,减缓在小型膨胀区 图3(来源:自绘)单一线状空间中的视觉和行走疲劳感,使街道更加的人性化,这些空间可以是由两旁的建筑的退让或架空底层等的形态围和而成。

图3 小型膨胀区

以上是在平面的视角来分析街道建筑的布局形态,而在立面的视角来看,街道两旁的建筑的不同围和形式,也可以给街道不同的氛围,建筑底层的结构样式能直接影响街道的形态。Rob Krier曾在《都市空间》这本书中对街道两旁的建筑开敞或封闭围和的情形做出了概括,如图4中,a、b、c、k、o、v、x的建筑近人空间采用的是相对单调的垂直立面,使空间空间封闭感强烈,而其他几种通过不同的层次变化,使空间变得开敞,给人以街道宽阔的错觉。

2.4 街道节点

(1)街道节点与街道景观的关系

单调的线性街道超过200m 之后,会让行人产生生理上的疲惫感,从而会影响行人对街道品质的印象,适当的在线性空间中穿插不同的节点,将长线条的街道分成几小段,在行人心中留下片断的印象,

街道两旁的建筑形式 图4也增加了街道的宜人性和趣味性。

图4 街道节点与街道景观的关系

(2)街道节点的控制与设计

B.麦特兰德指出,在宜于步行的一些欧洲老城镇中存在200米一个节点的节奏现象。小城镇因其街区规模限制,通常节点为街道的交叉口,要经过再设计才可以起到节点的作用。除了这些“硬性”的节点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的进深或小品景观等形成街道节点。相对于小城镇来说,因街道尺度较小,一棵大树就可以成为一个节点。

2.5 街道尺度

(1)街道尺度与街道景观的关系

街道的尺度决定了人的活动的范围,街道的宜人性从尺度中体现出来,并有利于街道景观的有序布置,提高街道景观的品质。

(2)街道尺度的控制与设计

街道的尺度中最为重要的是街道的宽度,现代小城镇一味追求“宽马路”将车行道放在了街道交通中的主要位置,而一味的扩大车行道的宽度来满足车行的要求,盲目的压缩了人行道的空间,这是不合理的,车行道的畅通不仅仅只是靠车道的宽度来决定的,重要的是要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分配车辆的流向,应该把街道的主权让给最重要的使用者——人,拓宽人行空间,增加人停留驻足、交流、休息的空间,增加街道的宜人性。

其次是街道的纵向宽度,应该根据城镇人口的密度和对街道的使用程度来控制街道的宽度,而不是所有的街道宽度都相同,在人口密集区,可以采取建筑红线后退的方式来保证街道的畅通,而在城镇外围,人口相对稀少区,合理规划,缩紧街道用地,不浪费土地资源。

3 结 语

通过对小城镇街道景观现状的考察,结合传统街道景观的设计的方法,探索出从街区规划到街道整体设计的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方法,小城镇的街道往往是一个城镇的核心地带,能反映一个城镇的经济发展、人文风貌等,合理的景观规划能激活和带动小城镇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因此,在设计中更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城镇现有特色来进行设计,保留城镇的传统风味,让“新”的设计和“旧”的传统碰撞出别样的风景。

1 [日]卢原义信著,尹培同译.街道美学[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维哲.小城镇景观环境特色的创造[J].乡镇经济,2002(8):11~13.

3 [英]克利夫·芒福汀.张永刚,陆卫东译.街道与广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王士兰,游宏滔.小城镇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文增著,林春水.城市街道景观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小城镇景观设计街道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热闹的街道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热闹的街道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风居住的街道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