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游学,蓝海还是泡沫?
2013-12-31王凤娟
本刊记者 王凤娟
暑期将至,各种游学团的广告铺天盖地,“零距离接受美式教育”、“常青藤名校预备游”、“领袖培训营”等系列的游学路线更是受人瞩目。近年,海外游学持续升温,游学团市场行情更是连年看涨。
作为新兴行业,游学市场吸引了各类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旅行社争抢,这究竟是教育产业等待开发的蓝海,还是繁华景象下的泡沫呢?
持续升温的游学热
近年,海外游学团受到“性价比低”、“只游不学”等质疑,但游学人数仍逐年上升、价格顺势攀升,参加游学的学生范围也从大学生和中学生向小学生扩展。
李女士的女儿杨若彤是北京二里沟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班上已经有很多同学相继去过新加坡、美国、欧洲等地游学。暑期将至,在李女士加入的家长QQ群中,家长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游学线路,欧美国家依然深受家长欢迎。她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虽然游学花费高,但朋友的孩子都要去游学,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出国留学已经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奢侈品,被冠上“微留学”之称的游学也逐年受到中高等收入家庭的追捧。家长们望子成龙,不惜重金换取能让孩子得到提升与锻炼的机会。
近年,海外游学人数逐年攀升,游学的学生范围向小学生扩展,商业化经营的游学市场却还没有制定行业规范和市场准入要求。
据悉,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本学期教学工作将于7月12日正式结束,暑期共计50天。记者在走访多家游学机构时发现,一些热门国家及线路的游学产品已经满额,暑期游学报名从3月初就已经开始,高峰期集中在四五月。
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国际教育文化交流部部长王立新认为,引发“游学热”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家长“攒钱买房”的观念变成了“教育投资”,认为留给孩子一套房子不如留给他一个未来,花钱不含糊;其次,游学市场也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三线城市,参加海外游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再次,我国居民消费能力普遍增强。
是“游”还是“学”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形式上区别于学校正规教育,追求返回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游学”更主要是“学”,而且“游”本质上指的不是旅游,而是注重实践和跨文化与国界的体验式学习,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精神。
记者在游学机构调查中发现,各留学、语言培训机构推出的游学团在行程安排上类似夏令营活动。
以目前最紧俏的美国线路为例,杨若彤即将参加“美国加州经典寄宿三周营”,为期三周,费用逾四万元。记者发现,行程中包括访问斯坦福大学、英语授课等内容,但更多的却是游览环球影城、迪士尼乐园、金门公园等娱乐项目,甚至还包括在洛杉矶时代广场等地购物。
过于商业化的路线、走马观花的行程、蜻蜓点水的体验,让孩子们的游学经历大多流于形式。这种游学究竟能学到什么?
去年参加了美国游学团的张熙向记者道出了游学真相:“我们去耶鲁大学参观,老师讲的内容大家都觉得无聊,有的拍照,有的聊天。”除此之外,张熙也坦言,插班学校和寄宿家庭把接待学生当成生意,太难的英文听不懂,也不会说,而自己学过的简单英语也没机会说。
这种形式的海外游学能有助于学生提高成绩吗?“家长应该对游学持理性态度,不能期望太高。”河北三利中学的孙萌老师向记者表示,由于受语言环境影响,游学后短期内学生的外语听说水平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回国后不加强学习,水平很快也会回落。家长希望通过十天左右的游学提高孩子英语水平的想法不切实际。
“挂羊头卖狗肉”乱象丛生
如果说“游而不学”的游学活动让家长失望,那么游学机构“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径更让家长不寒而栗。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海外游学市场目前还没有行业规范以及市场准入等具体要求。目前,有办理出入境资质的公司基本上都可以开展游学业务,一些没有资质的公司也通过合作等形式经营。因此,经常会出现报名咨询是一家机构,但签协议、带团出行的则是另外一家机构,这就难免会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
“游学热”背后的利润究竟有多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以新东方游学为例,2012年全年销售额为四亿元,其中暑期销售额占70%。除了前期推广外,一个游学团通常15天左右,风险低、回款快,几乎不存在退款的风险。
面对诱人的利润,留学服务机构、中小学培训机构、旅游公司纷纷拓展游学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仅知名的、有一定规模的机构就达近百家,不知名的更是数以千计。而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游学机构”,搜索到的相关结果达257万个。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语言学校、留学中介、培训机构以及旅行社都想在游学市场上分一块蛋糕。
一些小型游学网站上打出广告“招生”,行程安排却与大型教育培训机构的游学线路雷同。某游学网站客户服务人员告诉记者,如果他们招收的名额不满,将把签约的“生源”卖给大型教育培训机构赚取“返利”。
多年从事游学业务的欧阳老师向记者透露,利用一些机构、旅行社、商会等招徕“生源”并返还“利润”已是业内潜规则,这种返利高达10%以上。
与国外较为成熟的游学市场相比,中国的游学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和监管机制还不健全。“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对整个游学市场是一种损害。
市场监管“缺位”
2012年5月,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要求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组织出国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海外游学并不属于学校的经营范围,学校一般都是和旅行公司合作组织,教委也无权为旅行公司制定规则。对此,北京市旅游局相关同志也担忧,这项规定对营利界定模糊,也没有明确的罚则,存在着监管盲区。
“这个规定的出台有利于中小学出国夏(冬)令营等活动的管理,但这还远远不够。”全国少年儿童冬夏令营活动管理中心主任赵继新呼吁,应尽快建立健全安全追责制,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桑澎也表示担忧:“中国游学市场目前的状态可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首要原因是国家目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导,整个市场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目前,游学市场存在不规范的地方:第一,游学机构的出境游资质问题,目前尚缺乏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第二,国外承接出境游学学校的规范问题,目前也没有任何标准;第三,从新世纪热起来的境外游学,基本上是靠道德操守和行业规范,存在较大隐患。
目前,我国在开办游学项目上准入门槛较低,无论是法律还是政令上都尚未有明确的条款来约束监管。新东方教育集团国际游学全国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婷表示,市场尚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没有规范的定价体系,没有行业标准和准入标准,游学产品和线路品质也参差不齐。同时,刘婷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资质认证和监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