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对传统文化图像的借鉴
2013-12-29冯学文刘晗露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历代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宝贵财富,在艺术“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家不断探索,努力寻求本土文化的支撑,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油画创作中借鉴、挪用传统文化图像,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新的艺术理念,以独特的中国文化身份和视觉形象特征展现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使传统文化图像在当代油画艺术中赋予新的文化意义,为中国传统文化图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是,在当代油画创作中借鉴、挪用传统文化图像应该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创作出符合当代人的精神向往和理念诉求,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旺盛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引言
当今,很多艺术家在作品中使用传统文化符号和传统文化图像,他们在对传统文化有效地利用、借鉴和挪用的同时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内涵,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构建自身的当代性话语,超越西方对东方的既定审美规则,呈现当代人的观念诉求,为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寻找一种新的融合,这种对新价值、新图像、新修辞的运用,不仅是为了新文化的需求,也是为了强调艺术作品对现实的干预功能。随着当代艺术实践对传统文化图像运用和表达的日益成熟,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的介入将进一步丰富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美国学者尼古拉·米尔左夫所言:“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现实的真实写照。
传统图像的文化内涵
图像,是指“经平面化后以线条或色块表现为主的具象或抽象的图形”。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将“图”与“像”理解为——图的形之上的文化概念,即图形中的含义和意蕴。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之说,说明了“图像”一词在传统文化中的渊源。所谓“索像于图、索理于书”,其中“图”指图形,第一,“像”指图形中的含义和意蕴,是以“图”为媒介的形而上的文化概念,“索像于图”正说明了“图形”之中蕴涵着图形的意义——“像”。例如中国的太极图像,在视觉上呈现的是一幅黑百对比、“阴”“阳”鱼形组合图形,整体基本形为圆形,以S形曲线分割,这是图形的外貌特征。第二,圆形曲线的外形封闭弧线视觉在内向运动,说明图形的基本象征意义是永恒循环的运动。第三,“天圆地方”的文化联想,图形所代表的是“天圆”,是宇宙与自然的图像比拟;第四,太极图引发对传统“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的认知与思辨。第五,图形一旦由历史沿传构成程式化的符号,经过人们的理解和认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表象图像,太极图就不再因外形的变化而改变其文化内涵。
现代图像学的研究试图通过对图像的多方解读还原图像出现的“语境”,由此进入历史研究的领域,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就图像作品的“本意”主张研究图像“作品以及作者的真实意图”,基于图像的本意,图像的研究应该注重对图像的感悟和自解,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之处,如中国画的虚实对比、黑白对比、点线造型,等等,既是意象的图像表现,更是表现其审美追求的艺术精神。
传统图像的审美和表现
图像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和符号,承担着艺术传播的功能,同时承载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因此,图像深层的审美取向是图像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熟悉图像的丰富寓意与哲理内涵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传统图像有共同的哲学背景、审美情趣和精神表达,更有图像的外貌特征和价值表现。宗白华说,“艺术至少是三种主要‘价值’的结合体:(一)形式的价值。就主观的感受而言即‘美的价值’。(二)抽象的价值。就客观而言为‘真的价值’,就主观感受而言,为‘生命的价值’(生命意趣之丰富与扩大)。(三)启示的价值。启示宇宙人生之意义之最深与境界,就主观感受而言,为‘心灵的价值’,心灵深度的感动”。
中国传统图像的审美是“寓意”的审美,这个特点是古代哲人们发起审美理论时相互作用的结果。“先秦诸子用艺术作譬喻来说明他们的哲学思想,反过来,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后代艺术的发展也起很大的影响”。中国艺术与美学和中国哲学一样,“以意象的方式参与事物的本质——是获得智慧的哲学态度,同时亦是美学认识与体验的态度。它往往突破形式的局限面去启发文化生命的创造”。是这种认知的物象过程在中国人的人格中形成了其表现和内在的审美、外在的与之相符的表现图像。所以,中国艺术也称为“哲学的艺术”,把哲学融于图像、融合于绘画艺术是中国式图像视觉和思维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图像的表现方式是自然的散漫方式,图像在自然造化中成为“心中造化”的作品。“心”是物象在美感中的体现,从图像里能够解读到人生观及其蕴含的文化。在魏晋时期士人认为“人一旦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人和自然就合而为一了。一方面,自然可以人化,成为人的才情风貌的象征和品藻标准。……另一方面,人也自然化了,作为其精神超越的标志。……自然成为精神化的自然,人生成为自然化的人生。物我一体,心与宇宙自然合一,这正是老庄的最高境界,也是玄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传统的图像艺术所展示的是人的生命意义,作品的精神表现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图像内在的核心和灵魂。
传统文化图像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借鉴
1.借鉴、挪用民间文化资源和传统绘画资源
“民间美术的生命活力是我们国家、民族、个人永远需要的。我们的艺术,要再现历史和现实的真实,要抒发艺术家的情感和意识,要表现出他的主体性和创作性——哪怕是苦难、悲哀、罪恶、欢乐、冷淡……只要是真诚、真实、有益于人的灵魂的净化和升华,都应有它的恰当位置”。罗氏兄弟在其作品《欢迎世界名牌》中把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图像和“文革”符号与西方的可口可乐、汉堡包等置于同一空间里,意在表现消费文化的介入对政治符号的消解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冲击。刘峥的《摩登女郎》系列作品中使用艳丽、鲜艳的民间刺绣被面作为材料中的一部分,结合其人物的姿态和表情对艳俗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讽刺。
艺术家顾黎明从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刻印程序、民间年画丰富的意象表现以及民间艺术风格的内涵中,体悟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工艺与操作的文化意蕴,深刻地认识到民间美术本质上不是以追求形、色、体为目的的所谓美术要素,而是以操作、审美、演示过程获得快感,他提出了用“第二种文化意识”去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理论上营构了他全新的绘画语言,在艺术创作实践中选择“门神”之类的传统民间美术图像,将自己的艺术创作锁定在中国特有的传统民间文化语境中。同时,在画面的造型方面,顾黎民把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造型与西方的具象造型完美地结合起来,把抽象与具象、写实与表现两种原本对立的元素合二为一、融合无间,使传统民间美术的神韵在当代艺术造型中得以复活和新生。
艺术家魏光庆在其《色情误》系列作品中,将明清话本小说中的春宫图与流行色情杂志中的女性形象并置在一起,这种不同时空的图像并置产生了一种强烈而新奇的视觉冲击,向我们传达了他对当今社会中人性意识与伦理道德的思考,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发起责难;同时,女性作为一个被欣赏、被消费的身份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也揭示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第二性”身份的社会地位,这里表达了艺术家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尽管时代一直在变化,然而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第二性”身份却始终没有得以改变。
中国当代的艺术家继承前人的创作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和利用,并将艺术家自己的个人情感体验、对绘画语言的研究和艺术理念巧妙结合,在利用传统文化图像的同时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地借鉴、挪用、转换,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得以新生和发展,体现了当代艺术家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著名美术批评家王林所说:“艺术家的价值在利用传统或为集体的师承性的技巧做出贡献,这是一种维系传统的方式,要求对传统文化和艺术技巧有深入透彻的把握”。
2.借鉴传统文化图像的误区
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借鉴、挪用传统文化图像是为了迎合西方的口味,获得市场利益,尽管这样的批评有片面性,但是揭示了当代艺术在借鉴传统图像时出现的误区:一些艺术家为了寻求所谓的“中国文化”身份,为了迎合西方人的“东方学”标准,在艺术创作中献媚性地使用传统文化图像、从纯粹风格的角度借用传统文化图像,但是对图像缺乏深入研究,缺乏个人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使这类作品失去了当代艺术的人本主义性质。近几年,部分艺术家在他们的油画创作中,大量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图像和文化符号,古典屏风、古典山水、中国书法等这些中国意味十足的视觉图像频繁地出现在作品中,他们想呈现一种所谓“真正意义”的“中国古典美”,但是我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感受不到中国传统文化图像背后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中国当代的油画创作,是对审美的文化创造,在借鉴传统图像时要挖掘其背后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并将其赋予时代性,延伸出新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简单地借鉴、挪用传统图像外在图式以寻求所谓的中国符号、文化身份,甚至为了商业、市场的目的盲目乱用传统文化图像和符号,致使传统图像泛滥成灾,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流失散尽!中国古代就有“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的艺术理念,其道理在于艺术创作不仅要寻求共性的文化,还要表现有思考精神的需求和理念,有审美个性的文化,有创造性的图像,因为图像上每一个外露的美学现象和符号背后,都蕴含着文化的“势”态和精神的指向。
参考文献:
[1]尼古拉·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文化研究(第三辑)[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
[2]刘墨.书法与其他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37.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2.
[4]刘墨.书法与其他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45.
[5]徐林祥.中国美学初步[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1:151.
[6]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P229.
[7]王林.美术形态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P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