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文学热潮与文学消费的衔接

2013-12-29王瑛

山花 2013年20期

文学的价值逐渐被淡化,文学创作的模式也逐渐地由传统的文学范性转向了更加多元化的空间。网络文学的“微”特征、生活性、互动性、随意性以及其快速性已经日益被大众所接受,并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付费与文学的市场化产生关联并且互动起来。这种文学创作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文学创作,同时又挑战着传统文学创作模式。然而,市场化的标准不仅在考量文学作品的价值回归,在更大程度上,市场化加快了文学消费的进程,从而促进了网络文学的自性发展。网络文学在特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条件下,最终实现了迅速与文学消费的市场化接轨是网络文学热潮的“高温”,但是理性地思考,网络文学的平民性和草根性决定了文学消费的内涵,无疑能够弥补网络文学的“低门槛”带给传统文学创作的负面影响。

泛文化下网络文学的众声喧哗

网络文学改变了文学发展的方向,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在这种双轨制的改变过程中,体现出的不仅仅是文学价值的颠覆与重新构建,而是随着各种文化载体的媒介品格形成。多元化的文学价值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意识和文学叙事手法对社会文化,对人性的把握,以更深层次来看,网络文学一方面是方兴未艾,另一方面“高温”下的网络文学策动了平民、草根参与到了文学创作中。“网络空间的超现实性就表现在它作为一个符号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平行交织,人在网上的一切活动以符号的方式和法则进行,获取的却是同样真实的人性体验。这种超现实性消解了包括自我在内的一切中心,同时也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大众性。”显然在这种语境下,网络文学不单单是表现了创作者的自我意识的抒发,更大程度上,网络文学内化了文学的生活化回归,内化了文学本身的价值体现。更加随意、更加自由的文本叙述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满足,还能够引发大众的共鸣,这就将文学的发展趋势有效地转嫁为个体为中心的多元化叙事结构,各种载体、各种形式、各种手法的文学作品既包含着网络的多元交流和诉求目标,还推动了文学形式的普及和推广,文学创作的使命所变现出来的多边化审美元素和价值观念也就形成了网络文学本身的“热度”。起初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后来改编成电视剧的《我是一个兵》;再到后来以网络语言为叙事特征的《明朝那些事儿》在冲击了文学传统阵营的同时,也相继满足了大众不同视角的阅读需求,读者在其中首先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对号入座”的过程中引起了大众的围观;其次,创作者的平民化意识得以张扬,在阅读甚至鉴赏的行为过程中,文学创作的本身就彰显了一次合理的、符合人性化的生活化回归;再次网络文学的故事性无限接近了大众对人性、文学、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探微兴趣,大众在接受这种信息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学载体本身的信号时方对生活的改变;最后,网络文学“文字与数学符号组合,语言简洁幽默;超文本链接与互动书写并用,语言纵横伸展;多种艺术材料组合,语言文字为主”的叙事特征开拓了文学创作本身的视野,促进了文学的艺术魅力的内涵提升,也改善了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短路”现象。

网络文学的众声喧哗一方面是来源于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超越性和空间感拓展了文学意识的发展空间,在忽略了文学创作手法的基础上,网络文学的意识性、生活性、故事性以及平民性更加优于传统文学创作手法对读者的引导和影响。固然,引起围观也就不足为奇,继而形成了网络文学创作的热潮。那么在这种热潮下,网络文学的良莠不齐一贯是其创作的缺陷,网络文学的随意性过分放大了叙事能力和文学的故事性,从而也具有普遍的被复制和模仿消减了文学的价值,也就造成了众人围观下的网络文学难以形成市场化竞争的资源禀赋,也就是说,在网络文学转向文学消费的过程中,网络文学是“双刃剑”,其处境也是两难的境遇。因此,网络文学的理性发展还是要遵循市场化的规律,实现文学价值有文学消费的集合,过热或者过冷都可能导致网络文学“营养不良”。

市场化下文学消费的价值构建

文学作品的价值构建始终是立足与市场化的程度,传统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得以广泛传播,一方面是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可能在大众中间形成的审美取向,另一方面要得益于良好的市场化开发机制,影视剧的改编,文学作品的赏读都是明显的例子。可见,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模式都必须面向市场,都要具有强势的传播能力,才可能产生文化引领的作用力,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市场化背景下的文学消费体系构建第一是文学价值的认同,市场化是一个衡量标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就成了价值体系考量的一个标准;第二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现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生产、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的价值建树的动因是文学作品的文化宣扬、作者个体意识宣扬、群体文化的传播,在满足了这些要素之后,文学能够产生的消费行为就能够对文学作品的市场化转向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三是文学消费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的意识发散,它首先是内化了文学作品的价值构建纬度,其次是在相互联动影响的市场机制下文学意识的作用而换来的货币也是对文学消费和文学作品相互契合的一种肯定;第四是在市场化背景下,“在繁荣的市场经济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消费社会使得原有的文学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作家’、‘生产’为主体转向为‘读者’、‘消费’为主体。”

综合上述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和文学消费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促使文学价值的转变并推动了文学的市场化发展。所以,笔者以下针对网络文学与文学消费的契合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网络文学与文学消费衔接的具体实现。

网络文学与文学消费的契合关系

笔者认为:网络文学与文学消费的契合关系包含以下几点。

1.文学网络性消费性的价值认同

“网络文学,从根本上说是对传统纸介质文学在书写工具和载体以及传播方式上的一次革命。”而文学的消费性质也是文学革命的本质。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形式上的契合与认知,而且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他们是互相联动的,因此产生的价值也具有同一性。更加广泛地推动文学服务于大众,凝练生活化的文学元素运用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消费的运营中使之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网络文学引领文学消费的潮流

传统的文学作品的正统性制约了文学创作的有机发展,而网络文学的随意性、生活性、平民性,以及“低门槛”造就了网络文学的传播能力,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网络文学的发展缺乏对人性的关注,对生活的审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消费这一“杠杆”不仅是推动网络文学发展的抓手,而且也是衡量文学作品生命力的一个多重标准,在规范化地引导网络文学创作和生产的过程中,文学消费的潮流也要求和控制网络文学的泛滥,一些格调低庸俗的文学作品在市场化的背景下,不具有与文学消费协同发展的能力。所以,最终遭致大众遗弃,而好的网络文学作品则成了文学消费的主流产品。

3.文学消费为网络文学“破相”

“网络文学消解着传统文学文本信息单一、单向传播以及单线型叙述的局限,从而使自身呈现出了双向交流、非线型叙述以及多媒体化传播的新特质。”但是网络文学所呈现出来的多极化创作模式不单单是对文学创作的促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文学的泛滥也暴露了其“瑕疵”自说白话,无病呻吟的文学作品不光不能形成文学意识的有效宣扬,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将网络文学引进了“伪命题”的创作怪圈。文学消费在规范发展,拓展文学作品传播能力的基础上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审视和检阅行为也有力地对低劣庸俗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破相”,从而净化了网络文学创作的空间,引导网络文学作品的运营机制健康发展。

4.网络文学与文学消费的一致性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具有一致性。“文学的价值尺度可以是从个体的,也可以是从社会的两个层面来界定。一方面,文学可以表现主体欲望和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内心思想情感,即本文所界定的文学个体价值;另一方面,主体在完成了创作以后,又希望作品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肯定,为自己获得利益、名誉、地位。”再具体到文学消费的行为中,与之相互关联的文学关系除了价值认同、价值构建、运营机制、生产行为等要素具有高度一致性外,网络文学与文学消费相互协同、相互联动、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有机发展体系。

网络文学热潮与文学消费的衔接思考

网络文学在文学创作价值回归,逐渐向商业化靠拢的进程中,依附于文学消费的网络文学创作势必对文学消费有着潜在的影响。两者之间的衔接首先是机制上的衔接,通过市场化的需求,完善网络文学创作中的创作元素的改良,比如作品的人文关怀、生命意识、文学意识和价值观认知,在文学消费的行为中都必须服从于市场化的要求,既可以解决网络文学创作和传统文学创作的矛盾,又可以丰富文学作品在消费行为中的内涵,既要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还要形成“眼球效应”;“微时代”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网络文学和文学消费都应抓住“微阅读”这个主题,将文学作品的有效传播能力扩张到极限,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网络文学的市场化生存境遇,同时也能内化文学创作的内涵,符合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使文学作品服务于社会;网络文学热潮的本意是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大众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和社会观念,但是在实践中,网络文学偏离了创作的宗旨,一方面是哗众取宠,另一方面是单方面追求眼球效应,导致文学作品的魅力失真,而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的文学消费必须能够制约网络文学作品的偏离发展,同时又能够以市场化的目光在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生产中加以控制,最终促进两者之间的和谐、融洽。

结语

网络文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具有开放性和代表性,而传承了传统“血脉”的文学消费对网络文学的审视作用并非一朝一夕,辩证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两者之间对文学创作优化发展的体系是文学创作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研究重点,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完善,而且还要在创作实践中大胆尝试、求新,以期充分发挥文学创作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宗法.网络文学的走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2.(06)

[2]李莉.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5).

[3]周芳.解读网络原创文学的艺术性[D].重庆师范大学,2003.

[4]袁牧华.网络文学——个体价值的张扬与社会价值的虚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5).

[5]郭炎武.试论网络文学的特质及其对传统文学的超越[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6]孙寅,谷紫健.市场消费时代的文学与传播[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8).

[7]张颖.商业语境下的个体独唱[D].青岛大学,2007.

[8]张健.市场化下的文学生产与消费[D].暨南大学,2005.

[9]李健.互联网与文学的拓展[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