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族情歌的风俗性研究

2013-12-29钱叶春

山花 2013年20期

关于哈尼族爱情与自然的关系,笔者已在《哈尼族情歌的生态性阐释》论文进行了探讨,哈尼族男女爱情在自然的生机自在、浑然一体与生命共感中体现出自然人性的淳朴、多姿和美丽。本文从风俗的角度,揭示哈尼族男女爱情与人的生活习惯的关系,展现出社会人性的深度、面貌、特点,并试图揭示其成因。

风俗与爱情

“风俗”这个名词包括风和俗两个方面的含义,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和应劭的《风俗通义》中都有论述。刘勰在《新论·风俗篇》中讲得更直接:“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已成性,谓之俗焉。”可见,风俗是指一个民族或生活在特定地域的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中形成的生活习惯,包括特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行为方式,表现为信仰、生活方式、仪式和装饰等。

爱情是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但是不同民族或一定地域的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却不一定相同。这是受到风俗的决定和影响的。从风俗的角度最能揭示其对待恋爱的态度、理解、恋爱的风习和恋爱的特色。本文从风俗中恋爱的表现、特点和成因几个方面揭示哈尼族爱情风貌。

哈尼族自由恋爱的表现

哈尼男女的恋爱极其自由,我们从劳动恋情、节日恋情和恋爱场所恋情几个方面展现这一面貌。

1.劳动中的恋情。哈尼恋歌是山野民众自己的恋歌,深深打上了他们劳动时的状貌,体现了他们劳动时的情状。

哈尼族高山梯田,过去主要是以打猎农耕为主。他们用山歌赞美勤劳、表达依依恋情、相约相乐。质朴而清新,诚挚而温情。

2.节日恋情。哈尼族节日一般在农闲的时候,如卡窝棚(黄饭节)、昂玛突(祭寨神节)、库扎扎(六月节)、扎勒特(十月年)等。这些节日为哈尼人恋爱提供了有利时机和场合。

“卡窝棚”,即“开秧门”,“黄饭节”,一般在农历二三月栽秧前属猴或属鸡的日子。开秧门那天家家要用黄饭花染糯米饭和煮红蛋,敬献春神,以祈求春神恩赐丰硕的果实。

“开秧门”后插秧时,若小伙子从一群栽秧的姑娘旁路过,姑娘小伙可能用泥巴互相袭击,后小伙帮姑娘们插秧。走时把脏衣服脱下放在田埂旁,用情歌告诉某个晚上来取衣服,这就是约会。这种用泥巴传情的习俗,一直在哈尼族流传。

女:……二月里来开黄饭花。黄饭花开再香甜,不如阿哥的情歌甜。(《四季花儿调》)

黄饭花、黄饭节与泥巴传情的习俗联系在一起,黄饭花的香甜打上了浓郁的乡土温情,情侣的恋情是其中最甜蜜的。

“昂玛突”,即祭寨神节,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属龙或属牛日开始。昂玛是一位哈尼族护寨英雄,后成了哈尼村寨的最高保护神。举行祭寨仪式时,锣鼓声古朴雄浑。身着盛装的哈尼青年男女,唱歌跳舞,神采飞扬。男女自由结伴,谈情说爱。

……等到祭寨神节到来时,咱俩像河中鱼儿一起游,咱俩像河里波浪聚一起。(《阿哥为何走得急》)

古老的祭寨神节,祈求福佑。庄严肃穆的节日,情侣们陶醉在眷眷自在的恋情中。

“库扎扎”六月节,一般以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属猴日开始,有的地区在端午节或火把节期间,历时三至五天。全村举行祭磨秋仪式后,小伙子们穿着奇装异服,打扮成各种模样,串寨游乐,叫“撵磨秋”。最后,他们来到大寨子的磨秋场上,姑娘们早在这里迎接。

男:……库扎扎是哈尼好节日,情投意合的人儿哟,磨秋场上骑飞马,双双荡得情融融。(《四季花儿调》)

“撵磨秋”后,小伙子们消失在磨秋场上与姑娘们对歌、互换信物,依依缠绵。接着恋人们依次骑上场子中央的飞马,即架在一个粗木桩上的长木杆,情侣分别趴在木杆两头,用力蹬踏地面,使之起落飞旋,如同彼追此撵。协调配合,“双双荡得情融融”,奔放狂野。

“扎勒特”是十月新年,一般在农历十月的属龙日开始,至属猴日结束,共五天。有的男女青年相互邀约在一起,若超过五对,就举行“阿巴多”,这是红河奕车人主办的恋爱宴会。

届时,小伙子们准备好酒席。桌子中央放着煮熟的公鸡,鸡头用筷子高高架起,鸡脖子上挂着公鸡的睾丸。期间,“伙子头”欢快地举起酒杯,向“姑娘头”敬酒。

反复地吟唱,最后“姑娘头”豪爽地喝下这杯酒。接着男女“头目”分别互敬下一个人,唱歌喝酒。其他的人互相敬菜,也唱山歌。从第二轮开始,是一对一地说情话、唱情歌。整个“阿巴多”姑娘小伙都表现得礼貌而大方、多情而智慧。

3.恋爱场所的恋情。集体恋爱的场所,叫公房。晚上和农闲时,在公房交际、娱乐和恋爱,好多情侣是在公房中形成的。哈尼姑娘一到成年就有自己单独的房子,叫“扭然”。

阿妹离开父母的床,晚上睡觉已有自己的小房。用右手够不着阿妹,那根茅草捅一捅;左手拉不到阿妹,找根苦竹笋来戳一戳。(《哥妹去找谈情处》)

姑娘有了自己的小房,约会玩耍恋爱自在多了。通宵达旦地弹唱说笑,不会受到任何人干涉。

总之,哈尼人恋爱自由,劳动时、节日中、公房和“扭然”中都是其恋爱的时机和场所。

哈尼族风俗中的爱情特点

哈尼族人的恋爱极其自由,他们懂得爱情、珍视爱情,表现得极其大胆活泼,还表现出民族的文化深厚感。

1.哈尼族深谙爱情真谛,执着于爱情追求

从爱情信仰的角度,哈尼族青年人珍视爱情,懂得爱情的深意:

男:世上说要是婚姻能自主,活在世间不必去叫魂,像鸭子一样自洗其身,去世之时不别祭牛羊。(《有情人能成眷属》)

婚姻若能自主,“活在世间不必去叫魂”。哈尼人认为,人有很多魂魄,只有这些魂魄都附于身体才健康,否则就会生病。自主的婚姻让人找到心灵的归宿,魂魄才能集聚全身。“去世之时不别祭牛羊”,心灵的自由与他们的身体,甚至与他们的来世都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爱情的婚姻是实现人生完满的条件。

所以,即使离婚也要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不是有情人不过一辈子》中女主人公已经嫁人,却认为不是有情人不过一辈子。她回忆起与情人心心相印的过去:俩人从母亲怀孕、出生、取名到长大,充满着彼此相同经历的惊喜感、共感长者关怀的感恩之情。炙烈的爱情让回忆的每个细节都充满着生命成长的柔情蜜意,充满着哈尼幼儿诞生与成长的淳朴温情。以期唤起有情人的爱恋之情。

正因为他们珍视爱情,他们对爱情也是谨慎的:

晚霞托出了牛角弯的月亮,山寨边有古老的爱情之树,我们一夜到亮对答爱情试题。落叶是我们的棉被,泥土是我们的草席。(《不是有情人不过一辈子》)

“一夜到亮对答爱情试题”,表明其爱情既有情的激荡,也是理的交融。

2.哈尼族爱情具有自由奔放而又多情浓烈的特质

他们的爱情表现为自由奔放而又多情浓烈的特质。

察皮下有两人的住处,察皮下莫隔三夜才去,阿哥回来看阿妹的脚印;墙角边有两人的住处,墙角边莫隔三天才去,阿哥会来瞧阿妹爬椽子的手印。(《哥妹去找谈情处》)

察皮下、墙角都是两人的住处,俩人柔情蜜意的地方。看着对方的脚印、爬椽子的手印来判断来了没有。那种探看的惊喜或惆怅牵挂着自己深深的情恋。

英俊的外乡阿哥哟,不能嫁到外村的姑娘身价低,娶不到外寨姑娘的伙子没本事。(《但愿我俩有情缘》)

而且,哈尼姑娘除了找一个情投意合的稳定朋友关系“然哈”之外,不论男女,都以拥有更多的“然哈”为荣耀。“然哈”的多重性,自然形成了男女之间潜在的竞争意识。

红河哈尼族奕车人,每年农历三月插完秧后的第一个属猴日都要举行“三月节”,外称“姑娘节”,哈尼语称“仰阿娜”。届时青年男女相聚在“姑娘山”上谈情说爱,身穿奇异绚丽的节日服饰,弹三弦,唱情歌,吹秧号,跳鼓舞。并以举行“阿巴多”的恋爱宴和“哈巴卡”的酒歌宴为主,后来又加入了恋爱男女的“打磨秋”活动。

3.哈尼族爱情极具民族文化的厚重感

以歌抒情的恋爱方式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尤其是,哈尼族人举行恋爱宴会“阿巴多”时,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步骤,“他们头一轮的对唱大半是有关天文地理、民族由来、古训哲理等知识。这是一种情与爱的交融,聪明与才智的展现。从第二轮开始,就是一对一地说情话、唱情歌。”

哈尼族具有自己独特而丰厚的文化积淀,解放前虽然没有文字,但通过贝玛的宗教组织形式,由贝玛专门负责文化的传承。哈尼族青年的恋爱亦起到了传承其文化的一种途径,所以其爱情极具民族的文化厚重感。

此外还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

男:热风吹开金兰花,金兰花开似黄金,没有小妹的情话甜,没有小妹的七彩衣裙美。

多雨的四月浮萍鲜。浮萍泛绿如翡翠,不如小妹胸前的银钮亮,没有小妹头上的银泡美。(《四季花儿调》)

哈尼姑娘已进入青春妙龄期就刻意打扮自己,红河一带的姑娘把自己的刘海和鬓角修得整整齐齐,并戴上缀满银泡的鸡冠帽。西双版纳一带的姑娘则在原来朴素的圆帽上插上许多鲜艳的饰物,在胸衣上点缀上许多大大小小的银泡和银牌,在腰间两侧垂下一对绣有精美图案、以彩珠或彩穗组成的飘带。”这样,南疆哈尼姑娘就美得俊俏而富丽,同时姑娘们走动和舞蹈时会发出有节奏的乐音。这样的服饰是爱情的催化剂。

哈尼族风俗中爱情特点的成因探讨

汉族历史中,在世俗礼教的压抑下,爱情悲剧比较普遍。而哈尼族并非如此。原因探讨如下:

首先,这与哈尼族地处西南边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习较少受到汉族传统的儒家封建礼教影响有关。

历史上哈尼人的爱情并非那么自由,“姑娘节”即“情人节”也是从爱情悲剧中产生的。据传:很久以前,碧波寨有位姑娘叫悠玛,特别漂亮,与英俊剽悍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那时,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头人和父母做主。悠玛的父母把她许配白土司的独眼儿子。二月初四那天,悠玛独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具有相似遭遇的三个哈尼姑娘,她们互诉不幸,悲愁交集,最后一起跳崖自尽。此后,哈尼人再也不干涉年轻人的婚姻了。二月初四的“姑娘节”就是对女性恋爱婚姻自由的崇尚与警示。

其次,哈尼族农耕与狩猎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哈尼人的恋爱特点。

哈尼族生活在南疆的高山大壑,形成了农耕与狩猎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狩猎生产方式往往形成粗犷重义的个性,而农耕生产方式往往形成细腻多情的个性。两者的融合就形成自由奔放与细腻多情的民族个性特点。由于置身热带大森林,奕车人在狩猎家住时接触到的动物特别多,“特别是猴子的种种习性对奕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鼓舞’也是模仿猴子灵巧、夸张的动作,手舞足蹈、扭动臀部,都来源于此。”又“奕车人是对旺盛生命力极其崇拜的。奕车长老说‘生首先是谷子的生’。所以奕车的重大节日都和稻作生长在一起,是哈尼稻作文化的构成部分。‘仰阿娜’在插秧完毕后举行,就意味着插下去的秧苗发芽生长。这和男女青年的谈情说爱联系在一起,是很具有象征意义的。稻谷的发芽,与爱情的萌芽正体现了人类与农作物的关系,对自然的崇尚。”哈尼族的爱情特点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具有根本的关系。

总之,对哈尼族情歌中风俗性的研究,揭示了哈尼族非常珍视青年人的生命自由。青年人不仅深谙爱情的深意,他们的爱情活动具有广阔的时空性,表现出自由奔放而又多情炙烈的爱情特色,充满着民族文化的厚重感,表现出情与理、灵性与智慧相统一的心性。这些是由其独特的民族觉悟和农耕与狩猎相融合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基金项目:本文是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920091)及校级项目(编号:XJ2Y0812)部分成果。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究”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钱叶春.哈尼族情歌的生态性阐释[J].山花.2012(5):163.

[2]班固.汉书:卷二十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21.

[3]应劭.风俗通义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

[4]刘勰.刘子新论·卷九[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685.

[5]云南玉溪地区文化局艺术研究室.哈尼梯田文化[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5:140-145.

[6][7][8][9]雷兵哈尼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218219219218.

[10][11]马晓倩.哈尼“情人节”——爱在奕车“仰阿娜”[N].中国青年(http://www.youth.cn),2009-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