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与黑柳彻子的坚守
2013-12-29赵康英
黑柳彻子的自传《窗边的小豆豆》出版后,在日本、中国以及世界各地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该书的成功当然有一定的时代因素,不过更重要的在于它对人性的解读。透过这部作品,我们看到了黑柳女士独特的人格魅力,她的率真、感性、乐观和爱心留给读者很多思考,她对儿时天性的坚守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
《窗边的小豆豆》是黑柳彻子于1981年出版的一部自传,这部自传用极其朴实的语言记录了作者自己童年的一段时光。该书出版后,在日本创造出的个人传记销量的奇迹,至今无人能及;随后被译成33种文字,联合国的官员读完后认为“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因而任命她为联合国基金会亚洲历史上第一位亲善大使;该书2003年在中国出版后,获得“2003—2010连续8年位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入选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10万名中小学生“票选最受欢迎图书”第一名等无数殊荣。畅销书总给人一种畅后消亡的印象,然而该书却畅而不衰。那么,究竟是什么地方吸引着大家?为什么不仅在日本本土大受欢迎,而且在中国也能获得如此高度的认可呢?
时代背景
1.《窗边的小豆豆》,1981年在日本发行日文版,2003年在中国发行中文版,其实1981年的日本与2003年的中国,在教育界情况有几分相似:战后日本经济历经了高速发展后开始着手教育改革,1980年日本的小学放弃应试教育转而开始实施宽松教育,但是该书中像巴学园那样无须死记硬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注重因材施教等如此宽松自由的教育理念并未普及;而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也被提上日程,1993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一个响亮口号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过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素质教育的推行效果并不明显。不管是1981年日本的宽松教育还是2003年中国的素质教育,其改革推行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而《窗边的小豆豆》给了我们一种希望,它用鲜活的实例告诉我们,这样的学校原来很早就有,而且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问题学生”也可以拥有如此灿烂的童年,长大后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它给我国启蒙教育阶段的精英式教育理念扩充了新鲜的血液,使改革中的素质教育有了新的定位。
2.该书在日本发行时,正逢黑柳彻子女士的电视访谈节目《彻子的小屋》高人气时期,起初作为成功女性的自传多受女性读者青睐,随后作为教育读本在教育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后来深入至和平问题、平等问题等人性的关注上,使得该书创下了很多奇迹;而中国,该书一开始就作为儿童教育读本被广泛接受。不过,在众多儿童读物中能迅速脱颖而出还得益于出版公司成功的营销策略。该书出版时出版公司不计成本组织了大范围的中小学读书会,而且与各地方教育界联手共同举办读后感作文比赛,因为该书内容精彩纷呈、语言浅显易懂、故事短小精悍、道理深入浅出,所以出现了孩子爱读、教师感悟、父母受益的畅销局面。
黑柳彻子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本自传能经久不衰,我想该书的魅力一定在于作者本人。黑柳彻子,小名小豆豆,生于1933年8月9日,她的头衔众多,如日本著名作家、著名演员、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社会福利法人小豆豆基金”理事长、“世界自然保护基金”日本理事,等等。在日本,她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自1954年开始进入日本放送协会一直工作至今,是伴随着日本电视成长起来的时间最长的电视艺人;1974年开始主持的《彻子的小屋》仍然在播,该节目是日本电视史上最长寿的谈话类节目;当然1981年出版的《窗边的小豆豆》更使黑柳女士跨入了知名作家的行列,甚至在教育界也刮起了一股提倡宽容与自由的巴学园风,随后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我想该书的成功绝非偶然,通过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率真、感性、乐观,还有爱心。
(一)率真
儿时的小豆豆是个率真的“问题学生”:因为学校的课桌抽屉向上翻转,和家里不同,所以就一个劲儿地摆弄;因为喜欢宣传艺人,所以上课期间会站在窗边,一看到宣传艺人就打招呼;看见走路不便的泰明同学,就直接发问:“你为什么那样走路呢?”然后和他成了朋友还约他去自己的小树做客,等等。长大后的小豆豆是个率真的成功女性,当她的自传畅销而遭人质疑自己的写作水平时,她毫不避讳地说:“除了在学校里写的作文以外,我几乎没写过什么东西。”如此真实地表现自己、坦然地面对大家,所以黑柳女士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长久地活跃在公众面前。“不管是猩猩,还是女皇,抑或是世界任何国家的孩子,我都会用自己一贯的方式与之交流”,小豆豆就是小豆豆,不会因为老师的批评就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会因为对方是女王就卑躬屈膝。正如作者写这部作品一样,写作的初衷就是纪念心中的巴学园,所以写作时不带任何功利心,只是率真地表达自我,至于后来引发在教育问题、和平问题以及人性问题上的探讨,我想这正是小豆豆的个人魅力所在。
(二)感性
作品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小豆豆的感性:在庙会买的小鸡夭折时,哭得很伤心;泰明追悼会上,摸了一下他的手,悄悄道别:“下次见面的时候,你的小儿麻痹症就好了,下次见面再把借你的书还你”;被爱犬洛基咬了耳朵,鲜血直流,不过担心洛基被爸妈惩罚,所以坚称“一点儿也不疼”的小豆豆始终没哭,可是包扎完回家时却因为没见到洛基而放声大哭,等等。长大后的小豆豆,感性依旧:在本书的后记中,黑柳女士说虽然明知道巴学园已经不在了,却仍然开车去了巴学园所在的旧址,离开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突然涌上一阵悲哀,坐在奔驰着的汽车里面,潸然泪下”。此外,其实该书中使用的插图全部来自于日本著名画家、绘本作家岩崎知弘女士之手。岩崎知弘女士被誉为儿童画的天才,她于1974年离世,生前两人并未谋面,但是据黑柳女士说,当听到素未谋面的岩崎女士离世的噩耗时,她号啕大哭。正是因为她们对儿童天性的感悟出奇的一致,所以黑柳女士决定在1981年出版的《窗边的小豆豆》中采用岩崎女士的插画。出版后的作品中,插画与内容高度地吻合,很多人不禁怀疑是否是岩崎女士生前为该书量身定做的。该书畅销后,很多人想把该作品搬至银幕,但是因为岩崎女士的插画过于精美,每一位读者都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心中创作出了自己的图画,所以为了不破坏这种唯美,作者始终没有同意。小豆豆如此细腻地感知着这个世界,所以她对别人的痛苦与快乐也深有感触,也因此她能乐此不疲地积极投身于各项慈善事业。
(三)乐观
是的,小豆豆非常乐观:据原来小学隔壁班的老师说,小豆豆几乎每天都会在走廊上罚站,那位老师每次经过时,小豆豆都会叫住她问道:“老师,我被罚站了,为什么呢?”、“我做什么坏事了吗?”、“老师讨厌宣传艺人吗?”等,以至于那位老师以后看见小豆豆罚站都绕道而走,不过从小豆豆的问话中可以看出,她没有因为被罚站而感到自卑,可以说对于罚站根本没放在心上(据黑柳女士日后的回忆,也的确没记得被罚站的经历);还有巴学园的演出会,因为自己的调皮,没能出演角色,虽然有点遗憾,不过一个人在操场上自由自在地跳舞也很开心;代表学生去慰问演出时,什么歌都不会唱,不过还是很高兴,最后踊跃唱了个吃饭歌,等等。当然小豆豆也不是盲目乐观,她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因为听到校外传来“巴学园,破学校!进去一看,还是个破学校!”的歌声,小豆豆气急败坏地冲出去理论,没追到那帮唱歌的男生,小豆豆很伤心,但是马上不知不觉唱起了“巴学园,好学校!进去一看,还是好学校!”最后和大家一起不停地、反复地唱着,觉得有趣又痛快,早已忘记了刚才的不快。小豆豆有一种天然屏蔽不快的本领,或者说伤心难过的时候能很快自我排解,所以抗压能力很强。一个常人眼中的“问题小孩”成长为众人仰慕的成功女性,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她拥有这种积极乐观的天性。
(四)爱心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巴学园小林校长的教学理念。因为新奇所以不停地开关抽屉,并不是本质不好,只不过是孩子的好奇心而已。所以作为“问题学生”而被退学的小豆豆,在巴学园得到了全面的认可。因为小豆豆本质上正如小林校长所说的那样“真是个好孩子!”小豆豆很懂事:姑姑送的蝴蝶结很美,小林校长的女儿也想买,可因为是“外国货”,校长买不到,当校长恳求小豆豆以后能不能不戴时,小豆豆虽然喜欢极了,不过还是决定不戴了;由于战争的影响,物资越来越匮乏,小豆豆吃不到心爱的糖果。当然如果爸爸到军需工厂用小提琴演奏国歌的话,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然而,倔强的爸爸不想让心爱的艺术沾染上政治色彩,所以拒绝了。小豆豆吃不了糖,不过理解爸爸对小提琴的感情,所以面对爸爸的道歉高高兴兴地说:“没关系!我也喜欢爸爸的小提琴。”虽然还是个孩子,不过小豆豆很多时候像个小大人一样学会了理解和尊重。
小豆豆还很善良:她喜欢动物,和爱犬洛基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把洛基作为知心朋友,从来没有欺骗过它;和得过小儿麻痹症的泰明同学是好朋友,小豆豆还很仗义,看到弱的同学被欺负就会挺身而出,不惜自己受伤;看到电车上几个聋哑孩子的手语,觉得美极了;上学路上路过朝鲜人住的杂院,对于“你是个朝鲜人”这句带有歧视的骂人的话,虽然还没有完全理解,不过似懂非懂的小豆豆想告诉那个有点可怜的朝鲜孩子:“大家一样都是小孩子”,而且还想和他交朋友。在小豆豆的世界里没有歧视,人人平等。长大后的小豆豆仍然保持着幼时的爱心与善心,所以被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正是出于这份对人性的尊重与理解,黑柳女士常年奔走于亚非等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的儿童事业倾注了很多心血。
黑柳彻子的坚守
小豆豆从一般人眼中的“问题”学生,成长为众人仰慕的成功人士,《窗边的小豆豆》一文中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缘由:小豆豆有一个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小豆豆的爸爸黑柳守纲先生是交响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手,虽然书中提及不多,不过通过零星的片段,我们可以感知,小豆豆爸爸是个酷爱艺术的音乐家,有着崇高的职业操守。据说小豆豆这个小名一开始就是爸爸先叫起来的;爸爸还经常和小豆豆带着小狗洛克一起去散步;有一次去逛庙会,小豆豆非要买小鸡,一开始坚持不买的爸爸,经不住小豆豆的软磨硬泡,最后还是买了:小豆豆跟洛克玩游戏时被它咬了,爸爸急忙抱着她冲进医院,看着小豆豆“从头上到下巴、到耳朵都被纱布裹得严严实实的,回家时简直就是只小白兔”时,爸爸很想对洛克发火,不过因为和小豆豆有约在先不对洛克发火,所以最后还是忍住了。可见,小豆豆的爸爸爱女有加、爱女有道。
小豆豆的妈妈黑柳朝女士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书中提到妈妈的章节很多,最让我感动的是,妈妈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原来学校老师所列举的小豆豆的“罪状”进行了解读:小豆豆并不是真的有问题,只不过好奇心强一点罢了。不过因为给身边的人造成了困扰,所以只能退学。妈妈想找一所能够理解自己孩子性格的学校,因此费尽心思妈妈找到了巴学园。妈妈的伟大更在于把小豆豆被退学的这个秘密一直保守到小豆豆二十岁以后,妈妈始终怀着巨大的关爱与深深的理解培育着小豆豆的成长。
当然,黑柳彻子写《窗边的小豆豆》的初衷只是想记录一下巴学园的时光。因为巴学园实在不是一般的学校,巴学园的小林校长也不是普通的校长,他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并且他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孩子们的这些优良品质发扬光大。他愿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他理解信任孩子、他深爱着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巴学园自由宽松的学风正是小林校长教学理念得以实践的场所,虽然毁于战火,不过小林校长培养的学生实现了他的梦想。
小豆豆就是一个坚守儿时天性的成功范例。如今八十岁高龄的她,仍然以一颗年轻的心活跃在公众面前;她主持的谈话类节目《彻子的小屋》开播40年仍然超人气在播;她始终用小豆豆的敏锐感悟力理解关爱着世界各国的孩子。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关键是长大后是否还能保持这份天赋。”透过《窗边的小豆豆》,我们看到了幼时小豆豆的率真、感性、乐观和爱心,更难能可贵的是长大后的小豆豆仍然保持了这份天性,所以这部自传才得以问世并享誉世界。因此,《窗边的小豆豆》的成功绝非偶然,看似无心插柳而大获成功的这部自传,事实上凝结着黑柳彻子女士一生执着的坚守。这部作品不止作为儿童读物,在浮躁的当下,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算计时,请想想小豆豆的率真;过于理性时,请寻找小豆豆的感性;遇到困难时,请学学小豆豆的乐观:对人冷漠时,请呼唤小豆豆式的爱心。当然,随波逐流时,别忘了内心的坚守。
参考文献:
[1](日)黑柳彻子等.窗边的小豆豆合集(1-6)[M].赵玉皎等译.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8.
[2](日)北川登园著.小豆豆的万花筒:黑柳彻子评传[M].朱春育译.桂林:海南出版公司,2007.
[3]何芙蓉.读《窗边的小豆豆》感悟[J].电影文学.2010(11).
[4]许云莉.从《窗边的小豆豆》之成功看我国传记出版的不足[J].出版实务,2008(12).
[5]赖配根.宽容与自由[J].人民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