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遵义
2013-12-29斯予
每次到遵义,流连会址,回望播州,总会被浸润于这块土地上的深情所感动。
遵义之情是豪情,激越豪迈、荡气回肠;遵义之情是柔情,温婉细腻,扣人心弦;遵义之情是恩情,心怀感恩、春晖图报;遵义之情是才情,千年
遵义始终萦绕着一股豪迈之气。那是一种铸就伟大转折和不朽丰碑的英雄之气,是一种在黔北崇山峻岭间驰骋纵横书写出奇制胜传奇的情怀。1935年1月,中央红军历经湘江血战,损兵过半,正是在遵义开启了历史新的篇章,“群龙得首自腾翔”。身处逆境的红军将士从此四渡赤水、攻克娄山、二战遵义,愈战愈勇,最终跳出敌军重重围困。遵义神奇的山水让红军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豪情尽情挥洒,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
遵义有山的巍峨,也有水的秀丽,有刚健之气,也有柔美之情。历史上有一轶闻,说遵义城边有一菱角堰,种有浮莲,却不开花。清末某年,此莲忽然大开,娇美异常。当年科举,邑人杨兆麟金榜题名,中了探花。二十四年后,此花又开,却是杨探花身死他乡,灵柩归里。故事有传说成分,但百姓以花寄情,可见此地人心之优美。
红军在遵义,还有一个关于一双千层底鞋的故事,讲的是王泉媛和王首道一段旷世情缘。当年两人在遵义结婚,王首道送王泉媛一把三号小手枪和八粒子弹,王泉媛承诺按照家乡的风俗送一双亲手仗,二人难得相聚。1935年6月26日,两人在两河口见面后,王泉嫒经历了西征、脱党等曲折经历,直到1982年夏天,她才见到已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首道。1994年,王泉媛在北京见到了病中的他,带来了一双亲手做的千层底黑布鞋。王首道双手颤抖着接过布鞋,老泪纵横地说:“你没有忘记遵义时的诺言!”
遵义山水是上苍的恩赐,遵义的文化是历史的馈赠。遵义人对所有的爱心和帮助心存感激、铭记在心,将其内化为城市的气质和人的品德。凤凰山上,红军卫生员的塑像已经变成了遵义人心目中的“红军菩萨”,香火缭绕,年年挂红,真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浙大西迁,辗转千万里,终于在乱世中找到了一块可以摆放书桌的地方,但在遵义人的口耳相传中,更多的是感激,是怀念,是骄傲。
在历史上,遵义文风倡盛,硕儒辈出。汉时文化先驱“汉三贤”走出大山,中原求学,带来了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民风的开化;沙滩文化源远流长,清代有蜚声中外的“清三儒”,撰修了被梁启超称作“府中第一志”的《遵义府志》,赢得了“清诗三百载,王气在夜郎”的美誉。到了现当代,黔北文学在贵州及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遵义籍专家院士活跃在国内外。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千年不断的文脉,才造就了遵义独特韵味和迷人气质。
如此山溪容我隐,不辞长作播州人。遵义之情,情在人心;遵义之情,情在云天;遵义之情,动心摄魄;遵义之情,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