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机收留桩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2013-12-28叶卓枫
叶卓枫
(福建省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350003)
近年来,为了适应粮食生产区域化格局的变化和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以及水旱轮作模式化耕作制的发展,福州市2009 年开始在福清小面积试验“早稻 (机收)留桩—再生稻—菜—菜”四熟制和“早稻(机收)留桩—再生稻—菜”三熟制耕作模式,2010 年在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等沿海平原地区示范推广。据统计,2010 年推广早稻(机收)留桩再生稻30 hm2,再生季平均每667 m2产量165 kg;2011 年推广100 hm2,再生季平均每667 m2产量178 kg;2012 年推广339.3 hm2,再生季平均每667 m2产量202 kg。4 年来,全市累计示范推广早稻(机收)留桩再生稻近500 hm2,增产稻谷131.2 万kg,扣除成本,增加效益293 万元。经过几年的探索,摸索出一套早稻(机收)留桩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现总结如下。
1 头季稻高产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再生力强、生育期短、适宜当地种植的早稻品种。首先需要考虑福州市沿海地区8 ~9 月台风多发,头季稻最好在7 月25 日左右收割。因此,早稻品种必须选择头季生育期短、不超过128 d 的优质品种;其次必须选择农户能接受的或正在种植的品种。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现有早稻品种中佳辐占、岳优9113 和嘉早312 等较适宜福州市作早稻机收留桩再生稻。2012 年试验结果(表1)表明:留桩高度15 cm,岳优9113 的两季合计产量最高,每667 m2为718 kg;而产量相对低的嘉早312 在生育期上占优势,两季生育期合计仅167 d;佳辐占品种再生力强、产量稳、优质,是福州市示范推广面积最大、农户愿意选择的品种。建议佳辐占品种作为福州市早稻机收留桩再生稻主推品种。
表1 不同品种机收早季与再生季产量及生育期表现
1.2 区域安排与播种时间
选择原栽培模式为“早稻—菜—菜”三熟制和“早稻—菜”两熟制地区主推,以耕地流转面积大、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多的沿海平原县(市)为重点。这部分地区早稻7 月下旬收割后,耕地闲置2个多月,至10 月上旬才开始种植蔬菜,利用中间空闲的2 个多月发展再生稻,对于种粮大户和企业规模效益明显,易于接受。播种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后作蔬菜的种植期来确定,一般3 月15 ~22 日播种,采用旱育秧、湿润育秧或塑料软盘育秧等方式,秧龄25 ~30 d;采用塑料软盘育秧机插不宜超过25 d。
1.3 合理密植,科学管理水肥
佳辐占大田每667 m2用种量3.5 ~4.0 kg,在4月中旬进行机插,一般规格为30 cm ×14 cm,每667 m2插1.6 万丛,插秧时尽量做到均匀浅插,促使低节位分蘖,控制每667 m2有效穗18 万~20 万穗,为头季、再生季高产打好基础。头季稻每667 m2施N 12 kg,氮磷钾比例1∶0.5∶1,氮肥分为基肥 (30%)、蘖肥 (50%)和穗肥 (20%)施用;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分为蘖肥(30%)和穗肥(70%)施用。
科学管水是关系到头季稻夺取高产和再生季能否成功的关键,田间水管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间歇浅水灌溉外,一般以湿润灌溉为主,使土壤处于富氧状态,促进根系生长。同时掌握好3 个重要时期,一是每丛茎蘖数达12 个左右时进行1 次重烤,控制贪青徒长和无效分蘖,烤田程度以土壤有细小裂缝、水稻叶色稍微退淡为宜。二是头季稻进入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保持田间薄水或交替灌溉,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三是收割前7 ~10 d 断水,自然落干至脚踏不下陷为宜,若田面太湿易使收割机在拐弯处拔起稻桩造成缺株,或履带行经田中把稻桩压入土中,造成腋芽迟发蔸或不发,齐苗时参差不齐。
1.4 病虫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及时进行必要的化学防治。重点防治头季“两虫两病”,即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瘟病,一般掌握二化螟枯鞘3%、稻飞虱每丛有5 头、纹枯病丛发病率10%、叶瘟始发期及时用药。其中必须把握好两个重要防治时期,第1 次是5 月上旬第1 代二化螟防治的关键时期,对保苗尤其重要,枯鞘3%即进行防治,同时兼顾纹枯病的防治。一般每667 m2用稻康50 mL 或50%敌·唑磷EC (稻螟清)100 mL 或35%吡·单WP (克胜丹)60 g,另加20%井冈霉素SP 40 g,对水50 kg 喷雾。第2 次是6 月上旬,对稻飞虱每丛有虫5 头以上的田块要及时防治,此时纹枯病也进入为害盛期,要结合进行防治。此次防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再生稻的成败。因此,这段时间必须勤调查,发现病虫及时防治。一般每667 m2用10%吡虫啉WP 20 g 加20%井冈霉素SP 40 g 对水60 ~70 kg 喷雾。
1.5 机收时间与留桩高度
头季稻应尽量做到十黄收割,有利于提高头季稻的品质、产量,也有利于腋芽生长发育,促进再生季成苗。留桩高度则与再生季生育期及产量密切相关,再生季生育期随留桩高度的提高而缩短,产量随留桩高度的提高而降低。留桩高度15 cm 以上,高节位倒二、倒三芽没有受损,成穗较早,而基部腋芽由于收割机履带碾压而受损,重新萌发成穗,一般要比未碾压部分迟熟7 ~10 d,造成再生季成熟期相差很大,且高节位腋芽早分化、穗小,产量低。因此,机收留桩高度应在不影响后作种植基础上,做到低留桩,促高产。四熟制“早稻(机收留桩)—再生稻—菜—菜”模式,再生稻后作需在9 月下旬种植,将留桩高度设定在15 ~20 cm,再生季生育期最短仅57 d,每667 m2产量200 kg 左右;三熟制“早稻 (机收留桩)—再生稻—菜”模式,再生稻后作种植时间一般在10 月上旬,则可将留桩高度设定在5 ~10 cm,再生季生育期67 d左右,产量提高至230 kg 左右,低留桩管理好的再生季产量能达到275 kg 以上。
2 再生稻田间管理技术
2.1 及时管水,重施催芽肥
头季稻收割后,应于当天清理覆盖在稻桩上的稻草,尽量扶正稻桩,当日灌跑马水保持土壤湿润,不可留水层,尤其低留桩田块,水过深会使腋芽受淹致死,影响出苗。按照福州沿海地区的做法,早稻收割前不施催芽肥,在收割后1 ~2 d,结合灌水每667 m2施尿素15 ~20 kg、氯化钾5 kg,促进再生芽生长,出苗整齐。7 d 后再施尿素4 ~5 kg 作为壮苗肥。水管上做到“田间湿润发苗、浅水长苗、寸水养穗、干湿交替至成熟,收割前7 d 断水”。
2.2 根外追肥
有条件的地方,再生季抽穗60% ~70%时,每667 m2用九二○2 g 对水50 kg 喷雾,可加快基部低节位分蘖的穗颈抽长,促进齐穗。灌浆期用浓度2‰的磷酸二氢钾根外追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2.3 防治病虫害
再生稻植株较矮,叶片数少且直立,田间通风透光好,病虫害一般比较轻,可根据田间病虫动态,重点做好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穗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2.4 适时收割
再生稻抽穗成熟参差不齐,青黄谷粒相间,所以收割期不宜太早。应该在不影响后作的前提下,全田成熟度达90%以上时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