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粮现状调查与思考
2013-12-28卢锦荣
卢锦荣
(福建省永定县农业局 364100)
2012 年4 月份,国家统计局永定调查队在永定县辖区内分别抽取4 个调查村和20 户有代表性的农户开展问卷调查,调查了解农民种粮情况和种粮意愿。永定县农民种粮以种植水稻为主,总体积极性偏低,而影响种粮积极性的主因是种粮效益低下,有耕地承包责任制问题、气候因素、农资与粮食价格原因,还有农业新技术应用普及等因素。
1 农民种粮现状调查
1.1 耕地人均面积少,种粮劳动力不足
根据调查统计,4 个村耕地面积合计4 022.33 hm2,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01.07 hm2,占74.8%;可复耕的撂荒地36.33 hm2,占9%;人均耕地仅513.34 m2。4 个调查村2012 年人口合计7 886 人,其中劳动力4 260 人,占总人口的54%。经常外出劳动力1 939 人,占45.5%;在本地务工劳动力1 023人,占24%;在本村以种粮为主的劳动力1 038人,占30.5%。
1.2 种粮劳动力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文化素质总体偏低
在20 个调查户中,主要种粮劳动力妇女占60%,男劳动力占40%,平均年龄44 岁。文化程度分别为:小学占10%、初中占75%、高中以上占15%。
1.3 种粮效益低,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经商
根据2012 年永定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效益调查情况(表1),以种植油菜效益最低,扣除人工成本,每667 m2净亏损862 元。其次为种植早稻,每667 m2亏损176 元。家庭收入靠种植非粮食作物的占45%,靠打工的占30%,靠非农自营的占25%。粮食生产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平均仅有26.5%。
1.4 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
在调查的4 个村中,有1 个村的大部分农民认为最近几年种粮面积基本持平;有2 个村认为种粮面积有所减少;有1 个村认为种粮面积减少较多,即使粮食紧张也不会增加种植面积。种粮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二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征用土地,导致耕地减少;三是水利设施无保障,有些土地无法耕种;四是种植烤烟、蔬菜等经济作物比较效益高。
表1 永定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效益统计
注:①茶园效益指新植茶园,柚子效益为柚子盛产期效益,巴戟天效益指单种5 年生效益;②白莲第1 年需种苗费,第2 年可自留种,3.7
kg 的鲜果可晒1 kg 的干果;③人工成本50 ~100 元/日,不同用工,工价有差别;④表中单位面积按每667 m2计算。
2 农民种粮积极性低的原因
2.1 种粮效益低
2.1.1 粮价总体偏低 在调查的4 个村中,95%的农户认为,近年来粮价较稳定,但总体偏低,2012 年夏粮(早籼谷)集市零售单价为每吨2 300元,比上年增加100 元,增幅4.5%;比2007 年增加600 元,增幅35.29%;2012 年10 月份至2013年4 月份,秋粮(中、晚籼谷)集市零售单价为每吨2 700 元,比上年下降300 元,降幅10%。标—早米和晚米集市零售价格平均为4 000 元/t、4 800元/t,比2012 年同期均下降400 元,下降10.0%和7.7%。
2.1.2 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机耕或畜力价格上涨较快 2006 年以来,一些农民需求大的农资价格呈上升趋势。2010 年国庆节后,化肥市场无论是进口肥还是国产肥,无论是单质肥、低浓度肥还是复混肥、高浓度肥都出现了涨价现象,而且一路飙升。其中,碳酸氢铵价格820 元/t,比2009 年上涨28.1%,比2007 年上涨49.09%;尿素价格2 600元/t,比2009 年上涨36.8%,比2007 年上涨41.69%;氯化钾价格3 600 元/t,比2009 年上涨17.6%,比2007 年上涨55.84%;过磷酸钙价格620 元/t,比2009 年上涨10.7%,比2007 年上涨32.76%;复合肥价格3 200/t,比2009 年上涨23.1%,比2007 年上涨212.2%,2011 ~2012 年基本维持这种价格水平。农药价格从2007 ~2008 年一路飙升后,2009 年开始价格略有下降,2010 ~2012 年以后与2009 年基本持平。种子零售价从2007 年开始攀升,至2011 年涨幅达到50 ~120%,2012 年与2011 年基本持平。劳动力工价也逐年上升,由20 世纪90 年代的10 ~15 元/d 上升至2000年的20 ~30 元/d,到近几年的50 ~100 元/d。机耕或畜力从2005 年的每667 m280 元上涨至近两年的150 ~200 元(表2)。从目前而言,化肥、农药、种子仍是粮食增产的重要资料,而劳动力、机耕或畜力仍是粮食增产的最主要手段,从生产成本的影响来看,农资、劳动力、机耕或畜力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粮食价格上升给农民收益带来的积极影响。
2.2 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表2 生产资料、劳动力、机耕或畜力价格变化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对种粮农民进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水稻种植保险,购买农机具补贴等政策,粮食收购价格持续低位略有提高,种粮效益有所增加,但与农资价格、劳动力工价、机耕或蓄力价格上涨幅度相比严重失衡,与农民种粮的期望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仍存在基本农田被破坏或征用、农田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据调查,目前撂荒地或双季稻改单季稻的耕地,绝大多数是边远的山垄田、冷烂田,这些田具有点多面广、规模较小、农田水利设施差、总面积大而单产较低、但增产潜力较大等特点,对增加粮食总量具有关键作用,但由于处于边远偏僻的地方,不被当地政府领导重视。一年一度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或耕地整治,因政绩面子工程需要均安排在交通便利的国、省道两边,集镇周边。因此,这些边远的山垄田、冷烂田的水利设施更差,道路不便,被撂荒也在情理中。
近3 年来,农业自然灾害以洪涝灾害为主。被调查的4 个村中,农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村每逢洪水来临,因河床抬高,下游大部分农田被淹,无法排涝。有的自然村部分耕地已无法种植,有的耕地稍有干旱即无法灌溉。
目前,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基本采取政府和集体出资、个人出力的方式,被调查的4 个村中,50%的农民对政府在水利方面投资感到满意,基本解决了灌溉问题,仍有50%的农民认为政府在水利方面的投入太少,进展太慢,水渠修复较少,天旱时无法应急,如上半年春旱,很多早稻因无法插秧而改种。2010 年至2011 年4 月,政府在4 个调查村的小水利投入资金41 万元,仍缺资金136 万元,有3 个村农田水利管理、维护的经费没有保障而不能及时得到修复,有20%的农户认为本地的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20%的农户认为农田水利设施非常差,许多灌溉面积较大的沟渠是根本没有实现“三面光”的水泥渠,部分农田“靠天吃饭”现象严重。
2.3 耕作手段落后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人均耕地面积小,责任田分散,55%的农户没有采用农机耕作、收割,耕作方式以牛耕人种为主,有的甚至不用牛耕;施肥以化肥为主,采取粗放式管理,农忙季节农户以换工或请工的方式调节劳动力的不足。
2.4 农业“五新”普及应用率低
近年来,农业相关部门印发了《“六月红”早熟芋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 《植物保护》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 《农村沼气安全使用与维护》等手册,以及“琯溪蜜柚栽培技术”“红柿标准化栽培技术”“巴戟天栽培技术”“春播育秧技术意见” “抓好秋粮生产关键技术”“再生稻栽培技术要点”等宣传材料;测土配方施肥挂图、《永定农业》等技术资料由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分发到村和科技示范户;举办“粮油高产创建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再生稻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等各类培训班。但目前农村农业“五新”普及应用率低,一是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为中老年妇女,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二是由于农业“五新”的宣传普及方法存在缺陷,缺乏实际对比操作展示平台;三是服务手段存在明显欠缺,能够让中老年妇女简明易懂的现场指导服务场次少;四是农技管理体制存在漏洞,基层农技服务由于财力投入不足、管理体制等原因,普遍存在“在编不在岗” “在岗不在位”的现象,有效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难以开展,粮食关键增产措施不到位,农民获得科技培训与指导服务的来源较少。
2.5 农民种植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种粮效益低,农民为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改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或从事养殖产业。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离乡离土转向非农产业,农民或进厂打工或进城务工,农村普遍存在“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打工赚钱”的现实,大部分农民种粮只满足于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生产的商品粮量很少。
3 农民种粮意愿调查
被调查村的农户有45%的农户认为种粮效益相对较低;25%农户认为务工收入更高;15%的农户认为劳力不足;15%的农户认为水利基础设施差。由于种粮效益低下,100%的村民认为在家种粮不能保障家庭开支,其中75%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或做生意,20%的村民选择在家种田兼顾其他,5%的村民选择搞其他产业。
对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调查中,75%的人选择应提高粮食价格,加强对农资市场管理,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补贴标准。
4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对策和建议
4.1 积极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
近年来,由于耕地的日益减少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供求压力加大。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面积是产量的基础。近10 年粮食总产量目标的实现,其中面积贡献率为14.2%,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85.2%。因此,要确保粮食总量稳中有升,首先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只有下大力气保护现有耕地,尤其是那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耕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对保护耕地有足够的认识,有效地遏制耕地减少的势头。要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同时要实施土地“用一造一”的政策,确保实现耕地增减动态平衡。要加大制止耕地抛荒撂荒休耕弃耕等工作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种粮大户,促进粮食规模经营,把农村弃耕地、撂荒地集中在种粮大户手中,规模经营每667 m2可节省机耕成本113 元、机插成本140 元、机收成本120 元、机防成本57 元,节约总节本430元;政府对种粮大户实施奖励政策,即单季种植2 hm2以上粮食的每667 m2奖励80 元,对弃耕撂荒地复耕33.33 hm2以上并种植粮食的每667 m2补助200 元,以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4.2 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目前,以追求高产、满足温饱为主要特征的数量型粮食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口粮的需求量相对下降,饲料杂粮需求量稳定上升的趋势是今后社会对粮食需求的特点。早籼稻种植面积大,但米质劣,不受市场欢迎,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大力发展优质品种、增加粮食种类、扩大饲料粮种植比例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应该在增加对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粮食生产。
4.3 加大农田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
要重点抓好小型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逐步建成一批稳产、高产田;加大中低产田治理和改造投入,发挥粮食增产潜力;加大对边远山垄田、冷烂田的基础设施投入,建好排渍沟、灌溉渠、简易机耕路水泥硬化。充分挖掘和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
4.4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粮食关键增产技术推广
农技服务部门履行部门职责,因地制宜推广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超级稻、再生稻、甘薯、马铃薯等粮食增产技术,稳步提高粮食单产。实施种子工程,引进示范推广优质粮食作物新品种。努力做好水稻轻简节本栽培,农机部门要因地制宜推广粮食耕作、收割农机,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要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改善土壤地力,培肥地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5 强化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各级政府要逐年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有技术、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专业农民。近年来,政府举办的培训专业农民的项目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绿色证书”培训,及多种多样的技能培训。农业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农技员和种植大户在病虫害防治、农业“五新”、测土配方施肥等知识的培训,动员农技员多深入田头检查指导。同时,多印发农技宣传材料,开辟农村农技宣传专栏、乡村农技广播栏目,实现科技进村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农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实用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完善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耕地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机耕水平,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农业部门要建立样板田、示范田,带动辐射邻村、邻乡的农业科技普及与推广应用。
4.6 加大财政投入,认真贯彻落实惠农政策,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国家应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格,增加储备粮收购,将国家统筹粮食价格与粮商集市零售价格拉平或略低于粮商集市零售价。增加支农资金的投入,重点扶持粮食生产资料生产,对粮食生产所需的主要化肥、农药、种子生产企业给予煤、电及原材料补助,降低生产资料价格,调动粮农积极性,大力推广普及新型实用小型农机具,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是有效解决农业、农村中其他问题的关键。高度重视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实际上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因此,应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的力度,惠农政策严格执行“谁种补谁,多种多补,不种不补”的原则,上墙公开各项补助资金的发放,建立各项补助资金发放经办人的追溯制,在落实粮食生产计划,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切实提高粮农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