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超高产栽培群体构建与调控技术

2013-12-28谢灿煌

福建农业科技 2013年7期
关键词:粒肥颖花成穗率

谢灿煌

(福建省永定县良种场 364100)

多年来,在水稻超高产的栽培实践中,小面积试验每667 m2产量可达到750 ~800 kg,但从目前大面积“高产创建”的实际应用来看,产量仅500 ~600 kg,尚有20% ~30%的潜力未发挥出来,如何最大限度地协调水稻生产中的各种矛盾,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1 高产水稻群体特征

1.1 群体总颖花量大

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决定单位面积产量高低的两个基本方面。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有效穗数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但随着穗数的增加,每穗粒数逐渐下降。只有当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都处于适宜的水平,即二者乘积达到最大时,也就是群体总颖花量最大时,才能得到产量的最大值。在安全结实条件下,群体总颖花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颖花量越大,产量越高。在增加颖花量的两个因素中,理论上增穗或增粒均可获得超高产,但以二者协调增长较易实现[1]。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组成,适当增加基本苗数和提高单株成穗率是增加穗数的两个方面,分蘖穗数取决于分蘖成穗率。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是分蘖始期至有效分蘖终止期。每穗粒数的多少,既取决于每穗的分化颖花数,也受退化颖花数的影响。颖花分化的时间是从穗轴分化开始至颖花分化期止,其中以二次枝粳分化期最盛。而颖花退化发生于花粉母细胞形成到花粉粒成熟期,其中颖花大量退化则发生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前后。因此,在栽培上降低颖花退化率,是发挥穗大、粒重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高产、超高产栽培营养生长量较大,在具备了分化较多颖花的条件下,保花肥的施用尤为重要。据2012 年在永定县坎市镇宜优673 高产示范片内调查,在不同产量水平下,其产量随着总颖花数的增加而增加,当每667 m2产量600 ~700 kg 时,颖花数为2 300 万~2 700 万朵;当产量大于700 kg 时,颖花数大于2 700万朵。经相关性分析,颖花数 (x)与产量(y)呈极显著正相关,y= 25.18 + 0.253x(r=0.996**)。

表1 宜优673 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

1.2 高成穗率、高结实率

高产水稻追求群体最大总颖花量,当茎蘖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成穗率降低。而成穗率降低,意味着茎蘖个体质量的下降和无效分蘖的增加。穗数多、穗型小,总颖花量往往并不多。群体过大,茎叶互相遮阴,不仅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而且大量光合产物用于呼吸消耗,减少了淀粉等物质在茎鞘中的蓄积量,还有增加病虫害和倒伏的危险。据研究分析[2]:汕优多系1 号在适宜穗数范围内(每667 m218 万~21 万穗),穗数与产量关系不密切,而成穗率与产量成极显著的正相关(r=0.898**)。由方程y= -268.069 +12.168x可得,当成穗率达80.26%时,可实现700 kg 的产量目标,基本上与生产实际相吻合。

1.3 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绿叶面积和发达且活力强的根系

根据北京农业大学廉平湖教授的水稻“三个90%”高产栽培理论体系:一是水稻产量90%以上来自光合产物;二是水稻产量的90%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三是高产水稻产量90%来自抽穗后光合产物,产量越高,抽穗后光合作用积累的产物对产量的贡献越大。也就是说,抽穗后光合产物的多少,对产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水稻成熟期各叶位的光合效率不同,且各叶位的分工也不同。上部叶片(倒1 ~3 叶)的光合产物主要运往穗部;下部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运往根部,尤其是倒4 叶,对水稻后期根系活力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高水平的水稻生产技术,必须尽可能在水稻生育后期还保持具有发达且活力强的根系。施用穗粒肥后,抽穗后还能继续从土壤中吸收较多氮素等营养,减缓茎叶结构蛋白质的降解,延长绿叶寿命,保持叶片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干物质生产积累就多,从而有利于高产。

2 当前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群体类型

通过对永定县大量水稻群体的调查和分析,真正能按照设计的早发、成穗率高、群体与个体矛盾协调、后期根系发达、绿叶较多的高光效高产群体并不多,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早发群体,前期基蘖肥较多,群体过大,产生大量无效分蘖,成穗率低,个体小,产量不甚理想;二是基本苗不足,瘦弱秧或前期基蘖肥少,施用较迟,前期属迟发,但补救措施及时,中后期群体生长协调,成穗率和有效穗尚高,但迟发带来高节位分蘖成穗,每穗粒数较少,因而产量不够理想;三是前期迟发,但补救措施过头,偏迟且大量施用分蘖肥,造成群体生长量过大,产生大量无效分蘖,成穗率低,后期光合效率低,每穗粒数也少,产量不如第二类型;四是前期迟发,由于群体生长量总体不足,虽然成穗率尚高,但有效穗不足,总的干物质积累量不大,是一类典型的低产群体。

3 超高产水稻群体的构建与调控技术

水稻超高产栽培是一个系统工程,高产群体构建与调控总体思路:在保证适量有效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使用肥、水等促控技术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构建抽穗至成熟期具有较高绿叶面积和发达根系的高光效群体,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上,笔者在高产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壮秧、扩行、调肥、水控”等八字配套构建与调控技术。

3.1 培育蘖叶同伸的多蘖壮秧

在实践中,培育壮秧主要应抓住“足肥、稀播、匀播、化控”这四个关键措施,促进秧苗平衡生长,在1 叶1 心时每667 m2秧田用300 mg/kg 多效唑液100 kg 均匀喷施,促根长蘖,培育叶蘖同伸多蘖矮壮秧。这是水稻超高产的基础。

3.2 宽行窄株浅插,插足基本苗

2007 年,在永定县仙师乡进行了汕优多系1 号插植规格试验,丛插2 粒谷苗。由表2 可见,插植规格16.7 cm ×30.0 cm 的成穗率达到72.3%,比插植规格20.0 cm×20.0 cm 的成穗率提高8.0 个百分点,比插植规格16.7 cm×20.0 cm 的成穗率提高12.1 个百分点;插植规格20.0 cm ×26.6 cm 的成穗率达到70.8%,比插植规格20.0 cm ×20.0 cm的成穗率提高6.5 个百分点,比插植规格16.7 cm×20.0 cm 的成穗率提高10.6 个百分点。

表2 不同插植规格对成穗率的影响

目前,生产上大多栽培的是大穗或偏大穗型杂交水稻。改原来方形匀栽的插秧方式(20.0 ~23.0 cm×20.0 cm)为宽行窄株(30.0 cm×13.3 ~16.7 cm),将习惯的20 .0 cm 行距扩大到30.0 cm,每667 m2栽植1.4 万~1.6 万丛(大穗型杂交水稻1.2万~1.4 万丛),丛插2 粒谷苗,每667 m2基本苗达7 万~8 万苗。宽行窄株能发挥边行优势的作用,不仅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改善,下层叶片荫蔽少,光合作用效率高,茎鞘积累较多的淀粉,强鞘壮秆,提高成穗率,为形成穗大粒多奠定物质基础;而且有利于降低行间湿度,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表3 不同基蘖穗粒肥比例对成穗率、每穗粒数和产量的影响

3.3 适氮调肥,实行前肥后移

2009 年在永定县仙师乡进行了氮肥的不同基、蘖、穗、粒肥比例试验。早稻供试品种为中优2155,试验田每667 m2(下同)施N 10 kg,共设基、蘖、穗、粒肥比例为5∶4∶1∶0、5∶3∶1∶1、5∶2∶2∶1、5 ∶1 ∶3 ∶1 四种处理;晚稻供试品种为Ⅱ优3301,试验田施N 12 kg,共设基、蘖、穗、粒肥比例为6∶3∶1∶0、6∶2∶1∶1、6∶1∶2∶1、6∶0∶3∶1四种处理。氮肥基、蘖肥为碳酸氢铵,穗粒肥为尿素,N∶P2O5∶K2O =1∶0.5∶0.75。由表3 可见,早季基、蘖、穗、粒肥比例以5∶2∶2∶1处理产量最高,比当地习惯施肥基、蘖、穗、粒肥比例5∶4∶1∶0处理增产9.14%,成穗率高8.7 个百分点。晚季基、蘖、穗、粒肥比例以6∶0∶3∶1处理产量最高,比当地习惯施肥基、蘖、穗、粒肥比例6 ∶3 ∶1 ∶0 处理增产12.30%,成穗率高12.2 个百分点。早晚季均显示减少基蘖肥、增加穗粒肥有促进大穗的作用。由此说明,适当减少生育前中期的氮肥使用量,不施或少施分蘖肥,使其肥效限制在有效分蘖叶龄期内。到无效分蘖期,因肥效明显减退而限制分蘖发生,适当增加穗肥的使用比例,以促进大穗(增加颖花分化、减少颖花退化)和提高冠层叶片的光合功能。这是压缩高峰苗数,提高成穗率,攻大穗的重要措施。

3.4 提早、分次轻搁田,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

改变以往够苗或超苗搁田的做法,当全田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左右时或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1 个叶龄即开始断水搁田,至幼穗分化期,分3 ~4 次轻搁田,每次搁至田土表面脚踏有印而不陷时复水,然后又让其自然落干再搁,反复多次进行,保持其连续性,可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的产生,这是压缩高峰苗数、提高成穗率的有效措施。2009 年在永定县湖雷镇进行晚稻试验,结果表明:提早搁田区比习惯栽培区成穗率提高9.5 个百分点(表4)。能控制节间长度和改善冠层叶面积的分布状况,塑造高光效的库源结构,并且能有效协调土壤中的肥、水、气、温之间的矛盾,更新根系的生态环境,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抗逆能力,提高成穗率、结实粒数和千粒重。据研究[3]分析:成穗率越高,灌浆期干物质生产量越多(y),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相关方程为:y= -725.6941 +14.2981x,r=0.958**。结实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可提高根系活力,养根保叶,提高结实率。

表4 不同处理对成穗率与产量的影响

[1] 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等.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J]. 中国稻米,2012 (1):1 -14.

[2] 张祖德. 汕优多系1 号产量因素分析及其高产调控技术研究[J]. 福建稻麦科技,1998 (1):17.

[3] 徐家宽,潘国璋,王长大,等. 略论提高水稻成穗率的意义与途径[J]. 中国稻米,1996 (4):10.

猜你喜欢

粒肥颖花成穗率
增密减氮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颖花形成的影响
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不同茎蘖部位稻穗枝梗数和颖花数的影响
水稻内源油菜素甾醇对施氮量的响应及其对颖花退化的调控作用
三个寒地水稻品种株高与颖花数的相关分析
粒肥施用时期对水稻镉积累的影响初探
水稻应用生物碳硅肥效果研究
控(缓)释配方肥和粒肥在粳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分蘖期控制灌溉对土温及水稻干物质积累等的影响
绿先机复混肥对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寒地单季稻区春季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减少氮磷、优化钾肥用量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