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莓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2013-12-28

中国林副特产 2013年3期
关键词:腋芽丛生小苗

焦 宏

(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辽宁 丹东 118002)

黑莓(Blackberries),属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浆果柔嫩多汁,色泽宜人,风味独特。其浆果含有20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总糖含量为3.98%,总酸为2.24%,VE 70~160μg/g,VC 22.1mg/100g,尤其特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1579~2151μg/g和硒(具防癌治癌作用)含量2.07μg/g均较高,在各种果类中罕见。由于黑莓的各种生理活性物含量高,所以具有促进代谢、降压降血脂、抗心率失常等作用。是目前风靡世界的“第三代水果”,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黄金水果。其浆果中所含的水杨酸,可作为发汗剂,是治疗感冒、流感、咽喉炎的良好降热食品。根浸酒可作为舒筋活血、消炎退肿的药剂,茎叶煎水可洗痔疮等。果实还富含挥发性的具防腐作用的抗生素物质。黑树莓浆果除供鲜食外,主要用来加工制成各种食品,如果汁、果冻、微发酵饮料、清凉饮料、糖渍果实、果酱、果酒及果汁糖浆等。我们用组织培养技术加快繁殖,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一条有效、快捷的途径。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试验材料取自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苗圃基地,采集黑莓当年生枝条,以幼嫩茎段为外植体。

1.2 试验方法

试验程序:外植体处理→接种→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移栽

外植体处理:切取3cm带顶芽或腋芽的幼嫩茎段去叶片留叶柄,在流水状态下冲洗60min→在无菌的条件下用75%酒精浸泡15s→再用0.1%HgCl2溶液消毒7~8min→无菌水冲洗4~5次→用滤纸吸去水分→将茎段切成1~2腋芽的小段。

培养基的制作。以MS为基本培养基,按激素6-BA、NAA、IBA、IAA、GA3含量的不同,诱导增殖培养基设7种处理(培养基1~7),生根培养基设3种处理(培养基8~10),培养基配方见表1。

表1 培养基配方 mg·L-1

表1中培养基蔗糖含量:分化和继代培养基为30g/L,生根培养基为25g/L。琼脂5.5g/L,pH5.6~5.8,所有培养基都经过高压蒸汽灭菌20min(120~125℃,115MPa)。

培养条件。培养温度20~22℃,每天光照15h,光强度2000lx。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植体诱导培养基

外植体培养15d左右,在1、2、3号培养基中均有腋芽萌动并逐渐伸长生长,20d左右4、5、6号培养基中腋芽基部开始逐渐膨大,形成愈伤组织,颜色深绿致密。50d左右在1、2号培养基中开始形成丛生芽,苗小但数量多,3号培养基苗数量比1、2号的数量要少,而4、5、、6培养基中苗最少。

综上所述,用1、2号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较为理想,一般在2个周期40~50d即能诱导出丛生芽。

2.2 继代培养

将较高的试管苗切成1cm左右茎段、大块的丛生苗分成小块,继续转入1、2号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增殖系数在6倍以上。

2.3 壮苗培养

将丛生小苗转入7号培养基中,20~30d,小苗逐渐长高到2cm以上。

2.4 生根培养

在无菌状态下,选择2cm以上健壮小苗,转入不同的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结果见表2。

表2 试管苗在不同培养基生根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9号培养基中生根,所需天数最少,根条数最多,并且根系生长情况最好,所以9号培养基为最适生根培养基。

2.5 组培苗移栽

组培苗移栽是组培快繁的重要环节,从瓶里移到瓶外苗木生长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要求精细作业。当苗根长到1.5cm左右时,打开瓶盖,取出小苗,洗净培养基,用多菌灵500~800倍液浸泡30min左右,然后栽入用0.1%高锰酸钾消毒过的苗床上。苗床基质分4个处理,分别为沙∶土=1∶1、沙∶蛭石=1∶1、纯沙、纯蛭石。苗木移栽后,每天浇水1次,每周喷一次百菌清和营养液,盖塑料拱棚,保温保湿,7天后逐渐增加通风量,并逐渐减少浇水,1个月后移植到营养钵或者直接移栽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以纯沙为基质最好,成活率95%以上。

3 结论

3.1 茎段、茎尖培养在1号培养基(MS+BA0.1+GA30.1+IBA0.5+IAA0.5)、2号培养基(MS+BA0.1+GA30.1+IBA1)上诱导培养(40~50)d形成丛生芽,继续转入1、2号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增殖系数在6倍以上。达到一定数量后转入7号培养基(MS+BA0.6+GA30.5+IBA0.25+IAA0.25)壮苗培养20~30的,苗高长到2cm以上。

3.2 生根培养以9号培养基(1/2MS+IBA0.1)最好,生根率达到98%以上且每株可生5~10条根。

3.3 移栽基质以纯沙为最好,成活率95%以上,并且成本最低,资源丰富。

[1] 徐桂娟,罗晓芳,姚洪军.树莓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北京林业大学报,2002(1):99-100.

[2] 张慧琴,谢鸣,蒋桂华,等.树莓试管苗移栽适应性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2(3):118-119.

[3] 沈海龙,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79-80.

[4] 王宏,于辉.树莓茎尖组织培养试验简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3(4):319-320.

猜你喜欢

腋芽丛生小苗
基于液—固交替培养的水曲柳快速微繁系统研究
拯救小苗
茶树带腋芽茎段组织培养研究
天梁河
观赏向日葵腋芽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
春色
甘蔗腋芽外植体生长影响因素分析
小宇一声喊
守信
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