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幸福感的缺失及重建策略

2013-12-26辛欣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2期
关键词:重建缺失幸福感

辛欣

【摘 要】关注大学生幸福,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追求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表现,分析了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索了大学生幸福感重建的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感;缺失;重建

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幸福实现与否,关系着国家与社会是否能够良性和谐地发展。在对大学生幸福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内涵,认清当前大学生幸福感、幸福能力的特点和表现,追本溯源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使大学生幸福教育落到实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幸福水平。

一、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表现

1.个人成为幸福的核心主体

个人主义倾向促使部分大学生赞同和主张“突出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当代大学生群体注重自身利益,重视自我发展,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但只强调或过分强调自己应得到的金钱、权利和荣誉,只关心个人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而不愿考虑国家、社会以及他人的需要,不利于他们个人品格的完善和幸福目标的实现。

2.金钱成为判断幸福的唯一标准

物质基础是人类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而生存又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但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或过多注重物质利益,没有精神追求,即使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幸福感也是苍白的和难以持久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慢慢销蚀知识群体的意志,部分大学生存有“拜金”倾向,表现为学习动机功利化,价值取向物欲化,物质生活享受化,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把赚大钱树为人生追求和奋斗的唯一目标。

3.享乐是感受幸福的唯一途径

享乐主义促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核心发生扭曲。享乐主义者通常将幸福等同于感官的快乐与满足,停留在肤浅表面的享乐主义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会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一味追求感官享受、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并形成恶性循环。

4.机会主义、投机思想成为实现幸福的手段

严重的功利主义和好逸恶劳的思想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实现幸福的过程中寄希望于捷径、不劳而获,不想付出,且依赖性比较强。为了获得奖学金、担任学生干部或者是解决入党问题,平时参加活动时不考虑对自己的锻炼意义或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只是关心是否可以提高自己的操行成绩,是否能给领导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甚至是不注重参加活动的成绩和效果,疲于应付甚至是滥竽充数。不想真正付出、不愿真正付出,却希望实现自己所有的“幸福期望”。

二、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1.高校缺乏有效的幸福教育手段

高校幸福教育缺位的不良后果是培养的人才成了工具性存在。高分低能、素质单一、情商低下和内心贫乏的大学生比比皆是。由于高校教育过多强调专业学习,忽略了大学生的情感、情商和幸福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幸福感受力低下。

2.家庭缺失和谐的幸福教育氛围

和谐的家庭幸福教育氛围有助于学生幸福感知能力的提高;冷漠和不信任的家庭氛围在降低学生的幸福感的同时,降低了学生培养幸福能力的自主意识;家长不关心学生幸福能力,会使学生在面临幸福落差时产生抱怨和叛逆思想。

3.大学生缺乏自主的幸福能力培养意愿

重结果幸福,轻过程幸福;重物质幸福,轻精神幸福;重享受幸福,轻创造幸福,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惯有思想。大学生对幸福意义认识的偏差及自身的惰性,在根本上削弱了大学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三、大学生幸福感重建策略

1.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稳定的人格特质,能客观的评价现实生活,容易适应现实环境,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容易形成幸福体验。鼓励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 我评价能力,使大学生摆脱消极和自卑,更容易给自己带来幸福感。促使大学生优化认知方式和行动方式。积极的认知方式和行动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实现家庭的重要支撑作用

和谐家庭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情商的培养。家庭不仅是大学生成长的港湾,更是大学生的思想启蒙之源,是大学生感情寄托所在,家庭是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的重要支撑。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除了在各方面严于律己之外,还应该在家庭中建立相互尊重、平等民主、积极向上、勇于分担、乐于分享的家庭氛围。在提高家庭幸福指数的同时,使大学生在家庭中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

3.巩固学校的核心主导地位

学校存在的重要职责即培养人、教育人,其存在的根本意义即为帮助和指导学生实现幸福期望。学校在提升大学生幸福感过程中应当发挥核心主导作用。

高校要深化大学生幸福观的直接理论教育、间接理论教育。通过直接理论教育,将明显改变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缺位的问题,改变幸福观课程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不恰当身份和地位的问题。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以应有的学术地位,从而在根本上直接推动大学生实现幸福。通过间接理论教育,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其它课程当中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幸福观教育、幸福能力教育因其特有的思想魅力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亦可以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等现实活动同抽象的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幸福观教育、幸福能力教育的教学效果。能帮助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同他们的生活幸福和学习幸福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指导大学生获得更大的幸福[1]。

总之,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大学生对幸福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其幸福观也日趋多元化。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和幸福能力,已是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彭永东、朱平.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略论[J].江淮论坛,2012,(5):153-157.

基金项目:

2012 年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重建缺失幸福感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用镜头“重建”徽州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