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教师创造性发展的社会因素探析

2013-12-26黄福荣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因素创造性分析

黄福荣

【摘 要】影响教师创造性生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社会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和其它心理因素。其中,社会方面的因素往往被忽略,它主要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一定时期的国家教育政策等,对教师创造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教师;创造性;社会因素;分析

我国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拥有一支富有高度创造性的教师队伍。要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就需要首先从理论上探讨影响教师创造性生成与发展的因素,这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认为,影响教师创造性生成与发展的因素中的社会因素值得我们思考和探析。

一、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教师的创造性

生产方式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从整体上影响人(包括教师)的创造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而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每一个人的才能和天资才会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的创造性水平。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它能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多大的支持。在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创造性人才“成群地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都是出现在生产关系迅速变化或调整的时代。在外国,古希腊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创造性成果累累。恩格斯曾这样评价希腊哲学:“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②。这个评价同样也适用于古希腊人在教育思想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世界先后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著名的教育家,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苏格拉底培养了柏拉图,而柏拉图又培养了亚里斯多德。他们作为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三代教育家的出现,不能不与古希腊经济的繁荣以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发展有极大的关系;而14、15世纪以来,欧洲工场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导致出现了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为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如维多里诺、伊拉斯漠、拉伯雷、蒙田等一大批人文主义教育家。我国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情况。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社会逐步形成。这一背景推动了文化教育领域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具有原创性的大教育家成批出现,如除了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之外,战国时代更出现了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众多独具创意的教育家。

反之,凡是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关系相对停滞的时期,也是人才寥落、人们的创造性受到阻抑的时代。古希腊后到文艺复兴前,欧洲经历了近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纪,社会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经院主义哲学和经院主义教育思想在文化教育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那时“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科学是宗教的仆人”,教学方法也表现出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特点。可见,教师创造性的生成和发挥是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历史已经证明,精神生产是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的。列宁在批判旧沙俄时代的学校时说:“旧学校是偏重书本的学校,它强迫学生学一大堆无用的、累赘的、死板的知识,这种知识堵塞于青年的头脑,把他们变成一些照章办事的官吏”③。列宁又说:“旧学校培养资本家所需要的奴仆,把科学人才训练成迎合资本家口味来写作和说话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废除这样的学校④”。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含苏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取代了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苏联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如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维果茨基、巴班斯基等,他们可视为创造性教师的杰出代表。而旧俄国时代仅有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教育史上较有影响(但其短暂的一生很不得志),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优越的社会制度、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对教师的创造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社会的文化传统影响教师的创造性

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探讨了有利于人的创造性发展的社会文化条件,对于教师创造性发展所需的文化环境的创设颇有启发意义。他认为,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有九种:(1)文化手段的便利(2)对文化刺激的开放(3)注重正在生成的而不只是注重已经存在的(4)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手段(5)在严重压迫或专制排外之后获得的自由、或者哪怕是保持着适当的差别(6)接受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文化刺激(7)对不同观点的容纳(8)重要人物的相互影响(9)对鼓励和奖励的提倡。

笔者认为,文化传统对教师创造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创造性价值的认识和评价。文化传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崇创造的,会推动教师创造性的发展;文化传统是蔑视创造的,会阻抑教师的创造性发展。例如,我国教育史上不乏因材施教的精华,却很少有关创造力培养的论述。教师的职责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这不能不说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重整体,轻个性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政治哲学有密切关系。二是文化传统所提供的教师创造性发展的基础和范围。教师的创造性是多方面的,文化传统在哪些方面提供了启示和准备,教师的创造性在哪些方面就可能发展得较快较好。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文化,这种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内省而不重外求、重整体而不重分析。这使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教育更以德育居首。因此,中国古代教师的创造性发挥也只能局限在狭窄的道德教育领域,并取得较大的成就。三是文化传统中的典范人物的示范作用。这些人的教育工作方式、认知风格,如果是开拓、进取、创新的,那么就会促进后来教师的创造性;反之,如果是僵化的、保守的,那么,后继者如果盲目效法,就会墨守成规,抑制自身的创造性。

三、国家的教育政策影响教师的创造性

教育政策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在教育方面的集中体现。从建国后到8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发展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都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规定和编制的,地方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执行规定好的大纲和教材,而没有开发和修改课程的权力。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政策从根本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发挥的范围。可以看出,当时我国教师的创造性基本上只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且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发挥也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方面。对教学内容的灵活选择、实施分层次教学都是不可能的,这就大大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全面发挥。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逐步改革了课程管理政策,使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尤其是自90年代末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极大地促进教师创造性的发展。2001年6月14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决定》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探索课程持续发展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此同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规定:要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教材政策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至此,我国教师在政策上被正式赋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利。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师只能局限于固定的教学内容的传授这一被动局面,扩大了教师得以展现其创造性才能的空间,这无疑有利于素质教育方针的切实实施。由此可见,国家教育政策对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具有重大影响。

注释:

①转引自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9.

②转引自张斌贤等著.西方教育思想史[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36.

③④厉以贤主编.马克思列宁教育论著选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466.468.

猜你喜欢

社会因素创造性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语言接触角度下的英源外来词的发展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