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述情障碍与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关系
2013-12-25陆琪梁宗保徐燕王姗娜徐得微张思启
陆琪,梁宗保,徐燕,王姗娜,徐得微,张思启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96)
1 问题提出
述情障碍又称“情感表达不能”,它以不能识别和描述情感、缺乏幻想和外显性思维为特点[1-2]。研究者普遍认为述情障碍是情绪认知加工、调节过程受损的一种人格特质[3],极易导致个体患上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心理疾病[4]。述情障碍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心理学、医学,尤其是精神病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5],前人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述情障碍与心理疾病的关系中[6]。近年来,研究对象逐渐从临床病人扩展到普通人群[7]。因为从正常的情绪表露到述情障碍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正常人在述情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述情障碍与其心理感受、人格特征、抑郁与焦虑水平等心理品质的关系。例如,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述情障碍与其疏离感显著正相关[7],大学生、高中生述情障碍和人格障碍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2]。还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述情障碍显著正向预测其抑郁情绪[8]。
然而,每个人都处在一个系统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的情感表达不能,很可能会影响其身边的人。在家庭系统中,父母子系统、儿童子系统彼此依赖,相互影响,父母的情绪表达更是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9],所以对于家庭环境中述情障碍的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当前,父母的情绪社会化行为在儿童社会适应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父母的情绪表达或表露是情绪社会化行为的表现方式之一。例如,有研究者发现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述情障碍相对较高[10],青少年强迫症病人的父母述情障碍总分、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11]。还有研究表明,母亲的述情障碍与其后代的述情障碍显著正相关[12]。
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是阻碍儿童心理正常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13]。一般研究者把问题行为分为外显问题行为和内隐问题行为[14]。外显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等方面,而内隐问题行为主要指儿童表现出的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父母的情绪行为与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密切相关。由于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6],儿童会模仿父母的情绪表达方式,父母消极的情感表达或情绪表达障碍会通过模仿的途径传递给儿童,从而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此外,父母的情绪紊乱、述情障碍等会造成紧张的家庭情绪氛围,给儿童带来不安、焦虑、恐惧等心理感受,极有可能使儿童产生焦虑抑郁、孤僻退缩等问题行为。有研究表明,母亲在家庭中的情绪表达能力显著影响孩子的问题行为[15],且母子关系比父子关系对孩子的内隐问题行为影响更大[14]。
综上,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成人的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方面,且针对临床病人的居多,仍未扩展至普通人群。尤其是对父母的述情障碍与正常儿童的问题行为方面的研究关注不足。因此,本研究拟考察母亲的述情障碍与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关系。我们预期母亲的述情障碍会对孩子的内隐问题行为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即母亲的情感表达能力越差,其儿童内隐问题行为越多。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苏州市6所幼儿园,共446名儿童(年龄范围44~72个月,M年龄=61.90个月,SD=4.19个月)及其母亲作为被试,其中男孩220名(49%),女孩226名(51%)。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为大专以上的占42%。共发放母亲问卷446份,回收母亲有效问卷423份(95%)。
2.2 研究工具
2.2.1 母亲述情障碍问卷 采用20个项目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he 20-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5],该量表由3个因子组成,分别是情感识别障碍(difficulty identifying feeling)、情感描述障碍(difficulty describing feeling)和外显性思维(externally oriented thinking)[16]。该问卷由蚁金瑶等人在中国文化背景中进行过修订,其信效度均较好[1],各项目均以likert式5点记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比较不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总分范围20~100分,高分表示述情障碍严重[17]。本研究采用了TAS-20量表的情感识别障碍和情感描述障碍两个分量表。情感辨别障碍维度及情感描述障碍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0.70。可见,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较好。
2.2.2 儿童行为问题问卷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核查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18],由儿童的母亲填写。该量表原有113个项目,本研究删除了一些不符合学前阶段年龄特点的维度,最终选用了84个项目。删除了男女孩的体诉维度,女孩的性问题和残忍维度等维度。该量表采用男女分别计分,其中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主要由抑郁、强迫性和社交退缩3个维度构成。本研究中,抑郁、强迫性、社交退缩3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0.62、0.75,说明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较好。
2.3 研究程序
首先,选取正式被试,邀请儿童及家长参加研究。其次,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向家长发放问卷,并详细说明填写问卷的要求。家长在两周时间内完成问卷并返回,最后由研究人员统一收回。
2.4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
为比较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对儿童的抑郁、强迫性和社交退缩3个维度的内隐问题行为分别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性别在强迫性行为上的主效应显著(t404=-5.66,P<0.001),男孩的强迫性问题行为显著高于女孩。性别在抑郁倾向(t417=3.79,P<0.001)上的主效应也显著,女孩的得分明显高于男孩。这说明男孩与女孩在问题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表1 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结果(n=423)Tab 1 Gender difference in preschoolers'in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n=423)
3.2 母亲述情障碍与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对母亲述情障碍与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进行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母亲的情感识别障碍与儿童的抑郁、强迫性、社交退缩这3个维度的内隐问题行为均显著相关,母亲的情感描述障碍与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亦相关显著。说明母亲的情感识别和描述障碍越严重,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越多。
表2 母亲的述情障碍与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n=423)Tab 2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mother's alexithymia and preschoolers'in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n=423)
3.3 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对母亲述情障碍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母亲的述情障碍与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层回归,分别以儿童的抑郁、强迫性、社交退缩3个维度的内隐问题行为为因变量,以儿童的性别、母亲的情感识别障碍和情感描述障碍为预测变量。为了控制儿童性别对母亲述情障碍的影响,模型第1层进入儿童性别(Enter法进入)。第2层为母亲述情障碍中的两个维度,分别是情感识别障碍和情感描述障碍(Enter法进入)。见表3。
儿童的性别对儿童抑郁和强迫性的预测非常显著,而对社交退缩的预测不显著。女孩的抑郁显著高于男孩,而男孩的强迫性行为显著高于女孩。
控制了儿童的性别后,母亲的情感识别障碍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抑郁和社交退缩行为,对儿童强迫性行为的预测边缘显著。母亲的情感描述障碍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抑郁行为,但对儿童的强迫性和社交退缩预测不显著。
表3 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对母亲述情障碍的回归分析结果(n=423)Tab 3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mother's alexithymia and preschoolers'in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n=423)
4 讨 论
4.1 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的特点
本研究表明,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以往有研究认为,女孩的内隐问题行为(焦虑/抑郁、身体不适和退缩维度)显著高于男孩[19-20],这与本研究基本一致。除此之外,本研究中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还包括强迫性行为这一维度,但这一维度的得分男孩显著高于女孩。强迫性行为是指反复去做一些没有必要的动作,如反复洗手,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反复检查等等。一般来说,无论是在家庭环境还是在学校环境中,男孩总是比女孩更多表现出顽固、固执、爱思考、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特征,这些都极易导致强迫行为的产生。除此之外,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男孩的要求普遍高于女孩,过分严厉的管教会使儿童小心谨慎、对自己要求极高,这也可能是男孩强迫行为多于女孩的重要原因。
4.2 母亲的述情障碍与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母亲的情感识别障碍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这与本研究的预期是相吻合的。具有情感识别障碍的母亲,不仅不能主动感受自己的情绪状态,而且对自己与孩子的情绪识别也存在困难。当她们出现暴怒、感到不安或者流泪的时候,她们却不知道自己的情绪究竟是什么。而有研究表明,母亲情绪紊乱会破坏整个家庭的情绪氛围,使儿童在消极或不安的家庭情绪氛围中成长[21],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极易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从而导致各种内隐问题行为的出现。
本研究还发现,母亲的情感描述障碍能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抑郁行为,但对儿童的强迫性和社交退缩预测不显著。这说明那些对自己情绪情感状态无法进行准确描述的母亲,其孩子出现抑郁倾向的可能性较大。一个在不善于表达情感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自己的情感描述和表达能力也可能较差,其出现抑郁倾向的可能性较大。对于自我情绪的描述和宣泄存在着文化差异。Kirmayer认为述情障碍与文化有关,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22]。西方父母更加强调情感的表达与宣泄,而中国的父母则更注重情绪的控制[21]。因此,在中国这种情感表达较为内敛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不善于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中国母亲的情感描述能力相对较低,其孩子出现抑郁情绪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母亲的情感识别障碍、情感描述障碍得分越高,儿童出现抑郁、社交退缩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家庭环境中,如果母亲总是不能描述、辨别自己的情感,那就必然会与其配偶、子女产生误会,甚至发生冲突。在这样的消极氛围中长期生活的孩子,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阴影,采用不适应性调节策略,如责难自己、沉思等等[23],这些都极易导致抑郁、孤僻、退缩等内隐问题行为的产生。由此可见,母亲的述情障碍会对孩子的内隐问题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家庭生活中,母亲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正确识别、表达自己的情绪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3 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研究重点考察了母亲述情障碍与正常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不仅弥补了此前该方面研究的不足,也为其他研究者拓宽了研究思路。
但是,本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本研究仅仅是横断研究,因此无法发现母亲述情障碍与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因果关系。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要采用追踪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研究成果。第二,本研究没有设置对照组,没有将正常母亲与明确诊断有述情障碍的母亲进行对比,来探究母亲述情障碍与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关系。第三,家庭环境中父亲也担任着重要的家庭角色,父亲的情绪表达也可能会作为调节变量,对母亲的述情障碍与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关系产生影响。而本次研究中我们并未考察,未来也会成为我们的研究方向。第四,本研究仅在苏州市随机选取被试,样本代表性还不够好,将来的研究中要多地取样。
[1]蚁金瑶,姚树桥,朱熊兆.TAS-20中文版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63-767.
[2]杨红君,赵志丹,楚艳民,等.大中学生述情障碍与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4):430-431.
[3]蚁金瑶,钟明天,罗英姿,等.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认知与认知性调节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2):118-122.
[4]蚁金瑶,罗英姿,钟明天,等.述情障碍者的情绪启动效应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5):302-306.
[5]袁勇贵,沈鑫华,张向荣,等.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1):25-27.
[6]张春雨,张进辅,张静秋,等.述情障碍成因的认知及社会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3):398-409.
[7]李欢,高丽君,吴钰,等.大学生述情障碍与疏离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80-1081.
[8]杜爱玲,姚桂英,杨世昌,等.大学生述情障碍和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297-299.
[9]LUNKENHEIMER SE,SHIELDSM A,CORTINA SK.Parental emotion coaching and dismissing in family interaction[J].Social Development,2007,16(2):232-248.
[10]SZATMARI P,GEORGIADESS,DUKU E,et al.Alexithymia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J Autism Dev Disord,2008,38:1859-1865.
[11]胡立荣,郑维峰.青少年强迫症病人父母的述情障碍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3,10(6):497-498.
[12]LUMLEY A M,MADER C,GRAMZOW J,et al.Family factors related to alexithymia characteristics[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96,58(3):211-216.
[13]吕勤,陈会昌,王莉,等.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在2-4岁期间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02,35(1):89-92.
[14]吕勤,陈会昌,王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1):130-132.
[15]VALIENTE C,EISENBERG N,SPINRAD L T,et al.Relations among mothers'expressivity,children's effortful control,and their problem behaviors:a four-year longitudinal study[J].Emotion,2006,6(3):459-472.
[16]TAYLOR J G,BAGBY M R,PARKER D A J.The 20-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IV.Reliability and factorial validity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3,55:277-283.
[17]李志,李春芳,韩卫东.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与焦虑状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09-910.
[1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45-49.
[19]潘佳丽,李丹,张雨青.海外初中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研究,2011,4(3):83-88.
[20]刘宇,宋媛,梁宗保,等.幼儿社会能力与行为评定简表的国内应用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1(3):268-273.
[21]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等.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及其与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3):233-239.
[22]LAURENCE J K.Languages of suffering and healing:alexithymia as a social and culture process[J].Transcultural Psychiatric Research Review,1987,24:119-136.
[23]徐丽华,傅文青,唐柳,等.认知情绪调节对医学生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0(5):75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