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都来珍惜土地:访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赵烨
2013-12-24蓝颖春
本刊记者 蓝颖春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这句话的意思是,土地是万物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土地,世间一切生物都将销声匿迹。土地是我们值得守卫的珍宝,保护土地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第23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地球》杂志就我国土地资源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赵烨。
《地球》:我国耕地资源的现况如何?
赵烨:早在4000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分析土壤肥力、颜色、质地、湿度及地表植被状况,并依据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将中华大地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可见我国耕地资源状况是:耕地类型复杂多样、耕地面积总量巨大,空间分布不均匀;但耕地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利用难度大,后备耕地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少。另外我国耕地开发-利用-改造的历史悠久,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农耕实践中就已营造出了以土垫旱耕人为土、肥熟旱耕人为土、水耕熟化人为土为特征的优质耕地。
从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印度和美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及其耕地状况来看,我国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我国耕地质量状况整体偏低,国土资源部全国农用地分等成果表明,我国耕地等别由高等(1等)到低等共划分为15等,全国耕地的面积加权平均为9.8等。
印度的土地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且绝大部分耕地位于热带地区,耕地质量整体较高;美国的土地也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多数耕地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耕地质量整体较好;我国土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比重偏小,耕地多分布于温带、亚热带,仅有少部分耕地分布于边缘热带地区,再加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面积比重较大,故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
资料显示,我国地表海拔超过5000米的土地面积占19.0%,地表海拔介于3000至5000米的土地占6.9%,而地表海拔低于500米的土地仅占25.2%,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和耕地利用的难度巨大。因此,坚定不移地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这是保障我国现代和未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必然选择。
《地球》:随着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凸显出来。您认为主要的问题有哪些?
赵烨:我国耕地主要分布于东中部的季风气候区,即大约在年均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以东以南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尤其是优等耕地、高等耕地和中等耕地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和江南低山丘陵地区。这里也是人口极为集中的地区,据统计资料,地处湿润半湿润气候区的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长江中下游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和上海)、东南区(福建、广东、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西南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晋陕区(山西和陕西),其土地面积合计占全国土地面积的约45.1%,其人口合计占全国总人口约95.7%。由此可见,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众多的人口、密集的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耕地,特别是与管护优质耕地、高等耕地的矛盾极为突出。
我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众多的人口总量、粗放的发展模式、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耕地面积数量紧缺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耕地健康恶化的事件时有发生,出现的土地资源问题可归结为:
在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发达的东部都市区和一些工矿区,未经处理达标的废弃物排放已经组成局地耕地土壤的污染和食品的品质恶化,对人群健康构成了严峻的威胁。在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和经济效益低下等原因,时常有耕地被撂荒或低效粗放利用的现象,这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盲目的开垦荒地、粗放的经营和懒散的管理、广种薄收(或广种绝收)的生产方式,引发了严重的土壤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区域及其毗邻下游下风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群健康。
《地球》: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破解的办法在哪里?如何才能保障我们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卫生?
赵烨:针对这些问题,亟待实施切实可行的被污染土地及土壤修复工程措施。改革土地管理、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强农村社会保障力度,推行绿色金融扶持政策,以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实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并实施边际耕地(特指广种薄收或绝收的耕地)整治,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建设用地需求与管护耕地之间的矛盾,要营造全社会“珍惜土地资源”的理念,在优化发展方式的实践中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即针对具体的宗地,需要从宗地所在区域的整体性、时间的持续性、社会的公平性三方面考量,一是集成化地考量具体宗地分别对建设用地、农用地(含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适应性;二是综合地考量建设用地的资产增值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生态环境负保障功能,以及耕地的资源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生态环境服务(固碳释放氧、养分循环、降解废弃物、调节环境质量等)功能,从环境地学和生态学角度调节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空间布局和物质能量过程上的协调性。
澳大利亚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所在地原来是一个工业废弃地(造砖厂、屠宰场、军备仓库)和悉尼西郊的垃圾场,澳大利亚借助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建设资金、土壤环境修复与土地整治技术,在悉尼西郊约760公顷被弃置大片荒地——霍姆布什湾,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运动公园之一,以及包含湿地、绿地、红树林和健身设施的生态保育公园——双百年纪念公园,这些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极大地促进了悉尼西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为地广人稀的大国,澳大利亚如此“珍惜土地资源,运用资金和技术整治弃置荒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做法,十分值得我们这个“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紧缺”的发展中大国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