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晶体眼折叠型人工晶体悬吊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2013-12-23,,,
,,,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山东 青岛 266003)
对于外伤性白内障、晶体切除术后、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等晶体后囊膜不完整的病例,采用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的处理术式,其中折叠型人工晶体悬吊术是治疗后囊膜无晶体眼的一种较好选择[1-3]。对于此类病例我院常用PMMA悬吊式人工晶体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及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的研究报道多见,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形态表现为蝶领形改变、各屈光参数与术前相比改变明显;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形态呈不对称领结形改变,其中大多为纵向[4]。而对于无后囊膜支持的睫状沟人工晶体缝线悬吊固定术尚无此类报道,现将我们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无晶体眼病人21例(22只眼),其中男12例(12只眼),女9例(10只眼)。均由同一技术娴熟者行晶体切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其中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行晶体切除12只眼,闭合性眼外伤致晶体脱位10只眼。排除角膜病变、高度近视、翼状胬肉、色素膜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开放性眼外伤术后者。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人术眼术前1 h用5 g/L托吡卡胺滴眼液每10 min滴眼1次充分散瞳,自术前15 min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每5 min滴眼1次,共3次。麻醉完善后,在上方角膜缘后约2 mm处做一直线形巩膜隧道切口,宽7 mm,PMMA悬吊晶体经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植入睫状沟平面,两襻以10-0聚丙烯双针双线对穿于1~2点钟和7~8点钟巩膜面距角膜缘后1.5 mm处,调整晶体位置后拉紧固定缝线,并把固定线包埋缝合于巩膜板层囊袋状隧道中,间断缝合巩膜隧道切口3~4针。术毕常规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涂泰利必妥眼膏后包术眼。
1.3 角膜地形图测量
应用TMS-4角膜地形图仪(Nishi-ku,Nagova 451-0051,Japan),每例病人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3次,均由技术娴熟操作者操作,取效果最佳者。记录角膜形态及角膜表面散光值(CYL)及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R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AI)值,同时观察角膜地形图图形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角膜地形图图形的改变
角膜地形图中角膜形态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对称领结形、不对称领结形和不规则形。本文22只眼角膜地形图术后1周由术前的圆形7只眼、椭圆形9只眼、不对称领结形3只眼、对称领结形3只眼转化为不对称领结形16只眼、对称领结形4只眼、不规则形2只眼,表现为切口部位角膜多呈黄色、红色变化,表明切口对应的角膜较前明显陡峭,屈光度明显增加;术后1月时红、黄强屈光部位被蓝、绿弱屈光逐渐取代;术后3月时角膜形态逐渐恢复至术前状态。
2.2 手术前后CYL、SAI、SRI的变化
术后1周、1月与术前相比较,CYL、SRI、SAI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810~26.563,t=3.669~7.547,P<0.05),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CYL、SAI、SRI的变化
3 讨 论
对于后囊膜不完整的病例,后房型人工晶体悬吊术已成为非常有效的处理措施,国内外对于人工晶体悬吊术后角膜散光已有诸多研究,但以角膜地形图分析散光变化趋势,国内外尚鲜有报道。角膜地形图是了解角膜形态及屈光状态的一种有效定量分析方法,其优点为信息量丰富、直观精辟、较易保存,在目前反映白内障手术前后角膜形态及屈光状态方面占主导地位[6]。
角膜地形图可用颜色显示,直观反映全角膜曲率状态。红、黄表明较强屈光状态,蓝、绿代表弱的屈光部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切口部位角膜多呈红色、黄色变化,表明切口对应的角膜较前明显陡峭,屈光度明显增加。切口的长度、缝合方式、术后反应性水肿是造成此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据相关文献报道,切口长度与术后角膜散光值大小呈正相关[7]。随着术后切口部位水肿及缝线拆除后牵拉作用的消除,角膜表面逐渐恢复平坦,角膜地形图呈现蓝、绿变化,恢复至术前水平。
本研究选择的CYL、SAI、SRI指标分别表示角膜散光的改变程度、角膜表面规则程度和角膜瞳孔区的规则性。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散光程度主要与手术切口及缝线因素相关,其中角膜为主要因素。切口大小与手术性散光大小呈正比,其原因是大切口损坏了角膜上方的结构, 复原记忆丧失多。研究显示,在Phaco术后,3.2 mm大小切口术后散光度数小且稳定,明显小于5.5及7.0 mm大小切口散光值,切口的形态与位置也是造成散光形成的主要原因[7]。角膜散光与缝线因素密切相关,巩膜切口的缝线导致切口所对应的角膜经线陡峭,切口缝线对角膜的放射状加压和巩膜切口的瘢痕牵拉,都可能是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存在的原因。此外,由于术后切口水肿、眼压变化、泪膜功能的破坏等影响,术后1周角膜散光值较术前明显增大,随着缝线拆除,术后反应的减轻,切口附近组织水肿消退,眼表泪膜功能的恢复,角膜散光值逐渐下降,稍高于术前,甚至部分病例可恢复到术前水平。
SRI是对角膜表面256条子午线上屈光力的分布频率进行评价,角膜表面愈规则,SRI值愈小,对于一个理论上完全光滑的平面,SRI值等于0,正常值为0.05±0.03。SAI是对角膜表面128条相等距离径线上相隔180°的对应点的屈光度进行测量,对各相应屈光度的差值求和,理论上一个完全球面以及屈光力绝对对称的表面的SAI等于0,正常值为0.12±0.01。WILSON等[8]研究显示,SAI与SRI值与术后矫正视力密切相关,可以预测术后视力的变化。本研究显示,术后1周SAI与SRI值较术前明显增大,这与手术切口可明显影响角膜表面的规则性有关,术后1月部分病例仍明显大于术前,至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这表明随着伤口的愈合,角膜表面愈来愈规则,散光值也变小。
角膜地形图可直观、准确地反映角膜屈光状态改变,人工晶体悬吊术能显著改变角膜的屈光状态,但随着切口愈合,这些改变趋于恢复与平稳,与术前比较存在较小差异性,这可能与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瘢痕的形成及收缩影响角膜的屈光状态有关,缝线松紧度及针间距差异也是导致上述指标与术前有差别的原因[9]。
[1] 黄红深,孙建,胡桂荣,等. 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0,18:230-232.
[2] 韩崧,庞秀琴. 无晶状体眼折叠型人工晶体悬吊术后临床分析[J]. 北京医学, 2010,32:672-674.
[3] 杨蓓,张文一,王静,等. 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8,44(1):76-77.
[4] 郭涛,曹晓滨. 白内障超声乳化后的角膜地形图变化[J]. 临床眼科杂志, 2001,9(1):52-53.
[5] 周晓彬. 医用统计学软件 PPMS 1.5 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1,47(6):504-506.
[6] 翁梦诗,李秋仪. 白内障囊外摘除与超声乳化吸出术后的角膜地形图分析[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6,24(5):496-497.
[7] 成永海,吕慧验,宋邦建,等. 前房内碎核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的治疗效果[J]. 齐鲁医学杂志, 2008,23(5):400-401.
[8] WILSON S E, KLYCE S D. Quantitative descriptors of cor-neal topography, a clinical study[J]. Arch Ophthalmol, 1991,109:349-353.
[9] 姚克,姜节凯,杜新华. 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组织病理学研究[J]. 眼科研究, 2000,18:481-483.